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柄谷行人的《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为标志,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界在理念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这项对既有的日本近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再认识有助于人们近一步廓清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提及日本民族的特性,笔者认为比起知性和理性,更富于感性。在“真善美”中,日本民族对“美”情有独钟。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世界的美的世界里,他书1的审美意识已和日常生活溶汇在一起。日常的伦理观和宗教观已和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合为一体。因此,研究日本民族的美学理念不单要考虑美学问题,同时也要考虑日本民族的“人类学”问题。一、与自然会为一体的美学理念在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的深层,总是流淌着与自然溶合的一体感,日本的美丽风景,是培养从古至今以至未来的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的源泉。对自然的绝对崇拜是日…  相似文献   

3.
自我意识文学与明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浮云》的发表,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开始。《浮云》通过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毁灭,揭示了近代自我意识与明治社会的矛盾。用文学形式批判现实社会,在日本文学史上是第一次。三年后留洋归国的森鸥外发表了以异国他乡为背景的小说《舞姬》。《舞姬》从另一个侧面更具艺术特色地深化了《浮云》中提出的问题。这两篇作品在不同层面上批判了明治社会。反映了封建秩序下,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日本近代文学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从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的市民阶级反省、自立,并对封建主义进行斗争、失败…  相似文献   

4.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 髓》发表以后,日本近代文学最重要的体裁——小说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小说的主旨是人情,世态风俗次之”是《小说神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使日本小说主旨从以前的“劝善惩恶”变向为描写“人情,因此,对于坪内逍遥为什么会提出上述命题的理解与分析是把握日本近代文学脉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新疆世居着十三个民族,在近代文学创作中使用着七种文字,即:维吾尔文、汉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托忒蒙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和俄文,虽然有几个民族共用一种文字,但在文学创作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历史传统。在编纂《文学志》时,就应该按“横排竖写”的体例,分别记述新疆十三个民族的文学历史和现状。可是由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间相互影响和交融分合的复杂变化,出现了某些作家和作品难于判定其民族的归属的现象。归属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6.
旗袍是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它从满族的袍服,发展变迁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集中了东方的美与神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本文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旗袍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从中总结旗袍本身所表现出的中华审美意识的时代变迁,同时兼顾日本传统服装中所体现的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变化,以期说明任何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各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意识的紧密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李安一 《神州》2012,(33):27-27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巨蓍。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创立了对后世日本民族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哀”文学传统,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崛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系统阐述《源氏物语》“物哀”精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8.
有关日本群岛的居民状况,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中国的史料中。现存文献有著于1世纪的《前汉史》(即《汉书》)《地理志》里,有描写日本民族的一小部分,及成书于3世纪末的《魏国史》(即《魏志》《东方蛮荒民族一倭民族》一章里,有关于日本民族的详细描写。在其后的历代史书中,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有关文献。 在日本出土的文物中,从铭文上看,时代最早的是在弥生时代遗址发现的从中国流传到日本国的青铜镜。而在古坟时代的日本器皿上,开始出现成段铭文。但这样的例证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9.
房学惠 《收藏家》2006,(4):49-5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日本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但是日本人在学习、接受中国绘画的同时,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模仿,而是将中国绘画与日本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有机融合,使日本绘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与中国绘画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到了近代,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在继续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日本传统绘画的同时,主动学习西洋绘画中的某些表现技法,从而开创了日本绘画艺术的新境界。中国是日本绘画的收藏大国。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部分博物馆、文物商店、工艺品公司、画廊以及私人手…  相似文献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杜恂诚研究员新近出版《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一书,很值得一读。杜恂诚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的经济史家汪敬虞先生,获取博士学位,先后发表《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1986年)、《民族资本主义与旧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审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每个民族成员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注入了他们的种种审美意识。民族的审美意识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还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民族的审美意识,对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在他们典籍中可以找到其民族审美的思想史料。但没有文字的民族,只能在祖先留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文物中发掘其民族审美意识的痕迹:赫哲族是我国北方渔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思想。但赫哲族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12.
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王定璋由济南社科院主办,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社科院、齐鲁书社及山东近代文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0月8日至12日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召开。来自日本、南朝鲜、...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后,日本传统的“士农工商”制度瓦解,但由于儒教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以及西方借助实学出人头地思想的普及,形成了融“立身”“出世”为一体、以出仕为目标的明治初期“立身出世”主义①,深深影响了社会各方面.本文以森鸥外《舞姬》为例,管窥该思想对近代文学初始阶段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葛华 《收藏家》2006,(8):55-57
地处东亚地区的中、朝、日三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往,促进了各自的文明发展。三个国家的陶瓷艺术在着釉、装饰、造型、烧制技法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不断融通,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域内陶瓷艺术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域的特有风貌。日本陶瓷工艺起源于具有神秘审美意识的绳纹土器,它是日本最早的土著文化。到弥生时代,由于中国文化的冲击,日本社会进入文明时期,弥生土器间接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造型纹饰趋向于精练简洁,表明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进入古坟时代,在朝鲜半岛新技术影响下产生的须惠器使日本告别了露天烧陶的历史,其烧…  相似文献   

15.
1914年(大正3年)中篇小说《心》先在《朝甘新闻》连载,随即成册出版。这是日本近代文学巨星夏目漱石的晚期作品。当时,从其处女作、长篇小说《我是猫》于1904年动笔、1905牟发表开始,八、九年已经过去,包括《我是猫》在内,连续问世的《哥儿》、《旅宿》、《三四郎》和《其后》等作品以题材的新颖、风格的独异、思想的精  相似文献   

16.
日本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小森阳一的文学理论、批评能融东西方文化精髓,紧密结合日本文学理论实际,锐意创新,不仅对日本近代文学,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对我国文艺理论建设也极富借鉴意义。小森阳一对二叶亭四迷《浮云》的新阐释紧密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所接受的批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创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与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正确。”这一论断也符合日本的实情。在世界东方各民族中,大概没有比日本更大量、更长久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了。曾经是“远东孤儿”的日本.其社会发展与文明古  相似文献   

18.
第一,渤海横向传到日本的"渤海乐"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对渤海而言,则称之为"本国乐"或"本国之乐";其在他国(如日本)而言,则被称为"渤海乐"。第二,渤海纵向传给其后裔女真的"渤海乐"仍然是足以代表其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与横向传入日本的"渤海乐"性质相同;第三,南宋时期由金朝传入中原内地的"渤海乐"还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性质仍然未变。第四,从"渤海乐"的最早出处——日本六国史的第二部即《续日本纪》相关史料的考察,到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相关史料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对"渤海乐"性质产生怀疑的任何史料,更没有发现"渤海乐"就是"高丽乐"的任何证据。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历史发展的纵向系列看,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和机智人物故事是这些民族在两个互相连接但又各不相同的文化阶段上产生的文学类型。对蕴含在这两种文学类型中的审美意识,作一些粗略的比较,也许能从一个侧面对民族民间文学中审美意识的发展作出一些有益的动态性描述。一在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和机智人物故事中审美意识所包含的独特内容,最为突出的是——神话反映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  相似文献   

20.
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早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做起了咖啡店老板,创作欲望也由此产生。1979年以小说《风之曲》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从此每推出一部作品都轰动文坛内外。有两部值得一提,《挪威的森林》和《跳吧、跳吧、跳吧》。前者1987年出版后已印到第31版,销售量达四百多万册,后者于1988年出版,至今印了7版,销售100多万册。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城市生活的全面肯定。明治以来的近代文学,把对城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