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中国新闻和中国新闻史的人,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旧中国历史上的新闻专制是怎样一步一步建立的?对此,研究一下发生在1945年的国人反对国民党新闻统制的“拒检运动”,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这是一场中外新闻史上著名的争取新闻自由的运动,其背景、经过和影响都值得令人注目。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告诉我们新闻专制的恶果和珍惜新闻自由的深层原因。 国民党的新闻统制与新闻检查 拒检运动的背景是国民党的新闻统制与新闻检查制度的确立与加强。新闻统制是新闻检查的总体法律基础,新闻检查是新闻统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新县制实施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9月19日,国民党行政院公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称之为新县制。其理论上的来源,是孙中山《建国大纲》中“县为自治单位”的学说。其实施的目的,是“要把地方自治制度在抗战中完成”。1927——1932这短短的五年间,国民党中央颁布有“40余种,条文957条”的自治法规及附属条款,但用于制订新县制的功夫,以前却不曾见。1938年4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上作了《改进党务与调整党政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民国档案》2006,(1):31-33
《上海新闻检查所工作报告》,汪伪上海新闻检查所主任刘石克撰拟。《报告》对上海新闻检查所的沿革、职责及工作方式等作了简要回顾,对研究汪伪新闻检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和斗争,贯串着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是中华民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长期来一直未被史学界所重视,更未有人把它纂辑成史。最近,郭绪印主编的《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才填补了这块空白。前人曾给国民党写了一条上联觅对:“一个政党,二个政府,三个中央,四分五裂”。《国民党派系斗争史》再现了这个历史的轨迹。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精  相似文献   

5.
上海“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洋旗报”,是“孤岛”抗日进步力量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利用英美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办报策略。一“孤岛”初期,由于日寇强行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施新闻检查,并通过租界当局取缔抗日报刊,因此,自1937年11月下旬起,除《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刊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继续出版外,大批抗日报刊纷纷迁往内地和香港,或毅然停刊,以示决绝。据1937年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载称:“自11月华军退出上海后,出版物之停刊者,共30种。”上海“八一三”抗战后…  相似文献   

6.
1971年11月27日,我国地质科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翁文灏逝世了。他在地质学学术上的排名,不亚于众所周知的李四光。 然而他还有一个显赫的头衔:国民党“行宪”后的第一任行政院长,他组织了国民党政府的第一届“行宪内阁”。为此,曾被毛泽东宣布为第十二名“战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称其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我们对国民党军政人员,有没有“爱国心”的判定,往往以是否愿意“回归祖国”作标准,而翁文灏,恰恰是在1951年费尽周折,趁着夜幕飞抵广州的。  相似文献   

7.
1948年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动了一场对《大公报》气势汹汹的围攻,对《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公开叫骂,并且罗织了种种“罪状”。要害之一,认为《大公报》发动了“反美扶日”运动。1948年7月19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题为《王芸生之第三查》的社论,它说:“……第二查,查出1947年3月以后到今,王芸生君以《大公报》贡献于反美扶日运动。”国民党把国统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美扶日”运动的所谓“罪状”,归咎于是受《大公报》“煽动”。当然这也言过其实。不过,抗战后《大公报》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作了许多如实报道,并且还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评论。  相似文献   

8.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09,(6):171-176
1933年4月,国民党治下的江苏高等法院公开审理陈独秀等“危害民国案”,起诉书列举的罪名为“以危害民国为目的,集会组织团体,并以文字为叛国宣传。”无论陈独秀的无罪自辩,还是章士钊律师义务做的无罪辩护都很精彩,经当时《申报》、《大公报》、《国闻周报》等各大报刊的报道而轰动一时,他们提出的“政府不等于国家”,“反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并非反对国家”等观点尤其有力,让国民党当局很是难堪。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7,(1)
本文原为保存在俄罗斯档案中的一份会议记录,其主要内容是孙中山的讲话。根据共产国际和孙中山的意见,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一形式遭到过许多人的反对。1924年6月,国民党元老张继、谢持、邓泽如等人以中共在国民党内组织党团等事为理由,提出弹劾共产党案,要求和共产党“分立”、“分家”。冯自由并于8月15日致函孙中山,要求孙向全国人民“引咎道歉”,惩罚当时支持国共合作的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同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张继等人的“弹劾案”。会议经过激烈的辩论,于21日通过《国民党内之共产派问题》、《国民党与国际革命运动之联络问题》两项议案,宣布继续维护国共合作。8月30日,孙中山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最鲜明不过地表示了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同情、向往以及维护国共合作的坚定决心。本文标题和文中方括弧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散木 《炎黄春秋》2002,(2):76-77
1933年1月,江苏镇江《江声日报》编辑刘煜生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以违背《出版法》为名下令拘押,后又依据所谓《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将他枪杀,这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令人发指的侵犯人权的一桩案件。刘煜生所做的事,无非是在该报副刊《铁犁》刊登了四篇短篇小说《边声》、《下司须知》、《当》、《端午节》,其中出现过这样一些句子:“一队咱们祖国的兵,向左边退下,自然隐隐的右边上来的是敌人”;“地上泛起红潮,添上一片红”;“铁的纪律”;“奴隶们争斗吧,一切旧的马上都被冲倒,时代已敲起丧钟,一切眼前就要葬送”等。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时间问题,《辞海》(1979版缩印本)与《章太炎政论选集》(附录《章太炎生平活动年表》)说法不一。前者说:“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后者说:“1935年,章太炎与‘国学会’旨趣不同,另创章氏国学会。”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讹误。据史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华民国史的研究空前活跃,但是,对于国民党派系纷争的研究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92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郭绪印教授主编的《国民党派系斗争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细读之后,感觉到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内容丰富,脉络清晰。中国国民党内部历来存在着各种派系,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派系尤为复杂。该书将国民党内部的诸多派系从宏观上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上  相似文献   

