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具有密切人事关联,不少教授在边疆服务运动兴起及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发起人、领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边疆服务部的实地服务和调查研究。随着抗战结束后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衰歇,边疆服务运动亦逐步停滞。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边疆服务部都为抗战时期中国的边疆研究及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当时学人和教会团体的学术自觉与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2.
正汪洪亮著,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28.2万字,68元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导致高等教育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既有研究大多关注西南联大、西北联大,而对成都华西坝教会五大学(包括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和内迁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这个曾被称为"华西联合大学"的办学联合体则较少措意。出于"抗战建国"须认识边疆之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文化教育界备受日军摧残。为保存民族文化血脉,进行文化抗战,中国大学开启了世所罕见的辗转迁移办学的历程,并为适应战时环境实行联合办学。地处西南大后方的西南联大和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两个大学共同体,是抗战时期中国两处著名的学术中心。这两个大学共同体各具特色,在内迁动力、办学体制、国际交流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但差异中又彰显共性。从差异与共性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对中国大学办学多样性、中外文化交流途径、大学与国家关系等问题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4.
徐雁平 《文献》2000,(2):244-250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研所")是教会大学系统内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术机构,与燕京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齐鲁大学的国学研究所和华西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被断裂的大学传统马国川:从简历看,您出生于安徽芜湖,解放前曾在金陵大学读书。章开沅:1946年我进入金陵大学读书。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很不错的一所大学。那时有一句话——"北有燕京,南有金陵",金陵大学是和北京的燕京大  相似文献   

6.
《江苏地方志》2010,(2):I0001-I0001
该学院的前身是蜚声海内外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女大)是中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的女子大学。1913年由美国联合教会筹建,1915年正式成立并招生,  相似文献   

7.
金陵大学是1910年由南京三所基督教书院合并创办的教会大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和革命运动对金陵大学造成巨大挑战。该校的美国当局、南京校方和中国籍教师群体被动或主动做出各种回应,直至学校的治理结构完成根本性转变。20年代初,金陵大学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完成"部分立案"。1926年,在五卅运动以及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强硬的立案政策的冲击下,金陵大学校内行政层开始改组。至1928年实现校董会设立、中国人出任校长和完成立案的全方位转变,金陵大学由此进入新时代。金陵大学回应立案以及内部改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渐变过程,既体现了中国教会大学在此历史关头处理与中国政府之间关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姚远 《东南文化》2003,(1):53-57
作为教会大学毕业生的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求学期间,陶行知从一个尚且懵懂的徽州少年,转变成了一名追求自由民主、信奉“知行合一”的先进青年,成为他“爱满天下”的教育事业的逻辑起点。可谓金陵大学是陶行知早年智悲双修、悟证光明的菩提树。本文将通过陶行知在早期金陵大学求学经历的考察,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教会学校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私立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一所十分知名的教会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国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此后,189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成立了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长老会在南京成立了益智书院。这三所学校几经合并,最终在1910年成为了金陵大学堂,校名由当时的书法家,曾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先生题写,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包文。金陵大学虽然是一所带有  相似文献   

10.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位于南京国际安全区内的金陵女子大学是当时专门收容年轻妇女的难民所。金陵女子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30年金陵女子大学改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女子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古典优雅,享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称号。但是,在63年前,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时,这所神圣美丽的校园却成了日军野蛮实施性暴力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1.
在创校初期,金陵大学校内的教学与行政采西化模式,与中国本土的教育体制几乎没有关系。在当时,这是所有的中国教会大学的共性。在1927年以前,金陵大学的顶层治理由托事部和理事会构成"内外"结构。托事部由各合作差会合作设于美国,对金陵大学的经济与人事负全责,是校产的所有者。在南京的理事会也是金陵大学的决策机构,更是托事部的代表与执行机构。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金陵大学逐渐完成内部改组与"立案",其顶层治理转变为"创始人委员会—校董会—校方"的"中西"结构。创始人委员会代表"西",校董会同时包含"中""西"因素,代表校方"中"。与托事部相比较,创始人委员会对金陵大学的直接管控减弱,校董会并非只是创始人的执行机构。校董会中本地教会和校友力量上升,代表了金陵大学的本土化方向。"校方"是校长及校内由中国籍教师组成的行政层,代表着中国籍教职员在校内的话语权,这是一股新的力量,加强了金陵大学的自主性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前身金陵女子大学(简称金女大),是中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女子大学。1913年由美国联合教会筹建,1915年正式成立并招生,租南京城南绣花巷为临时校舍。1923年迁入南京宁海路随园校址。1928年,国民政府收回教育权,  相似文献   

13.
正金陵大学的前身是汇文书院,该书院是由美国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在南京创立的。同时期美国基督教会和美北长老会也在南京各自创立了书院,分别是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1907年两校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和宏育书院正式合并,组成了金陵大学,包文为首任校长。金陵大学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逐渐发展壮大,在1925年就获得了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正式认可,是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最早在中国政府备案的,1928年9月又完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创刊,似乎转眼间功夫就迎来正式出刊一百期了,这的确是可喜可贺之事。在25年间,它实现了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过渡,见证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向中国边疆研究所的转型,承载了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建构渐趋明晰、逐步拓展、蒸蒸日上的成长历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不只是边疆研究者重要的学术园地,更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15.
刘家峰 《近代史研究》2000,11(2):177-204
由于农业具有和医学、教育同样的传教价值,早期农业传教士根据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的国情,针对中国教会一贯重视城市忽视乡村的策略,提出了“教会乡村化”的主张。这一主张激起了部分教会对农业的极大兴趣。本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讨论了教会与金大农林科为实现教会乡村化而进行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的过程。在教会乡村化和乡村基督化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成为传播基督教的媒介,基督教充当了传播农业科技的主体,对近代中国农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妮·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12年秋,魏特琳大学毕业后受美国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的派遣,只身踏上了到中国传教的遥远旅程。 魏特琳先到安徽,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她又来到位于南京的美国教会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任教育长兼教育系主任。1930年,吴贻芳继德本康之后,任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后改称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在吴贻芳和魏特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青岛度假的魏特琳得知这一消息后,匆匆赶回学校,以应不测…  相似文献   

17.
金陵女子大学位于今南京市宁海路122号,现为南京师范大学。1911年冬至1912年初,先后在中国江浙一带传教、办学的8个美国教会组织——即南、北长老会,南、北浸礼会,南、北卫理公会(由监理会和美以美会合并而成),基督会,圣公会等教会所办女子中学的校长,在上海召开会议,制定了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11-12日,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中共龙陵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抗战时期西南边疆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龙陵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的30余名学者与会,围绕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社会与民族政治、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一所教会女子高等学府。它因培养出众多杰出的女性人才而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其毕业生在去向及日后发展上呈现出高深造率的特点。这与金女大优质的生源、一流的教学质量、浓厚的研究风气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深化边疆理论研究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三次研究高潮与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硕的成果,可用“千年积累、百年探索”来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研究、总结前辈研究的历史遗产后,认为自19世纪中叶迄今,中国边疆研究曾出现三次研究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突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第三次研究高潮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