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冈石窟的第16~20窟被称作昙曜五窟,是公元460-470年由昙曜主持开凿的。在这五座洞窟中,除第20窟外,其他四座洞窟内壁的中上层均雕凿有大量尖楣圆拱龛千佛。通过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认定这些尖楣圆拱龛千佛的雕刻时间大致接近于云冈早期洞窟的基础造像年代,其中第19窟尖楣圆拱龛千佛的开凿时间要早于第18、17和16窟。这些千佛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满壁式和"一龛+千佛式"。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的思想内涵不同。在开凿方式上,第19窟的尖楣圆拱龛千佛应是分区域由不同工匠组进行雕刻的,每个区域的工匠组所参考的粉本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推测云冈中期洞窟尖楣圆拱龛千佛雕刻时间的上下限,大致接近于云冈中期洞窟的基础造像年代公元471年至494年。云冈中期洞窟开启了一种崭新的营造模式,在大乘思想主导下,运用丰富题材表达弥勒信仰,从而使中期尖楣圆拱龛千佛在功能作用、造像形式、雕刻面积上均较早期千佛龛发生了很大变化。晚期尖楣圆拱龛千佛的雕刻时间大致在494年到524年之间,表达出供养人想借供养诸佛实现祈求平安,当得作佛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唐代淮南公主造自在王佛龛位于宾阳南洞南壁东南侧下部,龛形为尖楣圆拱长方形,内雕有菩萨像一身,立于仰莲台座上,龛右(东)侧边框处用阴线刻有造像题记:“淮南公主造自在王佛。”龙门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4.
马志强  王雁卿 《沧桑》2011,(5):52-53,58
佛龛形制中的尖拱龛来源于印度的草庐,但在印度、犍陀罗等地的尖拱龛龛楣面窄,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拱端不过是卷起来而已。到了云冈石窟,尖拱龛楣变宽,内容增多,内置坐佛、飞天、供养天等列像,拱端装饰龙凤兽身回顾,或忍冬纹,其下雕束帛座,之后发展成束帛柱头拱柱,这是中国独有的形制。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石窟不但有藏尸的瘗窟,而且还有葬灰的瘗穴,这是在龙门首次大量发现的佛教岩葬瘗穴遗迹。笔者对这一佛教瘗葬文化遗存作了系统考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瘗穴根据龙门石窟的窟龛形制与大小,窟龛内容与设施,窟龛功能与作用,所有窟龛可分为造像的像窟(含龛,下同),坐禅的禅窟,葬尸的瘗窟,葬灰的瘗穴4类。像窟无需赘述;禅窟是僧、尼静心思虑,坐禅修行的洞窟;瘗窟是埋葬僧俗尸体的洞窟,瘗穴则是瘗藏僧人骨灰的洞穴。因前三类洞窟已  相似文献   

6.
巴中石窟分为隋、初唐,盛唐,中晚唐,宋至民国四个时期.巴中石窟的龛窟多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内龛有素面圆拱形龛、带纹饰龛楣的圆拱龛、佛帐龛三种形式.外方、内二重檐的佛帐龛存在于巴中石窟各个时期.盛唐时期巴中石窟精美的佛帐形窟龛与精湛造像相结合,形成了巴中石窟独有的艺术风格,被专家学者誉为——“巴中样式”.  相似文献   

7.
隋开皇元年李阿昌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开皇元年(581年)李阿昌造像碑(图版捌:1、2),现陈列于甘肃省博物馆,碑高146、宽50、厚16厘米,是一件内容丰富的多龛高浮雕敷彩造像碑。碑额呈圆拱形,下接长方座。碑身四面开龛造像。正面开四层龛。第一层:正中开一覆钵式顶垂幕形方龛,顶上饰三个宝珠形浮雕。龛中间雕释迦与多宝如来并坐说法,皆半结跏趺坐,着通肩大衣,衣纹稀疏,衣裙在台座前自由垂下。二弟子两侧侍立。佛座下有仙鹿两对屈膝跪伏。方龛两侧各开一圆楣尖拱龛,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佛着双  相似文献   

8.
二佛并坐及其佛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恒 《文物世界》2002,(1):36-38
一个圆拱龛中,左右并坐着两个佛像的造型,被称作“二佛并坐”。在云冈石窟,这种雕刻非常普遍,初步统计约有385个“二佛并坐”龛,几乎每个洞窟中都有它的形象。它们在洞窟中的位置也表现得异常灵活多变:有的作为主像置于正壁(往往是北壁);有的雕刻在东西两壁或南壁;有的雕刻于拱门或明窗上。“二佛并坐”在云冈石窟表现得如此突出,是何原因?其造像根据是什么?佛教意义如何?以上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169、69窟间浮塑交龙装饰龛楣图像,长期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伏羲女娲”,并与天水作为“伏羲女娲”故乡的人文背景相联系。本文在详细考察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与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国内其它石窟的龙装饰图像的情况,指出交龙龛饰的石窟造型图像是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持佛法的龙众,是佛国世界的守护神。麦积山石窟交龙龛饰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无关。  相似文献   

10.
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日)长广敏雄水野清一著王雁卿译(大同市博物馆)图一云冈石窟各种佛龛1.尖拱龛(八窟东壁)2.楣拱龛(五窟东壁)3.宝盖龛(八窟东壁)4.屋形龛(十二窟东壁)一云冈石窟的所有表层都经过各种各样的装饰,题材丰富,为云冈石窟增色不少。装...  相似文献   