13.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恶化,导致蒋介石的下野与李宗仁的上台。国民党“求和”,国共两党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北平和谈”。但是,由于两党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中共“不许讨价还价”,结果不肯“投降”的国民党最终被中共以武力“扫地出门”,从而宣告了其在大陆的政治出局。详情请阅《“不许讨价还价”的国共北平和谈》。  相似文献   

14.
1955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了《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指示”规定,对当时的肃反运动中“清查出来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不够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用于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增加失业的,则进行劳动教养,就是虽不判刑,虽不完全失去自由,但亦应集中起来,替国家做工,由国家发给一定的工资”。这是我们国家出台的第一份有关“劳动教养”的红头文件。 1957年8月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78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出台《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劳动教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剧作《沙家浜》家喻户晓,与之有关的人和事,散见于报刊的也不少。但有一个人物却未见提及,那就是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将军衔的刘飞。可以说,不是刘飞将军也许不会有《沙家浜》。《沙家浜》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故事。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发生更大冲突,10月初“江抗”被迫从苏州、常熟、太仓地区撤往扬中,而将40多名伤病员和10多名医护人员留在了阳澄湖。其中,伤势最重、职务最高的是“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飞。刘飞…  相似文献   

16.
散木 《文史精华》2003,(4):12-17
从鲁迅的一段话说起 鲁迅先生1934年11月21日写有《中国文坛上的鬼魅》的名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揭露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但在文章篇首却有一段评述国民党当初“联俄联共”的文字。鲁迅不认为国民党原先不过是“利用他们”,因为“这说的并不是真实”,比  相似文献   

17.
抗战进入中后期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行政机构日益臃肿 ,金融经济日见衰颓 ,政治腐败日甚一日。《大公报》对此不仅有所察觉 ,而且颇为“抗战建国的前途担忧”。它不仅将这方面的现象彻底揭露 ,更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治理的良策。揭露丑恶 毫不讳言早在 1940年 ,《大公报》就开始对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加以披露 ,在 1940年 8月 2 0日《大公报》重庆版上题为《如何达到清明政治 ?》的社评中就说 :“说到这政治清明性 ,我们实在有点为抗战建国的前途担忧。”文章指出 ,我们“缺乏真正俊伟的政治家” ,“反之 ,以权位荣利为目的而从政的人 ,却太多…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国民党实施改组后,孙中山先生以俄为师,在军队、军校及军事机关中实施党代表制,藉以维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树立“党权”.中山先生逝世后,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革命军不断壮大,获得其领导权的蒋介石私欲膨胀,蓄意实施军事独裁.为了保持国民革命的果实,防止在打倒旧军阀之后出现新军阀,北伐战争后期,以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提出了恢复国民党“党权”的口号,同蒋介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周恩来在1940年底,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题的词,揭露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20.
周宣王中兴,内修政事,外攘夷狄的对内对外(少数民族)政策,为后世诸多统治者所袭用。蒋介石征史论今,防止中华民国重演中国历史上的亡国故事,也重提了“安内攘外”政策。国内史著大都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以及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分裂和斗争。在此形势下,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作为他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准则(黄元起:《中国现代史》(上),第351页.)。蒋介石本人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也回忆说:“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之战,共匪乘机扩大了湘赣闽粤的苏区,……其扰乱范围遍及于湘赣浙闽鄂豫皖七省,人心惊惶,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这时候朝野人士看清了国家面临此两个战事,为了挽救这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