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向来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研究几乎题无剩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研究显然跟不上节奏。学者们鲜有论及,即使关注过,也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一掠而过。似乎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无关痛痒,事实情况截然相反。严耕望先生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北朝中央中正与地方中正》对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研究具有拓荒之功,日本著名学者宫川尚志氏的《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亦曾对此问题有真知灼见。继此学术之路,张旭华的《北魏州中正在…  相似文献   

2.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一直备受瞩目,相关论著和论文皆不少见。杨筠如的《九品中正制与六朝门阀》(商务印书馆,1930年;以下凡引述已注作品的观点,不复注)是民国以来第一部专论九品中正制的著作。此后最可注意者,当属唐长孺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  相似文献   

3.
笔者《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6期)一文提出,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法的一部分,应放弃用九品中正制代替九品官人法的观点。张旭华先生于《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一文,对笔者上述看法提出批评。笔者认为:一,回顾该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古今中外学者对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制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究竟怎样称谓确实是没有统一起来。二,张先生否定九品官人法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失之搜讨,逻辑推导不成立。而九品官人法概念不误。九品之制、九品则是九品官人法的省称。三,从语法角度分析,从制度本身是官员任用之法定义,当称九品官人法合适。陈群创制的“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综合。中正所掌握的人才评价制度——即中正九品制或九品中正制,仅是个人获品途径中的一种,不能用其替代九品官人法。  相似文献   

4.
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名称及相关称谓等问题 ,最近史学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诸如“使用九品中正制的概念是一失误说”、“官品与资品统一说”、“乡品与乡论无关说”、“中正品第的获得为多渠道说”等等。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辨析 ,并提出不同意见 :1 陈群创立的选官制度 ,其最初的名称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九品中正制” ,而是称作“九品之制”或简称为“九品”。由“九品之制”到“九品中正制” ,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2 官品制度是以区分官员职位高卑为主要特征的官职等级制度 ,而不是一种虚拟的和为人才品级需要所设置的品级制度。官品是对官职等级的区分 ,中正品第是对人才等级的区分。“官品”与“中正品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间不存在所谓的“一致性”或“统一性”。 3 把中正品第称为“乡品” ,盖取中正主持乡论清议 ,并据以评次人才 ,铨定九品之意。乡品的获得并非是多渠道的 ,而是唯有中正评定一途。  相似文献   

5.
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张旭华关于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由于史料匮乏及传统看法的影响等原因,近人研究者甚少,有许多问题还不很清楚。特别是自唐人杜佑在《通典》卷一四《选举二》中提出“梁初无中正”以后,不少学者皆祖述其说,以致目前史学界盛行“梁代无...  相似文献   

6.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它在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就具有头等重要的作用。对于构成国家机器的人,即“官”员,人们也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在古代世界,中国的吏制尤为完整,系统,选拔官吏就有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吏也颇讲究,象唐太宗凌烟阁故事已传为佳话。外国亦然,近代的公务员制度是西方政治近代化的创造。吏制向来为人们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官制度作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更是突显了它的这一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划分权力。本文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作为一个分析研究的横断面,浅析一下九品正制的历史成因、运作机制、影响,试探讨九品中正制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产物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在魏晋时代重视品题和祟尚清谈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魏文帝施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中央选择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士人的品(行)状(才)家世等三个方面(实际重家世轻才德),评列为九等,作为吏部陈授官职的依据。因此士族重视品题,“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封建士大夫非常重视品评人物,其结果是留下了大量的言行轶事。魏正始后,曹氏司马氏之间,斗争激烈,司马氏大诛异己,士族文人的生命朝不保夕。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08,(11):70-70
围棋棋手定段位的“九段制”,源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书画、职官的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定人才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相似文献   