11.
位于四川省阆中市的大像山石窟,主要开凿于中晚唐和宋代,明清时期也有少量开凿。现有37龛,以方形龛、外方内圆拱形龛及圆拱形龛为主,方形龛最为多见。龛楣大多无装饰,雕刻简单。题材主要有弥勒佛、七佛、千佛、观音、天王、力士、经幢及舍利塔等。造像组合较少,以单身造像为多。阆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像山石窟兼具广元、巴中两地石窟的特点,其丰富的内容为巴蜀佛教石窟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九曜山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山山区,为新发现的一处佛教摩崖窟龛,存石灰岩洞窟 1 所,像龛 3 个,造像凡 11 尊。1、2 号造像龛年代为五代吴越国,3 号龛年代为此后的北宋。洞北山崖存香严寺和永庆寺山地之间分界摩崖,洞内的石刻佛经残文是东南地区目前已知唯一的洞窟刻经。该遗存为研究东南地区佛教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对完善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的谱系亦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2009—2011年,山东博物馆对山东临沂地区佛教造像碑进行了多次调查,与相关金石文献对比,可判断这批佛教造像碑多数为北齐遗物,少数晚至隋代。临沂佛教造像碑具体特点有:碑身柱体,四面等宽或两面略窄,南面为正方位;四面造像,多为两段式,上段雕刻龛像,下段刻铭或留白(也有雕刻龛像的);造像题材中维摩诘图组合别具一格,龙衔莲花图十分流行,龛楣龙与兽面组合图在临沂地区之外十分少见。临沂佛教造像碑形制、造像特征虽源自西部邻省和山东中部地区,但也有自身原创特色,唐代流行的龙虎塔图像当与其龛楣龙与兽面组合图有极深渊源。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垣曲县宋村发现一通西魏大统年间的造像基座,现存于原宋村永兴寺遗址内。永兴寺原名重兴寺,始建于西魏大魏年间,后经明万历初年、清代及民国历次修葺,于民国三年改作小学至今。基座藏于原寺庙墙与现小学北房增修教室墙壁的夹道内,座长0.95、宽0.77、高0.42米。正面及左右两侧面开龛造像,正面刻有题记。正面中间阴刻尖拱龛楣,龛内雕释迦、  相似文献   

15.
西魏巨始光造像碑,是我馆重要藏品之一。碑通高225、宽100、厚30厘米。四面刻。原碑座早已缺失,现有的座是后配的(封三,图1、2)。碑首为圆顶,高65厘米,周缘各雕一巨龙。巨龙之下,正面、背面均为尖拱龛,龛楣中央均雕一狮首(或饕餮)。正面龛高31、宽25厘米。龛内为多保佛与释迦佛并坐说法像,两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两旁龛柱的题字,左为:“左相多保佛塔证有法华经”、右为:“右相释迦佛说法华经”。龛柱之外,各有题榜,左为:“左相当阳佛主杨志宽为亡父一心侍佛”、右为:“右相当阳佛主杨仕、弟伯通、业仁”。背面龛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针对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龛楣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涉及龛楣被破坏的时间及历史背景;龛楣中部"双龙缠须弥山"图像是依据《龙王兄弟经》雕凿,主要借经文中降伏双龙的"目犍连"来暗喻杨大眼本人战功显赫;文殊、普贤组合造像是唐代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杨大眼龛楣中部的"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组合图像则是目前现存时代最早的,为这一组合题材在后世的兴盛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17.
公元6世纪中期,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开始出现一种以双菩提树为背屏、北齐新样式佛像为主尊、常以镂孔透雕形式表现的白石佛教造像,其造型精美,特征鲜明,与早年流行的尖楣状背屏造像形式迥异。本文以邺城地区历年出土佛像为中心,结合周边区域同类背屏式造像,探讨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构图特征及技术传承。  相似文献   

18.
张乃辉 《丝绸之路》2010,(20):13-15
北石窟寺北朝、隋代造像数量众多,风格独特,窟龛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北石窟寺现存窟龛86个,是陇东地区佛教发展的缩影,其中北魏165窟是其精华所在。总体而言,北石窟寺造像内容丰富,洞窟气势宏大,石雕艺术精湛,为国内所罕见。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秋,龙门石窟新发现了一组4个洞窟,在造像内容、洞窟保护措施等方面均丰富了龙门石窟的内涵。兹报告如下。 1.洞窟位置在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与“一道桥沟”之间的山腰上,下距洛(河南洛阳)界(安徽界首)公路30余米,海拔约260米的地方,有一宽约20米的较为平整台地。新发现的洞窟就位于这一台地东侧的崖壁上,共有4个,洞窟方向均面西,自南向北编号依次为新1~新4窟(图一、二)。 2.洞窟内容新1窟圆拱空龛,高65、宽37、深10厘米。新2窟形制前庭后室窟(图一)。前庭平面近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21,(2)
正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西端北麓,位于天水市东南,距市区45公里。山高142米,窟龛群就开凿在陡峭壁立的南向崖面上~([1]),因潮湿多雨,又几经地震,崖壁中部崩塌较甚,一般将窟龛分布划为西崖和东崖两个区域,现存窟龛编号共221个~([2])。麦积山石窟素以北朝佛教艺术著称,北朝开凿的洞窟占绝大多数;唐代洞窟及造像保存甚少;宋代再度兴盛,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