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1972年5月,内蒙古林西县冬不冷乡温都村一农民在平整院子时发现一批瓷器。县文物主管部门得知消息后,赶赴现场清理收集了这批文物。出土的瓷器共6件,其中3件为黑釉瓷碗、2件白釉瓷碟、1件青瓷香炉。现简报如下。一地理位置和窖藏概况  相似文献   

3.
试论兴隆洼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居民的迁移方向、鱼网的诞生地证明兴隆洼文化起源于古滦河下游一带,并进一步通过陶器分期分析得出:兴隆洼文化是在该文化发展的二、三阶段传播到该文化区其他各处的。  相似文献   

4.
1983年1月,西安市住宅统一基建办公宣所属单位在太乙路取土时,于地下深1.5米左右处发现一件金杯和数件鎏金花饰的银盘残片。金杯完整无损,现藏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金杯敞口,圈足,呈椭圆形。杯口最大径13.1、最小径7、通高3.5、足高1.1厘米,重174克。杯口作四瓣海棠花轮廓(图版捌:2)。杯底捶出鱼龙变化戏珠图案,鱼龙体态生动,底刻水波纹,水波纹外捶饰一周联珠纹,联珠纹外又刻一周花瓣带饰(见图)。杯内壁錾两组对称的宝相花,花朵两侧錾对  相似文献   

5.
1982年秋冬,敖汉旗文化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在敖汉旗东南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兴隆洼遗址,1983年进行发掘,命名了兴隆洼文化[1]。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还有查海[2]、白音长汗[3]、南台子[4]、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中国古代明研究的第一步,在其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应该考虑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古代明研究的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对探讨中原古明,特别是最早的明,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古代明的研究中,第一,应很好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中原古明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的课题很多,  相似文献   

7.
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ing Long Wa culture,named after the excavation of the same site in Ao Han Banner,Inner Mongolia,mainly distributes in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and western Liao Ning province. This culture dates 8200—7600BPo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surveys,the settlement pattern of Xing Long Wa cultur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was surrounded by a ditch,including the first period site of Xing Long Wa,Bai Yin Chang Han ,Bei Cheng Zi site and so on. Another type such as Cha Hai site,Xing Long Gou and Nan TaiZi site etc,wasn‘t. All houses were semi—subterranean architecure,arranged in rows. Usually, the biggest bouse wa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osition,and the ditch had both protecting and demarcating functions. It‘s certain that hunting—gathering economy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determining the settlement pattern of Xing Long Wa culture,which was inherited by Zhao Bao Gou culture,and changed in Hong Shan culture.  相似文献   

8.
蚌器是一种以蚌壳为材料制作的器具,其主要是用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在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中蚌器发现数量颇多。以兴隆洼文化出土的蚌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装饰类、人面类、臂钏类和工具类四类,进行类型和功能的分析,进而讨论蚌器与石器中同类器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石锤斧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一种工具,由就地取材的石料制成.一端为斧,另一端为锤,中间有纳柲的銎孔,斧的刃与木柲在同一平面上.出土单位有地层、灰坑和墓葬等.除了完整器形外,还有不少残片.据笔者的初步统计,见于报道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石锤斧数量不多,一些早年间的调查报告和发掘简报中没有进行详细介绍,有的仅仅在器物介绍时提到,既无文字说明,也没有线图;有的则根本没有介绍,而是在其他研究论著中提及.但从各地博物馆藏和相关论著看,实际数量应该是很多的.本文将根据已报道的材料,对夏家店上层文化石锤斧做初步研究,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室葬俗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 ,直至近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旧流行。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均发现有居室墓葬 ,这说明居室葬并非某一遗址的独特现象 ,而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居室墓在室内的位置比较固定 ,通常一座房址内仅埋有一座居室墓葬。兴隆洼遗址共发现居室墓葬 30余座 ,查海遗址仅发现有 6座。居室葬代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 ,具有浓重的宗教祭祀意义。少数人物因生前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或死因特殊 ,死后被埋在室内 ,成为生者崇拜、祭祀的对象。兴隆洼文化的居室葬俗对辽西地区后来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居室墓和石雕像看兴隆洼文化的祖先崇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祖先崇拜,是一种以祭祀死去祖先的亡灵而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1,是人们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论及原始宗教信仰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时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是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2."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从而创造了许多神"3.原始人们在创造神的时候,更广泛的是把祖先崇拜这种意识渗入其中,从而强化原始宗教的地位.尤其在古代中国更为突出,正如陈梦家先生所说:"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已为殷以后的中国宗教树立了楷模,即祖先崇拜压倒了天神崇拜"4.  相似文献   

