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铠甲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孝 《文博》2002,(6):62-65,71
以前研究秦代铠甲,所依赖的考古资料主要是秦俑坑将士身上的陶塑铠甲。由此许多学者对秦代铠甲的类型、质地以及开合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推测和认识工作。而近年试掘的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青石铠甲,更是为秦代铠甲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直观的实物资料,从而大大扩展了我们对秦铠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1974年,在秦兵马俑一号坑的钻探和试掘中,就发现俑坑内大面积存在着很厚的一层红烧土和木炭,1976年至1977年所进行的秦俑二号坑钻探和试掘中,也发现了同样问题,说明秦俑坑曾遭到过大火的焚烧。关于焚毁的原因,秦俑坑考古队在《临童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中首先提出“秦俑坑有可能是被项羽焚毁”;此后,有人曾提出其焚毁是俑坑内沼气而引起的自燃;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5月,在秦始皇陵第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第二号兵马俑坑。两坑相距约20米。从1976年5月下旬至1977年8月底进行钻探和局部试掘,发现第二号兵马俑坑总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在试掘方内已清理出木质战车十一辆、高大的陶质车士二十八件、将军俑一件、拉车的陶马六十七匹,骑兵俑三十二件、鞍马二十九匹,步兵俑一百六十三件,其它各类文物包括金属兵器等共一千九百二十九件。从钻探和试掘获得的材料分析,如果将来全面  相似文献   

4.
用环十二烷提取秦陵陪葬坑中的铠甲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对始皇陵陵园东南角的几个大型的陪葬坑进行试掘时,发现了大量叠压在一起的石铠甲。由于出土时石铠甲的保存状况差异较大,为了便于研究、展览和更好的保存,1998年冬季,考古队邀请白荣金先生对保存较好且与四周关系明朗的几领铠甲进行了提取,这次提取主要采用了套箱提取和逐片提取两种方法,并对提取的一领铠甲进行了成功地复原。  相似文献   

5.
峨眉市符溪柏香林新生六组(距城五里)砖瓦窑附近,从1963至1981年以来出土了许多巴蜀铜器。四川省博物馆曾于1972年6月在此试掘,确定是战国至秦汉初的巴蜀墓葬群。兹简记试掘墓及收集物于次: (一)试掘情况 1972年的试掘仅取得两个土坑墓的资料,同时清理了两个残坑。 第一号墓,墓向是南偏东45度。墓口在耕土下约50厘米,坑深40厘米,坑长510厘米,平面呈前窄后宽;前宽140,后宽200厘米。坑内陶器粉碎。可看出形体的有: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群为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可靠资料。研究者的笔触伸向了文化史的许多领域。结合对三号坑南厢房40件陶俑的观察。我想对秦俑军服中纽扣作一初步探讨。一秦俑一号坑及三号坑出土的武士俑大都在铠甲上设有纽扣,一般出现在铠甲的右肩或胸甲右上角。右上角处的纽扣或上下垂直或向左倾斜。扣合方法,外型不尽相同,原塑造时却都是单模范制后粘接到铠甲上的。铠甲成筒状,右肩部或右胸上角留有开口,  相似文献   

7.
《文博》1999,(5)
继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封土东南部的铠甲坑开始清理之后,1999年5月,秦陵考古工作队对铠甲坑南部40米处发现的另一东西向长方形、两端分别有斜坡门道的长72cm、宽12—16m 的陪葬坑进行  相似文献   

8.
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袁仲一 《文博》2000,(4):54-60,,64,
1999年上半年,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南角的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一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经局部试掘,在面积约9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百戏陶俑11件。该坑的钻探、试掘资料,及已修复过的几件陶俑的情况,《中国文物报》的1999年10月13日,10月31日,2000年1月26日等先后作了详细的报道。其他报刊、杂志亦作了大量的介绍。现就百戏俑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一、百戏俑的造型艺术 秦始皇陵百戏俑,是继兵马俑坑出土的数千件武士俑,及马厩坑和珍禽异兽坑出土的十余件跽坐涌、铜车马坑出土的二件铜俑之后…  相似文献   

