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不认同将《老子变化经》断代为南北朝成书的意见,而认为此经成书于汉魏时期。在东汉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将老子与"道"等同的观念,不能据此断定此经晚出。《老子变化经》中的"老子曰"部分在汉末就已经以谶书"王方平记"的形式存在。《老子变化经》的撰作目的并不是为了神化老子,而是为了神化汉末东海郡方士王方平。  相似文献   

2.
《老子节解》应该成书于葛洪《抱朴子内篇》之后的东晋时期。该书将《道德经》八十一章与人身八十一处神灵宫府有序对应,并在此框架下来诠解《道德经》所蕴含的神仙内修之旨。这种基于《道德经》八十一章而来的人身划分观念在中古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老子节解》在体例和内容方面都对《老子想尔注》有袭用和发展,因此《老子想尔注》的成书年代不会晚至如部分研究者所坚持的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4,(5)
<正>我国现存的《老子》流行注本有两大宗,一为王弼注本,一为河上公注本。日本著名老子研究家武内义雄在《老子传本考》一文中,经过缜密的文献考证认为:王弼注和河上公注成书于魏晋年间,后世的注本皆依这两个注本为范本;王弼注早于河上公注,魏晋以后老子注本虽多少有些不同,但基本上可追溯至同一经本;而西汉以前的老子经本就不同了,从《淮南子·道应训》、《韩诗外传》卷九、《史记·货殖传》等引用的老子章句看,今本王弼注也好,河上公注也好,都完全不同于西汉以前的老子经本;由此可以推想,今本王弼注和河上公注都可能是依据西汉末刘向校书后的老子经校定范本~①。  相似文献   

4.
《老子》大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各代均有翻刻,其版本不下几十种,文字差异较大.历代学者作了大量校勘工作,部分舛讹之处得到了纠正.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种写本的《老子》帛书,今称之为甲本、乙本.甲本抄写年代可能至晚在汉高祖时期,即公元前二○六至一九五年间;乙本的抄写年代可能在汉文帝时期,即公元前一七九至一六九年间.帛书甲、乙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最古本,以帛书本为据,观诸校勘家语,不难发现,他们的论断相当多数不符《老子》原文.即便是各家公认校勘精当,推之为校勘典范的论断,今与帛书相校,亦证其非.例如王念孙校勘《老子》三十一章“夫佳兵者”句,通行本皆作“夫佳兵者”,“佳兵者”于义不通,各家强为之解、王念孙谓“佳”乃“隹”字之讹,通“唯”,作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它,学术界历来争论最多。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王弼对《老子》注解的性质,所以《老子》一书的尚待解决的争论问题,这里不加一般性的评论。但是,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王弼(公元226—249年),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正始间,玄学之风兴起;但作为玄学内部,思想也并不一致。王弼是以“无”为核心,建立起玄学唯心主义体系。他的《老子》注,是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部分。王弼与《老子》的作者,不仅时代和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不同,同时玄学唯心主义同《老子》一书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道家思想也并不相同。那么,王弼注《老子》的性质是什么?我认为,王弼注《老子》是用玄学唯心主义精致了和升华了《老子》的道家唯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简、帛《老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振环 《文献》1999,(3):4-28
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终于在199年5月出版了.其中竹简本《老子》(下简称"竹简本"或"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手迹最真、最为原始的《老子》,与帛书《老子》(下简称"帛本")、今本《老子》比,它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宋启发 《文献》1998,(4):236-245
自帛书《老子》甲、乙本问世以来,学界即予以极大的关注.将帛书《老子》两种本子同传世诸种《老子》版本对勘,无论在字句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我是根据这一提示,因而阅读《老子》,试图认识老子的。本文粗疏肤浅固不待言,更不涉及《老子》一书外其它领域,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9.
《文物》编辑部: 1974年第11期《文物》刊载了高亨、池曦朝两位同志的《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一文。作者指出:"《老子》在战国时代,已经流传很广。《墨子》引《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太平御览》五百十三引)。"又指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战国时代,不仅道家引用《老子》,而且墨家、法家也引用《老子》,只有儒家未引用《老子》……"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涉及自然与社会政治诸方面,是研究先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著作。但该书未能解决的疑难之处颇多,如因马王堆三号汉墓甲、乙本帛书《老子》等出土文献所引发的《道》、《德》二篇顺序问题便是典型。这不仅牵涉到《老子》的形成,牵涉到对老子乃至整个道家思想的重估,更是涉及客观认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关系、正确评价中国古  相似文献   

