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已在50多个地点发现500多件,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为公元前4500年。早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尝试冶炼各种原始铜合金的发生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红铜为主的发展期和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以青铜为主的成熟期。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2.
安徽青阳县汪村出土青铜器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汪村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可以拟定为西周晚期,其形制特征反映了皖南与宁镇、江北以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汪村出土青铜器是构建皖南沿江地区西周青铜器编年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青铜器粉状锈传播过程,本研究设计了专用实验箱并采用电化学方法模拟了青铜的腐蚀过程,并对青铜粉状锈的生长情况予以实时记录,进而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拉曼光谱和新亚铜灵-吸光度等方法对箱内气溶胶颗粒物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箱内气溶胶铜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常值,结合观察实验表明粉状锈生长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膨胀直到锈层破裂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气溶胶细颗粒物(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会在空气中悬浮、沉降造成传染现象。这一开创性的实验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对青铜粉状锈传播过程研究的成果,为粉状锈利用空气动力传播提供了依据,并为青铜锈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实验结果,本研究同时对青铜器保存和展示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勇 《收藏家》2009,(8):51-55
中国虽然不是最早发明青铜的地区,却是将青铜工艺和青铜艺术推向巅峰的国度。在古埃及和美素不达米亚以及后来整个的欧洲,除了铸铜的工具、兵器之外,青铜被用于艺术的例子主要是法老遗像之类的雕塑,而中华民族于人类青铜文明最大的贡献至少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的青铜化主要指三星堆化、十二桥化以及晚期巴蜀化。三星堆化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工艺和青铜技术,而跟进的十二桥化更是将四川盆地青铜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青铜化特质,其中以彭县竹瓦街的窖藏青铜器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并阐释许多有关古蜀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进入明社会,有了青铜化萌芽,除了在武鸣县马头乡的元龙坡发现过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过铸造铜器的砂石范和铜器之外,在广西境内其它许多地方也零星发现过一些相当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我们在研究早期明社会的时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现将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些简单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材料渐多,我们将另行研究,不在此列。  相似文献   

7.
黄诗金 《收藏家》2010,(6):11-14
提起青铜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鼎、簋、尊、觚、爵、壶等这类大型青铜容器。诚然,这类器物是中国青铜器中的精品与典型器物,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些较小的杂类青铜器。它们虽然不如青铜容器那样浑厚、庄严,但也自成一系,同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论商周青铜器与中国人的规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青铜器的型体制作,靠的是原始机械造型,不是靠雕塑造型。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制作,靠的是几何造形,不是靠任意绘画技巧造形。在这些工艺的操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按规矩制作出的青铜器纹饰,属于规范纹饰。只要掌握规矩,虽隔千里可制作出相同的青铜器。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相似文献   

9.
江小角 《安徽史学》2007,(3):123-124
安徽所辖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宣城六市,习惯上称作皖南地区,也即长江安徽段以南地区.从考古调查和发现来看,这一地区商周时期大规模开采铜、冶炼铜和铸造青铜器,成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出土商周青铜器较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林 《史学集刊》2007,4(3):31-3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广泛传播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例如,中国社会原有的均平理想、人学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传统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2.
自西汉在新疆设官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新疆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四类政治关系。本文首先简述了中原王朝在新疆设置政权的沿革,然后以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四类政治关系存续的时段分别予以统计,以关系的数量程度说明关系的性质。统计结果显示,新疆地区全部或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段中处于中原王朝辖治之下,从而表明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Shang-dynasty bronzes recovered in the Hanzhong region, Shaanxi province have been receiving considerable research interest since the 1950s due to their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esents preliminary analytical results of 16 samples taken from 13 Hanzhong bronze objects, which, for the first time, have revealed their diversity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asting quality. In particular, the finding that some correspondence probably exists between the types of artefact and their material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regional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zhong bronzes, as well as for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of the Shang Kingdom with the areas beyond its southwestern frontiers.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所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风格的容器与兵器。此外 ,在这些墓葬中普遍随葬青铜工具的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四川地区的战国墓葬中一般均有青铜工具出土。 (详见表一 ) ① 即使不出青铜工具 ,也会出土一些铁质工具。如大邑五龙乡土坑墓就出土有铁斧、铁环首刀等 ② 。四川地区战国墓中出土的青铜工具 ,不仅数量多、分布广 ,而且种类丰富。现根据已有资料 ,对战国时期四川地区青铜工具的型式演变、年代分期、功用及相关问题谈一点初步认识 ,以求正于各位同仁。一、青铜工具的型式四川地区的战国墓中出土的青铜工具主要…  相似文献   

15.
李清临  王然 《江汉考古》2007,(2):77-82,41
本文简要回顾了微量元素示踪法在青铜器铜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历史,分析了其应用现状,以及在一个时期内应用不理想的深刻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量元素示踪法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并进一步介绍了这一方法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缓蚀剂BTA与AMT保护青铜文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飞 《东南文化》2003,(7):89-91
对比了BTA和AMT的物理性质、缓蚀青铜的外观效果、中性和酸性介质中的腐蚀抑制性能、粉状锈清洗、成膜结构,各自优缺点,BTA和AMT都可以有效地保护青铜器,AMT还需时间检验,BTA和AMT保护青铜器研究工作需要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肇清 《华夏考古》2002,(2):93-100
有关中原文明起源及形成 ,不少学者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笔者曾在《试析华夏文明的起源及形成》一文中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① 。随着新的资料发表 ,深感不足 ,今略加论述 ,如有不妥 ,敬请同仁批评指出。一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在这里曾先后发现有距今 80 0 0年~ 90 0 0年的贾湖一期文化② 和距今 70 0 0年~ 80 0 0年的裴李岗文化③ 、磁山文化④ 及老官台文化⑤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比较齐全 ,以磨制为主 ,打制次之。器物有石斧、石铲、石凿、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有的刃锋锐利 ,便于使用 ,翻土用的石铲就有多种形式 …  相似文献   

18.
王宏 《四川文物》2021,(2):74-81
瓶是常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中的一种器物,出土青铜器中也有若干自名或者被学者定名为"瓶"的文物,但是这些器物要么名不符实,要么形制特殊,并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形制特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青铜直颈平肩器,为解决"瓶"的定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器物的形态、功用以及在墓葬中的组合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证明该类器物应该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瓶"。这种青铜瓶目前所见有16件左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西汉早期以后,青铜质地的瓶走向了消亡,汉代的瓶多以陶质为主,为生活实用器,往往与井、灶等配套出土。另外青铜瓶在青铜礼器中的地位很高,其在形制上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蒜头壶、青铜锺、投壶、等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