12.
2003年7~8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西梁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部分遗迹内出土了大量破碎的动物,骨骼遗存。本文仅对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狩猎经济与畜养经济的比例关系以及与人类行为有关的一些信息。一、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况发现的动物骨骼均出土在不同的房子和灰坑内,详细的土出情况见表一。在11个遗迹的18个层位内,共发现动物骨骼866件。其中包括软体动物的壳体26件,鸟类骨骼30件,其余为哺乳类动物骨骼。出土的动物骨骼非常破碎,并有较多的碎骨被火烧过,还有加工骨质工具时遗留的骨…  相似文献   

13.
三星堆服饰文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了解古代蜀人服饰文化,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资料。古代蜀人不仅有形式多样的冠帽和服装,而且有各种装饰品,特色鲜明,自成体系,说明三星堆时期古蜀王国已经大致形成了一套服饰制度。丰富多彩的三星堆服饰文化,是和当时古蜀王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形象地展示了古蜀青铜文明的繁荣和辉煌。  相似文献   

14.
1984年,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定襄县发现了孙中山先生“博爱”手书真迹,当时,在全国尚属首次。 1984年3月,忻州地区文管处文物普查队分成七个小组,开始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其中第七小组负责普查定襄县、五台县文物。组长王效平,成员丁伟高、康贵生、祁俊伟共4人。他们在1984年4月1日,于定襄县季庄乡后营村李会元之家发现此物。李会元先生时年78岁。据他讲,其兄解放前在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阎锡山旧居东花园当厨师,在战乱中得此物后长期珍藏。其兄去世后传于他。李会元把此幅孙中山先生手迹无偿捐献给文物普…  相似文献   

15.
三星堆文化太阳神崇拜浅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星堆化存在着突出的太阳神崇拜观念,并且有着自己的祭祀形式。各类太阳纹饰和青铜太阳形器具有太阳之形,象征或代表着太阳,反映了对太阳神的崇拜。众多的眼睛造型,表达的也是同一主题。而青铜神树则与“十日”神话有关,其上的鸟应为太阳鸟,即太阳的化身,神树本身即是太阳神崇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木鼓是佤族宗教信仰的一部份,拉木鼓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佤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之一。相传,木鼓象征着母亲,木鼓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召唤,于是木鼓便被奉为“一寨之母”和“生命之源”,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都离不开木鼓。佤族人视木鼓为通天神器,无论哪一个部落建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拉木鼓祭祖。  相似文献   

17.
新店子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西北的山坡上(图一),墓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墓地中间有一条巨大的冲沟将其分为东西两区.1999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57座,其中东区46座,西区11座.墓葬皆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生土层,墓葬均呈东北一西南向,墓葬间未发现打破关系.墓穴形制有土坑竖穴、偏洞室和正洞室墓三种,平面形状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一般长在110-390厘米之间,宽50-210厘米之间,墓葬规模差别较大,面积最大者有7.14平方米,最小面积的不足1平方米.  相似文献   

18.
吴海红 《东南文化》2013,(1):97-100
嘉兴博物馆馆藏两件崧泽文化晚期刻纹陶器的考古学文化属性明确,刻纹不仅丰富了这一阶段的图像资料,而且为良渚文化玉器的龙首纹和神人兽面像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是十分重要的图像资料标本。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遗址位于林西县双井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自然村北约400米处,西北距林西县政府所在地林西镇约40公里,南距双井店乡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图一)。该遗址于1989年赤峰市文物普查时发现。1998年林西县文管所所长王刚曾报导了遗址内被破坏的一座墓葬,并确定了这里存在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