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虞中山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茹 《文物春秋》2002,(5):43-46,51
<正>中山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已掌握较高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中山国青铜器。中山王墓及中山国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山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成就。中山国不仅融合于深远博大的华夏文化,还保留了一部分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中山王墓的发掘外,中小型墓在平山及其他临近地区时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发掘的中山国中小型墓约有30余座,都出有成组的青铜器,其中以生活用具居多。根据出土青铜器的用途和器型种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中山国国王墓出土的大批珍贵遗物,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山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而且也给战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镌刻或模铸在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更是直接地反映了中山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表述了传世文献缺载的重要历史情况。这些确凿而珍贵的历史材料,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精辟,硕果累累。然而在某些问题上还需商榷,如铭文的释读,虽大部分见解一致,但在个别处尚存异议。其中中山王铜鼎铭文中“至于今”的句读即是一例。 “至于今”有连入上句和连入下句两种不同读法。连入上句…  相似文献   

3.
广州建城历史悠久,城市道路随着秦汉时期古代城市的兴起、扩大而逐步拓展。至清末广州城已形成以横贯东、西两城门,位于巡抚部院、布政司南的惠爱大街(今中山四路~中山六路),纵接南北城门的小市街、四牌楼街和大北直街(今解放南、中、北路)为主干的颇具规模的古代城市道路网络。据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有两个蔡邕,连取的字也相同,都叫“伯喈”,两人又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名人。因此,在元末明初两部经典性的文学名著中,已把两人混合为一了:一部就是小说《三国演义》,另一部是戏曲《琵琶记》。《三国演义》中的蔡邕本是汴州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因受董卓重用...  相似文献   

5.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讨论的是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谈过的话题:以滹沱为名的河流和域邑。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件大事:赵惠文王迁中山王於肤施。过去,学者都相信,这个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但本文却拿出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新证据,说明这种看法完全不对。事实真相是,《史记》提到的这个肤施并不是秦邑而是赵邑,它位於今山西五台县,汉代叫虑虒,和肤施一样,也源自滹沱。这个古老的城邑正在滹沱河的上游,离中山国的首都灵寿古城不远。  相似文献   

6.
胡金华 《中国钱币》2010,(1):6-11,F0002,I0001
一、中山灵寿城发现耸肩尖足空首布 中山灵寿城址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的平山县三汲乡。经多年的考古发掘,确认此大型古城遗址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后期都城,即中山桓公复国后所建的灵寿城,其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380年,历经中山桓公、成王、王学、荮姿、尚五代统治者,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灵寿城随即废弃。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20年代,在武汉,轿子衰落了,人力车和马车代之而起。同时,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也修了起来,用公共汽车代步的条件开始具备。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中山国国王响墓出土的大批珍贵遗物,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山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而且也给战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镌刻或模铸在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更是直接地反映了中山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表述了传世文献缺载的重要历史情况。这些确凿而珍贵的历史材料,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精辟,硕果累累。然而在某些问题上还需商榷,如铭文的释读,虽大部分见解一致,但在个别处尚存异议。其中中山王响铜鼎铭文中“至于今”的句读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9.
<正> 中山进入战国,曾建立过两座较为著名的都城,对此,《世本·居篇》有言:“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关于桓公的新都灵寿城,经过本世纪七十年代的大规模发掘,现已证实其位于今河北灵寿县西北十公里处,即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然而,对于中山武公所居的顾的位置,由于缺乏考古资料及众说纷纭,至今未能取得共识。因撰此文,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定县位于冀中平原的西部,古称中山之地,汉代沿其故名,封子弟于此为中山国。卢奴为汉时中山国都,据《定县县志》考其都城位置,即今之定县县城。县城周围丘垅起伏,埋葬了许多古代王侯显贵。在县城西南四公里(图一),八角廊村西南部的40号  相似文献   

11.
直隶总督署联匾赏析苏禄煊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本来,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渐渐用它来泛指所有的对联。匾,即匾额,也叫“匾式”,上面题着简练的文字,用作标记,如府第、祠堂、庙宇的门匾,或者表示赞扬,如祝寿、庆功、表彰、致...  相似文献   

12.
由出土竹简《文子》看今本《文子》的成书祖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本《文子》的成书问题历来说法不一,199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在《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一文中,提出了“残本”一说,但由于文中缺乏深入论证,学术界对此并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通过比较《文子》今本与简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今本中不见于简本文字来源的考索,从三个方面论定今本《文子》确是据一种残本《文子》增补而成。  相似文献   