11.
正《老子》是我国古代经典著述,一般认为是老聃所著,其著作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一书思想深邃,对后世有着深远巨大的影响。但《老子》的文本经过长期流传,颇有讹误,20世纪后期以来,不断有新的古本出现,使可靠地纠正传世文本的错误成为可能。本书以王弼本为底本,以四个最早的古本——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北大本——为校本,对《老子》文本加以校正,是当前唯一使用了最新发现的古本(北大本)对《老子》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2.
以往对敦煌本《老子道德经》诸方面的研究,多从道教入手,本文从《老子》自675年起,直至796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里是作为进士、明经两科必修必考的内容,它是作为一种“官方指定必考书”而被唐代的人们应用,因而提供了从政治制度、社会时风的角度去考虑敦煌本《老子道德经》及其注疏本存留较多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通过《吕氏春秋》可证实老子的性学思想已成为先秦精英阶层的共识,《老子》对性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老子想尔注》是道教创使人对《老子》性文化的整理、继承与发展,《老子》和《老子想尔注》构成了华夏性文化史上的两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3年12月为止,全面校注、研究郭店《老子》的专著和论文共有23种,此外尚有专论及附论郭店《老子》的论文多篇。综观上举论著,对郭店《老子》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即:一、简章组合,二、文字释读,三、书写勘误,四、词义考释,五、异文对校,六、文本性质,七、思想研究。本文试对学界在这七个方面的研究一一进行了述评。在文本性质方面,本文分别就诸家失当处进行辨正。并进而提出,由于文献不足征,此问题暂难定论,但郭店竹书《老子》的文本性质和公元前300年左右有无五千言的全本《老子》,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应该分开来研究。在思想研究方面,驳正了郭沂“简本《老子》出自老聃,今本《老子》出自太史儋”之说。本文还对郭店《老子》的一些字词的考释与释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4,(2)
<正>严遵,字君平,是西汉中晚期蜀地最有名望的隐士和学者,扬雄(前53-18)亦从之学。《老子指归》(又名《道德真经指归》)则是严氏以辞赋的形式解读《老子》的著作,《经典释文叙录》及历代经籍志、艺文志俱有存目。《老子指归》仅存《德经》部份,《道经》部份已经亡佚。现在所能见到的《老子指归》分为两大版本系统,一为仅存六卷三十章的胡震亨(1569-1645)《秘册汇函》本,后来的《津逮秘书》、《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四库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宋 元之际著名的道教学者杜道坚的老学著作《道德玄经原旨》与《玄经原旨发挥》中的主要思想,认为其 中的核心内容“皇道帝德”说反映了宋元时期以儒家的政治道德学说解释《老子》已达到了一个新的 高度,由此也可以具体真切地看出该时期孔老同归,儒道交融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目前所见《老子》最古的抄本。从内容看,简本《老子》虽然字数不多,但与传世本比较有不少差异,这带来重新认识老子思想的新机遇,不少学者据此提出早期老子思想与传世本不太一样的新认识,连带用字问题也有不少新说法。这里对尹振环教授提出"埶大象"即"势大象"问题做些讨论,希望同人给予指正。尹振环著有《楚简老子辨析——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一书,初步提出简本"埶大象"即"势大象",意为控  相似文献   

18.
初读简本《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数量繁多的竹简,除《老子》之外,其他古佚书大致可判定是属于儒道的作品。这批珍贵文献的公布,扩充了道、儒的思想空间,也势必改写先秦儒道两家思想史。此次出土的简册,其中以竹简《老子》的问世最引人注目(以下简称简本《老子》)。它的抄写年代应早于墓葬年代,据此可以推知简本《老子》传抄约在战国中期或更早。这一个最古的写本,虽非最原始的祖本,但比马王  相似文献   

19.
《太一生水》对《老子》道论有着鲜明的继承性。《老子》对于玄奥道体的构拟体现了浓郁的母性生殖崇拜文化,其对“水”无以复加的赞美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看到了水在母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玄牝”中充盈着水才具有永恒的生殖之力,方可称之为“谷神”。《太一生水》即是在《老子》母性生殖崇拜特色的道论基础上,直接导出“太一”生“水”的命题。《太一生水》的成书,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吸收阴阳数术等流行思想以充实、改造道论的一次尝试,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唐初始,《老子》经王弼(226—249)、河上公两人的注本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大部分唐代的文献目录内容,象魏徵(580—643)的《群书治要》中包括的,镌刻在石碑上的,用手抄录的,确切地说都是基于河上公的注本,而不是其它对河上公注本的校本。但在唐初以前,一些学者就试图支持王弼的注本及释本。陆德明(556—627)和其他人努力去保护它使其免受河上公注本的竞争而使其扭曲。陆德明认为后者的注本是伪作,他写道:“河上公所著的读本并非是为《老子》所注的。”但纵使有这么多的努力,河上公的老子校注在宋代除了代替王弼的《老子注》以外仍占重要地位。在宋代,陆德明的努力被范应元这样的学者所接受,他发表文章详尽比较了各种注本后表示支持王弼的《老子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