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太湖以东长三角地区人与环境互动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建立在以水网为基础的圩田体系之上,圩田农业生态形成以后,发展各种前近代的产业和生态体系。这一生态系统经历千年的稳定、积累和发展,为传统江南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也为19世纪下半叶成功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条件。许多近代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生态条件是逐步积累形成的。河流与圩田水利体系经历了千年的经营与传承,这其间,人们在长江口、太湖、运河、吴淞江、黄浦江和浏家河等自然河流之上建成了许多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2.
汪志国 《安徽史学》2010,(4):107-113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传统社会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安徽水利事业步履艰难;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促使人们对水利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也迫使安徽人对淮河、长江及其它水利设施进行不同程度地治理.近代安徽水利建设与水旱灾害、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等关系密切,这些水利事业的兴办,对防止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岳庆平 《史学月刊》2000,(4):139-142
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体现在时问、农作物、农业技术以及特定地域范围等众多方面。汉代岭南地区按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依次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南部三大地域。东部地域主要指南海郡,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其中尤以番禺一带更为突出;中部地域主要包括苍梧郡、郁林郡和合浦郡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西南部地域主要包括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和今海南岛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墓葬获得了较大发展,墓地祭祀设施和遗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两汉帝王陵墓的此类设施较为全面,为研究汉代帝陵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就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来讲,祠堂为墓地的主要祭祀设施,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祭祀性设施和遗存,这些设施的具体内容、数量、分布区域、时代延续性等较之祠堂有明显差异,一些还具有较突出的特殊性,但能够与祠堂相互补充,综合反映出汉代墓地祭祀设施的多样性,体现出汉代墓祭的发展、影响及其内容、内涵等。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同时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滨海跨江,河湖众多,水系复杂,10.2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河湖水域占16%,大水年份流域上中游近200万平方公里洪水过境下泄入海,形成"洪水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江苏是一个洪涝干旱灾害发生几率较高的省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矛盾又日益突出。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坚持不懈开展水利建设,推动江苏水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经过持续多年的综合治理,水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汉代居延水资源远较今日丰富,除了为发展水利灌溉、繁荣绿洲农业提供保障外,尚存在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方式。梳理分析简牍资料可见,汉代居延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船只,河流两岸物资运输、信息诏令传达、人员往来和"过(踰、济)居延"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可借助船只安全高效地实现。居延水资源对交通运输的负面影响得以转变,水上交通成为连接河流两岸陆路交通的有效途径。"居延河海多有鱼盐"。渔业资源既可改善人们的饮食生活,又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船只存在的前提下,汉代居延渔业可能获得较大发展,相关组织管理问题则有待资料充实后进一步研究。水资源在汉代居延边防系统建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某些情况下,船只可能被视为兵器,其水上巡逻与烽燧的陆上候望相辅相成。水门似乎也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而"夹河"修治、设于"河水中"的天田也会增强防御系统效能。关于汉代居延水资源与其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方式的探索,或许会对汉代"北边"生态史、交通史、社会经济史、军事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绚丽多彩的画像石——四川解放后出土的五个汉代石棺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石棺椁为汉画像石之一种。抗日战争时期,四川芦山县出土了王晖石棺,郭沫若先生写了专门文章,后来重庆也出土了石棺。解放后也先后出土了几个石棺。本文介绍的是未曾报道过的五个石棺椁,即:彭山县高家沟崖墓石棺、彭山县双河崖墓石棺、荥经县石棺、泸州市石棺和灌县石椁。四川出土的石棺不但数量多,而且画像题材广泛,画面生动,为画像石中之精品。四川汉代画像石与四川汉代画像砖同为汉代封建贵族墓室之艺术珍品。它们同源异流,斗彩争艳,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四川汉代画像石的产生与发展,是汉代封建地主经济的反映,亦是厚葬  相似文献   

8.
武玮 《文物世界》2012,(2):21-27
水井的发明与人类的定居生活和农耕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周书》曾提到古有“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说明凿井历史的久远。目前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人类文化遗存中已开凿和使用水井^[1]。至汉代水井设施更被广泛地使用,考古发现的汉代居住、农业及手工业遗址中出有大量的水井遗迹,如河南安阳内黄三杨庄庭院建筑遗址中家庭生活用井^[2]、河南南阳北关瓦房庄冶铁遗址中用于冶铁的水井群^[3]等。此外两汉墓葬中也多随葬陶井模型明器,是模仿现实中的水井设施,将之形制尺寸微缩做成模型埋入墓中供死者享用。  相似文献   