10.
进士,就是贡举的人才。隋初,为广泛地选拔官吏,隋文帝于开皇七年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开科取士,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时在各种科目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以后历代相沿,以进士为人仕资格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局动荡、社会复杂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除西晋王朝一度维持了短短五十一年的一统外,其余时间都是处在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从三国鼎立起,中经五胡建号,南北对峙,几百年来战乱频仍,政权迭更。然而,早在曹丕代汉称帝前夕就开始实施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却深受历朝各族统治者厚爱,代代承袭,经久不变,直到隋统一中国,创立推行科举,才明令废除九品中正制。作为一个对后世影响颇深的选官制度,其创立之困曾引起史家的兴趣,他们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答案,本文拟在综合诸家高论的基础上,谈一点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科举博物馆     
邵辉 《世界》2006,(5):48-51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 年),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整整延绵了1300年,废止了100年。科举制度是中国首创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所坚持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 平等竞争,择优取士”原则,否定和替代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为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郡国大中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品中正制是通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甚众。对于其组织结构,许多学者认为其时州设大中正,郡国设小中正。大中正(或州都)乃州中正,小中正即郡国中正。然而,这种认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取士途径 ,经历了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又以科举制度实行的时间最长 ,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也最不一致。所以自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 190 5年 )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以来 ,它作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的一个主要方面 ,近百年来 ,一直受到中外史学界的关注 ,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一 关于科举制度起源问题的讨论科举制度起源于什么时候 ,早在 3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有过一场讨论。当时 ,邓嗣禹撰成《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相似文献   

15.
正晚唐诗人李商隐《为有》诗云:"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金龟婿"一词,现代人听起来,似乎像个贬义词,其实不然。所谓"金龟",与唐代官员配饰有关,佩戴"金龟"是其独特标志。在古人看来,龟等同于吉祥长寿,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汉朝用黄金铸成黄金龟纽官印,用于五品以上文武百官。唐朝沿用九品中正制,朝廷五品以上内外官员,必须  相似文献   

16.
史载"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魏、北周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其时选举制度依旧注重门第与官分清浊的一面。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关陇士族和当朝勋贵的仕宦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时职官制度仍有流内与流外之分,"九命"与"九秩",就是在北魏"九流三清"和"勋品流外"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北周官分清浊的重要表现形式。西魏、北周的清浊观念也十分显著。"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并未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选官制度与职官制度的实情。  相似文献   

17.
正考试,自隋朝开始至今已1400多年了,在历史上,它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普及文化科学知识、选材用人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就是今天,学校里还有入学考试、毕业考试;社会上也有用人考试、职称考试等。可见"考试"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不过因考试的性质不同,所考的内容及形式也不同罢了。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了在此之前的做官靠推荐的"九品中正制",建立了逐级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这就是中国考试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十多年,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极其短暂。尽管如此,隋文帝杨坚在位的几年,不仅统一了全国,而且在经济上迅速发展,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这期间,还发生了几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事情:在政治上,他废除了已经实行了36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在科技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雕版印刷)。不仅如此,工匠李春所造的安济桥(又叫赵州桥)不但在中国“甲于天下”,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科场预防舞弊之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而施行的选官制度。此后,科举考试制度成了历朝历代缺身仕途的重要途径。由于每次科举考试淘汰率极高,尽管历代王朝不厌其烦地立制度、订场规,但考试中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科场大案层出不穷,到明清两代尤为严重。正因为如此,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监察十分严格,凡触及到此事的严惩。一般处罚分两类:一是只牵涉到应试本人,如挟带、冒名顶替、传递纸条等,若被发现,作弊士子当场逐出,取消考试资格,革去原有功名、不作刑事案件处理;另一类是应试者买通考官作弊,容易引起公愤,如听…  相似文献   

20.
萃处京畿——从窆昭陵功臣家族迁居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碑志和文献资料,考述迁居京畿、家族官僚化以及与帝室联姻,如何关系着陪葬昭陵功臣家族的发展策略,亦期望藉着阐释上述问题,有助於了解唐代家族如何因应现实环境制约而寻找发展出路。迁徙京畿不独只发生在世家大族身上,来自寒族小姓的仕宦之家,亦往往紧随着这个时代潮流;这个现象,与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密切关系。唐代家族对葬地的选择,既体现了当日流行迁徙京畿的潮流,亦强化了自隋代开始出现的重视向京畿靠拢而漠视在本贯地区经营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