13.
王概是清代早期著名画家,风行数百年至今不衰的《芥子园画谱》中山水部分,即为王概根据明代李流芳等人的画稿编辑并手摹而成的。 王概,字安节,祖籍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后迁江宁(今南京)。复社文人方文之婿。方文,号嵞山。是诗人、大画家龚半千的挚  相似文献   

14.
中山国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一个“千乘之国”,其地域在今河北省中部的石家庄地区。中山国的统治者是白狄鲜虞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下太行山的山地民族,因此对山很是崇拜。中山王用大型山字形铜礼器作为王仪,在宫殿瓦顶上砌筑山字形脊瓦和山峰形瓦钉帽饰等以示崇山。中山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山”是因“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所以“山”字形铜礼器可为国之象征和王权之象征。鲜虞中山由于长期生活于山区,故对于山区中一些常见动物的形象和山峰及山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也反映在其生活中,甚至反映在一些瓦当饰面的造型中。中山国的瓦当目前仅出土于它的后期都城——灵寿城的各遗址中,从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15.
史话媒人     
今天,为男女恋爱牵线搭桥的人有个雅称,叫着“红娘”,有时称“月老”,不少人还通俗地称之为“介绍人”,但万变不离其俗称,那就是“媒人”。所谓媒人,从定义上来讲,就是指联络男女双方婚姻的中介人,过去这一角色大都是由一定年纪的妇女来充任的,所以又叫作“媒婆”。媒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少说也有四千多年了。  相似文献   

16.
乐楚 《湖南文史》2012,(5):23-24
二战时有一首很著名的德国情歌,叫《莉莉·玛莲》,创造了世界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和奇迹,不仅深受德军士兵喜爱,在盟军士兵中也相当流行。歌词作者叫汉斯·莱普(1893-1983)。  相似文献   

17.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物》1979,(1)
中山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诸侯国。汉成帝时刘向受命校书,经他编成的《战国策》依国别序列,除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之外,还有东西周、宋、卫和中山,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公元前323年,中山同燕、韩、赵、魏五国相王,在战国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史缺有间,后人关于中山的历史文化所知甚少。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它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国家,春秋时原称鲜虞。白狄春秋前期在晋国以西,今陕北一带,据(《潜夫论》说是姮姓。鲜虞是姬姓,见于《世本》,所以杜预说鲜虞系白狄别种。春秋时今河北中部有三个白狄别种的小国,鲜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晋县。  相似文献   

18.
在溧水县柘塘镇,至今还流传着“打社火”活动。所谓“打社火”,就是旧时春节期间乡村社会在酬神、祈神时进行的一种民间文娱活动,以欢庆丰收,祈望来年一方百姓平安健康。相传五代南唐时,今溧水县柘塘镇东南一公里处建有一座大山庙,供奉着“祠山大帝”。所以每年从除夕开始直至元宵节,溧水县柘塘镇各村村民都要到大山庙去敬香,同时安排“打社火”活动。除夕这天,由社火会会头在神堂挂起“祠山大帝”画轴,在香几、供桌上摆放着香炉、烛台、供碟,桌下放置拜垫等物。下午,首先由会头燃烛、点香、放爆竹、烧纸马、磕头酬神,接着村民陆续来神堂敬香磕头,祈祷祝福。此后,每天都要到神堂敬香,直到社火会结束。“打社火”活动主要是打锣鼓。第一次的叫“起圣”。起圣时,由社火会会头敲神锣为号,一般为三遍(头遍报信,二遍准备,三遍去神堂集中),村民来神堂集中,到齐后烧香磕头,在神堂起鼓,然后几个会头敲着神锣,拎着香篮,提着神灯,鸣起开道。村民们扛着三角形、长方形、方形的各色或绣花期伞,打着锣鼓,数十人到百余人的打社火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循着各村打社火的路线到大山庙敬香,同时对沿途的土地庙等其他寺庙也要敬香。社火进入大山庙后,会头到各佛殿敬香磕头,社火队伍中有的...  相似文献   

19.
曾宪钢 《南方文物》2001,(3):124-125
戴中,字师中,号中山主人,明代江西新淦(今新干)县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历官湖北黄梅知县、御使、山东佥事兵备副使。《新淦县志》中有其传记,说他在黄梅治水有功,为官清廉并累得升迁,但终因为人过于忠厚、耿直,敢于犯上直言而遭贬谪。出生在乐安县流坑的名臣董时望非常敬重这位同乡、同僚的人品,在戴中受贬时愤然题诗相赠:“若使大家都默默,怎叫公道得堂堂。”据广东《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载,蕉岭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十二世(约清代)有仁…  相似文献   

20.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传说故事,今值中山先生140周年诞辰之际,笔者整编数则,以此表示我们的缅怀与追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