9.
相城战国至汉代时期大型排水设施位于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2009年3~6月进行基本建设时发现,淮北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面积较大,相关遗迹极具规模,发现的大型排水设施与临淄齐国故城大型排水设施的建筑材料、构筑方法、设计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具有自身特点,在我国古代城市建筑遗迹中较为罕见,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战国至汉代相城的历史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古已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发现其中有诸多树的图像,树作为象征符号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本文结合文献以及《太平经》中"人有命树"的观念,揭示了汉代关于精神世界与冥世的观念,探讨了汉代人的宗教思想和生死观以及墓葬作为死后的黄泉世界营造"理想家园"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汉代城乡人口比例及普通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不同认识。普通村落一般集聚在大小城邑周围。城乡聚落的比例与文献记载不同。已发现的汉代普通聚落遗址均未发现墙垣遗迹。乡内之里的户数和地理范围均不固定,布局多分散且无规律。普通居民居所建筑形式都大致相同,聚落布局能够表现出手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面貌,这类平民居所应与文献中记载的"庐"有密切关系。汉代普通聚落考古工作一直相对滞后,今后应高度重视汉代普通聚落的田野考古研究,着力探讨其与汉代基层社会组织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疆是我国独有的内陆干旱区,自古以来,灌溉是新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赖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的支柱。正如农民讲的:“水利,是农业的命根子”。因此,写好《水利志》,是新疆方志中地方特点的最好反映。在沿海地区,某些县的县志中,就没有设《水利志》,这也是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所决定的。新疆是纯灌溉农业,离开水库、渠道、井等水利设施,就没有农业经济。我  相似文献   

13.
1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大代表据《灌县都江堰水利志》提出治污方案都江堰市内安江水质污染严重 ,市人大代表根据《灌县都江堰水利志》记述的情况 ,提出加以治理的提案。市里投资 2 40 0余万元 ,解决了纸厂污水处理问题。(《水利史志专刊》 1 992年第 4期文 )2 .黑龙江省《呼兰县志》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呼兰县志》记载了呼兰河水源的污染程度 ,为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县领导在进行经济决策和环境治理时 ,参考了县志中记载的情况 ,制定了《呼兰县征收超标准排污费的实施办法》 ,引起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环保工作的关注 ,增强了环保意…  相似文献   

14.
卢家垴冶炼遗址位于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区西边的株林村一座矮丘上,2012年11月首次对遗址北部暴露的一处冶炼炉子等进行了抢救发掘,发现了一批汉代、晚唐至宋代、明清时期遗存,尤其是发现的汉代冶炼炉及工作场地、工棚等辅助设施弥足珍贵,这为研究铜绿山古代冶炼发展水平和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汉代国家十分重视农业,西汉初年就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汉代徐州生产力水平在全国属先进行列,主要表现在铁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纺织业的空前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两者作过初步的比较研究;三杨庄遗址内的农田在当时处于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沿岸地带,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显著影响,其垄作形态相对于"代田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地的农业技术也遵循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就是"代田法"的遗存;三杨庄农田遗址的"垄作"作为反映汉代华北平原耕作情况的一个珍贵个案,不会脱离春秋战国时期"畎亩法"的范畴以外,在研究中应该将"垄作法"发展的历史与华北平原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以探讨三杨庄遗址农田垄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7.
赵洋 《民俗研究》2017,(5):44-49
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图形内容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这些图形来源于汉代人的历史记忆,是汉代人观念、思想的承载物。在汉代普遍的观念与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多类以虎为题材的肖形印,具体有"人搏虎"题材、"突出虎纹"、"白虎"题材等,这些虎形肖形印体现出汉代人的尚武精神、辟恶御凶观念、祥瑞思想等,同时,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寓意与功能也与汉代人普遍的观念和思想密不可分。思想史视阈下的肖形印解读与研究是拓宽肖形印研究途径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一江两河”工程与该地区人民生存状况的改善──加保主任访谈录洛绒战堆一江两河工程是对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进行的一项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在今后相对长的时间内,以大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以水利、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有选择地发...  相似文献   

19.
农业水利研究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传统社会中,农业水利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太地矛盾日益突出。少量田地能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主要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粮食总产量提高。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诸多因素中,农业水利建设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在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农业水利的研究只有少数地区、少量文章发表,还有很多地区和很多问题尚需深入探索研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彭雨新、张建民两位先生的《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一书(以下…  相似文献   

20.
铁锸的使用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本研究对广西古代墓葬出土的铁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主要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方法,对广西战国汉代墓葬出土4件铁器等遗物样品进行了显微组织和成份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武鸣马头镇安等秧战国铁锸为生铁制品;桂平市大塘城汉代长铁剑为炒钢制品,汉代炒钢制品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桂平市大塘城汉代铁釜为生铁制品,短铁剑为块炼铁制品。武鸣战国铁锸标志着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至迟于战国时期传播到广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