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三千年前商朝后半期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清朝光绪末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以后,于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被认识出来,到今年已是八十年了。八十年来,在甲骨文研究过程中,结合其他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记载,对我国古代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安阳殷墟是我国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的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分布范围相当广阔,面积约在24平方公里以上。小屯一带,古地名叫北蒙,又叫殷。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决定“震动万民以迁”。他率领贵族和平民离开了原来的都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西渡黄河,把都城迁到殷。在这里共传八代十二王,建都二百七十三年。这段时期被称为殷代,历史上也常常把商朝称为殷朝,或者殷商。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即殷纣王)时,周武王联合西方各诸侯方国,对它进行讨伐。在牧野(今汲县南)大战中,商兵“前徒倒戈”,纣王兵败自  相似文献   

3.
殷墟花园庄东地(以下简称花东)甲骨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91年10月发现的一批重要的商代史料。这批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花东H3,又称为H3甲骨文。H3中共有甲骨1583片,其中有刻辞的689片(绝大部分是卜甲,卜骨只有5片),数量较大,是继1936年H127坑、1973年小屯南地之后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花东甲骨文的占卜主体是“子”,而非“王”,故这批材料属于“非王卜辞”。经过10余年的揭取、拓、摹、照相、考释等整理研究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完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下简称《花东》)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批…  相似文献   

4.
左勇  辛悦 《文献》2024,(1):4-18
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可归纳为笔画倒书、偏旁倒书、单字倒书、多字倒书与单例刻辞倒书、多例刻辞倒书、整版刻辞倒书等多种情况。在习刻刻辞与记事刻辞中,倒书现象相对比较常见。甲骨文倒书属于特殊形态,它既体现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也展示出刻手的契刻习惯、技巧与态度对于文字刻写的巨大影响,而部分倒书现象则可能与内容区分、刻手习刻、龟骨登记等有关。倒书现象生动展现了甲骨文契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正>先秦的族组织有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是广义的血缘性团体,如《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陆德明《经典释文》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这里的"族"就是血亲之族,大体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家族、宗族之类的组织,王震  相似文献   

6.
殷墟出土甲骨文中保存不少商代的旱灾材料,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存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对旱灾材料的系联还不够完善。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多有“”的记录,即发生旱灾,从中可以看出商王对旱灾的关注;为解除旱灾而进行祈雨的活动也见诸卜辞。但因学界对卜辞辞例的解读尚存异议,影响到对商代旱灾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殷墟甲骨文中所见殷商时期的军礼主要包括有:将敌情告之先祖并于庙堂谋议的告庙与谋伐礼;反复占卜慎重选择领军大将以及隆重的册命礼;为得到神祖护佑而将宗庙里的神主迁出随军的迁庙主和立军社礼;立旗集众和请求人力与物资支援的立中和乞师礼;以田猎形式进行演兵习武和军事检阅的蒐狩和振旅礼;战后向神祖报告征伐所获以及杀俘祭祖的献捷与献俘礼。当时的军事礼仪中充满了崇祖信鬼色彩,占卜贯穿于全程,某些事情如选将等殷人极为慎重,战后的杀俘献祭则严重地保留了原始遗风。后世文献以及周代金文所见的军礼大项,殷商时期多已存在,只是具体仪节因甲骨文的简练而无法详知。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公家单位之一,甲骨数量达2023片①。甲骨的来源与入藏,起自20世纪50年代,与郭沫若主编、胡厚宣师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编集岁月前后相系,有着厚重的当代学术史印迹,又隐现着前贤矻矻业绩与殷殷操守。追踪考订这批甲骨藏品的来源、流传与入藏事略,可以使人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文的文物与学术史双重价值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对前  相似文献   

9.
本全面探讨了殷墟甲骨兼语句的句型问题。根据语句中兼语之后句子成分的不同,同时也根据兼语在语句中位置的不同(前置或后置),把甲骨兼语句分成8种句式。每种句式内又根据句子成分隐现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句型(共有112种句型)。章指出了现代常见的兼语句句型对使令动词为“呼”的兼语句和使令动词为“令”的兼语句的区别也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来源有三:一是公家调拨,二是私人捐赠,三是院方收购(含没收)。其中,公家调拨的加拿大人明义士旧藏于北平华北联合语言学校(简称华语学校)的甲骨,因其数量众多,价值巨大,而是否藏于故宫博物院,又存在不同说法,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简要梳理了故宫博物院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来龙去脉,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的缘起,并对该项目的价值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11.
12.
释殷墟甲骨文中的“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有一个从马、从牢的字.过去的学者一般都把它看作是“牢”字。本文根据新出土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认为它是一个从马、牢声的字,读作“骝”。  相似文献   

13.
殷墟甲骨文字新缀五十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是甲骨缀合,共缀合甲骨51组。  相似文献   

14.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正确解释甲骨文中的大多数辞例。对于一些迄今理解尚有分歧的疑难辞例,应尽可能地通过同版或同文关系,甚至其他卜同事的关系,来思考这些疑难辞例的辞意。若卜辞辞意难以推知,可以暂从语法学等角度对卜辞中的某些疑难字作词性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赵启斌 《收藏家》2004,(10):3-7
天津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李鹤年先生的夫人。95岁高龄的卞女士所提供的孟定生、杨富村、李鹤年陆续递藏的最为精美的20片甲骨文最终以4800万(已经扣除佣金48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功,成为今年拍卖业的亮点。这20片甲骨是第一次(1899-1900年)挖掘期间所得的藏品(在1928年科学发掘之前,共有五次私人大规模挖掘,绝大多数甲骨文即是在这一时期流散到海内外公私收藏机构的),为王懿荣、王襄、孟定生等人所得的那批藏品  相似文献   

16.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百余年来,经过学者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今殷虚甲骨文中的大多数辞例我们都已经能够正确释读。笔者认为对于一些迄今理解尚有分歧的疑难辞例,应尽可能地通过同版或同文关系,甚至其他卜同事的关系,来思考这些疑难辞例的辞意。若卜辞辞意难以推知,可以暂从语法学等角度对卜辞中的这些疑难字先作词性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新近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人名"■人■""■人量""我人由",并把"某人某"结构解读为"某母族之人某子族人名(或私名)",为商代母族分离出子族的族属形态提供了依据。并讨论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王某"与"某丁人某"问题,"王某"非王族,应如林沄先生所说,宜解读为"士某";"某丁人某"应如陈剑先生指出的,要从宗法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殷墟博物苑共同发起的“殷墟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10~14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国内和苏联、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7个国家的从事甲骨文、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的学者107人(其中外国学者14人,台湾学者1人)。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过去统通归为龙字的几个甲骨文字,确认只有“头有冠角、张口有齿、尾后卷上翘”的■或其简体■才是龙字。■字从■声。■身、首同龙而无冠角。■应读为尤、訧,义为责怪,引申为惩罚。又据唐兰所云龙字“虯曲而尾向外,此蟠结而尾向内,其形迥异”,将■字与龙字区别开,并进而从形、音、义论述■字应改释螾,在卜辞中训为延。  相似文献   

20.
任伟 《东南文化》2000,(9):83-92
殷墟玉器是研究殷商社会生活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殷墟玉礼器的演变发展、定名、造型、纹饰及其用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所反映的商人的社会意识、生活习俗、用玉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