9.
在秦俑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各陈列着一件似钟似铃的铜器(见图一),该器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①将此铜器定名为"甫钟",简报说:"甫钟2件,形状相同。分别出土在两辆兵车附近。甫长10厘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市大邑县高山古城孙家堰地点进行了调查,经钻探和试掘初步判断试掘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为古城墙墙体的组成部分,并在城墙的墙体之下发现奠基坑一座。本次调查发现一类略早于宝墩文化一期的遗存,暂命名其为“高山一期遗存”。这些发现对认识高山古城的年代及探索宝墩文化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见面礼 在秦陵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范围里,陪葬坑或建筑遗址密布,而积占80%之多。九十年代的石铠甲坑、百戏俑坑争先面世,掀起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又一波热潮。 石铠甲坑占地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始皇帝陵城垣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石铠甲按照画样、切割、磨边抹棱、钻孔、抛光、连缀等六道工序制成。  相似文献   

12.
一号俑坑当是古代方阵的模拟一九七四年,一号兵马俑坑试掘之后,在试掘简报和表仲一先生《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一文中,明确指出:“秦俑坑为一行伍整齐,组织严密的庞大军阵。”接着袁仲一先生又在其它论著中指出:“一号俑坑是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白建钢同志在《秦俑军阵初探》一文中指出:“整个一号俑坑的排列可认为是“鱼丽之阵。”笔者曾在《试论  相似文献   

13.
秦俑坑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鸣 《文物》1975,(11)
临潼县秦俑坑的发现和试掘,是文物考古工作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方针指引下获得的又一巨大成果。俑坑的规模宏大,埋藏丰富。经初步试掘,已发现身高1.75——1.86米的大型武士俑约580件,和真马大小相似、拖有战车的陶马24匹。另外,还有大批实用兵器。估计整个俑坑将会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马俑排列整齐,气势宏伟,为一组织严密的雄伟军阵。这对研究秦代的历史,特别对研究秦代的军事史是一批十分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勘探和试掘工作,已进行了十年。所获得极其丰富不同种类的实物资料,为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提供了证据。特别是那些众多的兵俑,具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遗产》2004,(3):32-32
1998年,在秦始皇陵东南方向的陪葬坑内出土了一批由青石磨制、铜丝串缀而成的石质甲胄。该陪葬坑总面积为l3689平方米,在已试掘的范围内,出土了87领石铠甲和43顶石胄。这批石质甲胄在地下埋藏的漫长岁月中,曾遭焚毁、坍塌及山洪冲刷等变故,加之地下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土时破损、层解相当严重。有些甲片一片层解为  相似文献   

16.
新书介绍     
《文物》2014,(4)
<正>武义陈大塘坑婺州窑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2000、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江金华武义县陈大塘坑婺州窑址群中的蜈蚣形山窑址、乌石岗脚窑址、缸窑口窑址和叶李坑窑址等四处地点进行了发掘和试掘,发掘出土婺州窑五代至元代各类瓷器标本数万件,极大地充实了婺州窑的研究内容,也为浙江省古代窑系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两次发掘,基本  相似文献   

17.
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广州“海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大航海世纪——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展”,5月16日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行预展和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电视台、报纸八家新闻单位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原海军中将张序三将军、郑和后裔郑自海先生、绿眉毛号古船的总指挥薛冠超先生、省立中山图书馆李昭淳馆长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8.
申茂盛  马生涛 《文博》2004,(2):4-10
秦陵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陪葬坑或建筑遗址密布,面积占80%之多。九十年代的石铠甲坑,百戏俑坑争先面世,掀起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又一波热潮。  相似文献   

19.
在秦始皇陵东侧三个兵马俑坑内,都有为数不同的战车,其中第二号兵马俑坑战车最多。二号俑坑从内涵方面可分4个单元,在第2单元内(从南数包括1至8过洞)根据试掘估计全为战车,合计有64辆。这批战车在各个过洞中的摆法是前后相接,作纵队排列。每辆车上各有御手1人,甲士2人,车车后都无步兵跟随,因此,它应属单独的战部队。其它战车分别出土在一、二、三号俑坑,乘员有2人、3人和4人之分。据试掘和局部正式发掘知道,秦俑坑出土的战车都是木质的,而且形状和结构也大体相同。因俑坑被火烧过和塌陷等原因,车迹十分凌乱,经过仔细清理和观察,发现少数车辆还能看出局部结构。如二号俑坑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陵东边的陪葬区内,一九七四年三月以来,先后发现三个兵马俑从葬坑,经考古勘查、试掘,推算将出土大型陶质兵马近八千件,并有大量的宴战青铜兵器及木质战车等。俑坑早年毁于火,尚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