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研 《中国地方志》2007,6(3):55-59
民国初年的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抗战时期后方基地的云南,社会教育蔚然兴盛。究其原因,既是云南社会自身发展的要求,又是中国抗战的需要,而且在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方娟 《神州》2011,(26):195+197
为适应西方发达国家将制造业中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形势,荆州市政府及时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在沿江开发过程中,化工、纺织、机电等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基础产业逐渐向沿江地区集聚,对货物运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力发展荆州市货物水运,既能有效满足这一需要,又能节约  相似文献   

3.
方娟 《神州》2011,(11):195-195,197
为适应西方发达国家将制造业中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形势.荆州市政府及时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在沿江开发过程中。化工、纺织、机电等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基础产业逐渐向沿江地区集聚.对货物运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力发展荆州市货物水运.既能有效满足这一需要.又能节约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同时还能发挥荆州市依靠长江天然优势.将荆州市区的发展势头向周边地区推进和辐射,有效促进荆州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走私活动最为猖獗。这一地区海岸线绵长,湾港纷歧,在地理上有利于与海外进行走私;沿海渔民因战争而破产,不得已而从事走私活动;战时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物价差距过大,走私有利可图;更为重要的是,日方将走私作为经济战的手段加以利用,一直是走私的策动者,而大后方政治不上轨道,致使走私得不到有效遏制。这一地区投入到走私中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但大私枭是走私的主力,他们多以设立公司的形式集股从事走私活动。走私出口的物品多是各地的工农业特产品,尤以钨砂和桐油为多。走私入口的物品多为日用品、奢侈品甚至毒品。越到战争后期,日方对输入物资的控制越严,有利于民生军用的物资越少。走私的方法大致分公开走私与秘密走私两种,而秘密走私的方法更为繁复。走私的路线极为复杂,据点多在沿海,小据点因战场形势变化旋起旋灭。出口走私规模大于入口走私,利润往往很高。战时走私给大后方带来复杂的影响,但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5.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始建于1937年9月初,前后坚持服务战场5年余,除政治宣传、民众动员、伤兵护理等日常工作外,还参加了台儿庄战役的火线服务,筹建难童教养院照顾战争遗孤。服务团的组建及出征,表明抗战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加强了对国家的认同,发挥了稳定军心、宣传云南军队的作用,增进了内地人民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和了解,鼓舞了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抗战建国的决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6.
滇越铁路与云南矿业开发(1910—194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大大改善了云南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云南经济尤其是矿业的发展。滇越铁路的通车首先方便了个旧大锡的出口,大锡成为云南对外贸易的支柱产品,锡业也代替昔日的铜业成为云南矿业的命脉。滇越铁路还刺激了煤炭需求,促进了整个云南煤业的发展。不过由于滇越铁路管理权被法国控制,导致该条铁路产生的巨大收益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矿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玮燕 《文博》2010,(5):56-59
北宋对辽战争中的军粮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遍布主战场河北路的水系。本文对河北路的地理条件、河流状况、宋初三朝在水运方面的具体开发进行分析,以考察北宋在对辽战争中的军粮运输条件。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市厂矿林立、人口激增,自来水供需矛盾凸显,重庆自来水公司因此获得了战时难得的发展机遇。因自来水事关民生,且属公共事业,国民政府及重庆市政府自始介入其创办与扩建全程。重庆自来水公司便借助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以招股集资、银行贷款等途径筹措营运资金,并采取赶工抢修、设置临时水站、分区定时供应等办法保障战时供水安全。在艰苦的抗战中,重庆自来水公司虽然亏损,但依然艰难运营,并在保障战时首都军民用水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敏 《宁夏史志》2009,(3):25-28
开发西北是一个古老而又持久的话题,从古代的秦、汉、隋、唐对西北的开疆拓土,至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南移,西北渐趋落后;当历史的车轮跨入19世纪60年代。西北地区又迎来一次大的开发,林则徐、左宗棠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把近代的工业文明引进了西北。  相似文献   

10.
魏先法 《攀登》2005,24(5):42-46
执政环境是选择和制定执政策略的基本依据.顺应执政环境的要求,执政党还要善于改善执政环境.抗战时期,我们党抗日民主政权的存在环境出现了若干重大变化,党根据这一变化把团结和进步作为推进抗战的两大基本点,并集抗日、团结和进步于一体,从而完整表述了党应对新的执政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起规范的人事制度,传统社会中固有的人情私谊依旧在党内延续。战时朱家骅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与中央组织部长,基于自身人际资源与过往经历,其主要从中山大学校友、留德学人等群体中选拔党务干部,并日渐构筑起个人在国民党内的权力网络。而在国民党新旧党务主持者的代际轮替中,朱家骅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之间互相清洗汰换干部的行为,导致派系斗争愈发激烈。国民党党务干部的任用规则与逻辑,不仅折射出现代政党体制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共生共存现象,同时也是一场党性与人性的较量。  相似文献   

12.
日军侵占山西之后,立即将山西工矿企业纳入其整个经济殖民体系,进行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希图将包括山西在内的整个华北建设成为重要的殖民地和提供经济"共荣"的主要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日军确立了以原"山西公营事业"所属各厂矿为基干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工矿业掠夺体系,其"开发"对象均是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战略物资,从而导致山西经济出现畸形化发展态势,进而阻碍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成长。特别是日军对工矿业设施的"超度"使用以及大量拆迁和破坏,从根本上颠覆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山西遭受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王飞 《史学月刊》2024,(5):55-64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基于燃料短缺而开展的陕甘宁边区煤业调查,使中共全面了解了边区煤业开采及其资源分布状况,弄清了边区采煤能力及需求缺口,明晰了边区煤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实施了诸如加大公营煤业的投资力度,鼓励私营煤业发展,加强统一领导,实施计划生产、销售,建立煤业工会,开展劳动竞赛等有针对性的煤业发展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边区煤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延安燃料短缺难题,在保障边区军民供给及工业发展的同时,为中共探索形成公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的煤业发展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组史料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处与内政部、赈济委员会等在抗战初期就云南省开发事宜签注意见的往来函件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掀起一股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浪潮。从1937年至1943年,4万多名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宝塔山下,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经受战火洗礼,学习锻炼成长,为全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延安,这座深藏于中国腹地的山城,当年缘何会成为知识青年们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16.
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面抗战时期成为中日争夺的重点,是名副其实的战争生命线,应作为抗战图文专志进行编纂。内容框架分为修建、运输、维护、争夺等部分。编纂中要正确处理“运输线”与“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扩大资料的来源,使之真正具有国际化特征,体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反法西斯价值观。同时加强图片非文本信息的解读,图文存史,增强可信度。  相似文献   

17.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供应与配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雷 《安徽史学》2010,(6):71-76
抗战时期,为了支持抗战,维持军心民心,确保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国民政府在实施田赋征实的基础上对全国军公民粮实行定量供应和配给。这一战时特殊粮食统制措施的实施,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成效较为明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汪智力  ;丁娣凤 《沧桑》2008,(1):29-30
本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分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涨的促进作用。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了起来,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黄志高 《安徽史学》2022,(1):161-168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发展方向经历多次选择与调整。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西向发展河南,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行政院进行了机构调整与改革.孔祥熙担任行政院院长期间,主要调整行政院与军事委员会之间的机构隶属关系,实行政、军分立,精简院属机构.蒋介石复兼行政院院长期间,为提高行政效率,推行行政三联制,再次进行机构调整与改革.行政院通过对所属各部会进行事权关系的研究后,裁并骈枝机构,裁汰冗员.行政院的机构调整与改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现代化的趋向,但因受战争环境的限制与军事因素的制约,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