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音菩萨,在中亚地区出土的5—6世纪《法华经》梵文残片中作Avalokitasvara(“见声者”),而在时间晚於此的梵文写本中作Avalokitesvara。通过对这一菩萨名汉译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其经历了从“阐音”、“见音声”、“光世音”、“观世音”、“观音”等古汉译至“观世自在”、“观自在”等新汉译的变化。但是,Avalokitasvara的语义不甚明了。在犍陀罗语中,“svara”有“声,音”和“念”两种意思,因此,Avalokitasvara在犍陀罗语.中可以理解为“见念者”。但随着svara“念”的意思日渐模糊,後人很可能就按照梵文svara的字面意思把Avalokitasvara解释为“见声者”。漠译《法华经·普门品》韵文部分即把Avalokitasvara这一菩萨名理解为前者,而散文部分则又理解成后者。  相似文献   

2.
在励志之语中有一个词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坚持到底。”它告诉人们做什么都要里坚持不懈到最后,这样就会取得成功。其实大可不必,有时坚持非要苛求到底,便成了“孤注一掷”,也就钻进了牛角尖,难以回头。不要眼睛只向目标前方,有时坚持到一半,倒不如向两边瞧瞧,抓住机会,及时向两边寻找岔路。  相似文献   

3.
“肃慎”一名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肃慎作为东北的民族,以古老而闻名。多年来,对肃慎族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肃慎”一名,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试就一些古代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材料,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专家赐教。对“肃慎”一词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曰鸟名。《说文解字》鸟部释:“鷫(?)……五方神鸟也。”东汉王肃注《尚书》云:肃慎,“鸟夷,东北夷,国名也”。后世主肃慎为鸟名者,多承此说。近者,傅朗云、杨旸大加发挥:“汉语鷞鸠——鹰;满语译作宋昆,再汉译为海东青。”这是把“肃慎”一词解释成汉语的满译。二曰通古斯语“人”的  相似文献   

4.
青海互助县的境域里,今语称为“名胜古迹”的去处不少。有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佑宁寺、却藏寺等等。还有一个叫作“五峰山”的,也是个上好的去处。而既然好并目上,就不得不拿出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5.
妈妈: 我很会懒,是不是?现在我终于准备克服一下懒劲,给你写信。“今天特带劲儿。”这句话是放学时猛然看见的一个人身上的T恤上写的,没有任何文学意义,但是,正如我的心情,兴高采烈。开心的原因很简单,无非是思想得到解放,无与伦比的解放。学校决定了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上选修课,而不再是语、数、外等等,(这在高三是多么不容易的一次“壮举”啊!)全是我们最乐意上的文学欣赏、旅游地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不必讳言的是,生在像我这样的家庭是很令同一时代的人羡慕的。我出生在解放初期,从有记忆的时候起,便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生活。我父亲陈士榘是20世纪20年代参加革命的,井冈山、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这让一代中国人肃然起敬、充满着史诗般传奇色彩的事件,父亲都参加了,而且干得有声有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人物,也都对父亲的工作作出过很好的评价。不管我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我是否意识到,我的一家在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上流社会”。对于父亲的业绩,我们是爱戴甚至…  相似文献   

7.
李玮璟 《西夏研究》2022,(4):124-127
“■”《番汉合时掌中珠》译为“檎”,读为“余麻”“■”到底指什么水果?本文通过讨论“檎”“朱柰”“频婆果”“苹果”的关系,认为在明代之前,这几种名称没有严格区分,混为一物。我们发现突厥语“阿里马(Alma)”读音、意义与“■”读音及意义完全相同,从该词汇看,西夏语的一些词汇与突厥语词汇有密切的关系,故西夏语中一些词汇可能为外来词汇。外来词汇在对译的过程中受双音节词化的影响,党项人采用音义兼译词的方法对其进行翻译,这也为西夏语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巴士奇缘     
离巴士站还有三四十米的距离,远远看见停着一辆我要坐的车。前面有个胖胖的黑女人正朝那辆车猛跑,于是我也着急起来,发足狂奔。后面还有一个黑人胖子追着我们喊:“等等我!”一干人在街上跑得很热闹。奇怪的是,这辆车一直等着我们,没有开走。好不容易跑到车前,一看原来里面没有司机。黑女人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候车亭的椅子上。这时候黑人胖子也赶来了,气喘吁吁地说:“我都说要你们等等我了。”原来他是司机!晕倒。  相似文献   

9.
栾保群 《中华遗产》2010,(6):150-155
很奇怪,最近几年不知怎么的,“龙生九子”也成了一热,弄个什么怪物就说是“龙九子之一”,好像在“三不管”的地界发现了天潢贵胄似的。而且只要一封为“龙子”,哪怕是驮着谀墓的大石碑,也自觉有了“最后的名媛”似的光彩了。但是西洋镜就怕戳破,戳破了就什么也不是。因为“龙生九子”这只是半句话,后面半句的“不成龙”才是要害!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2-72
你“跳槽”了吗?这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在明清时期,这句问话相当不雅。 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说得很明白,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  相似文献   

11.
徐建融 《收藏家》2007,(4):I0020-I0020
邵忠伟1992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花鸟专业忠伟君的花鸟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多作案头插花的题材。或插之于篮,或插之于瓶。这一题材,我们可以认为是传统的,如李嵩的几件“花篮图”、民国年间的“博古图”等等;也可以认为是西方的、现代的,如西方的“静物画”、林  相似文献   

12.
再说伯乐     
伯乐本名孙阳 ,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人们知道他是春秋时期秦穆公时的人 ,特长是“善相马”。据说他相马不仅眼力好 ,还很有一套理论 ,如“得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外”等等 ,说得挺神。唐代文人韩愈有一篇《马说》更把他推崇到极致 ,文中有句名言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说是只是被伯乐相中、认可的 ,才算是千里马 ,也才有千里马 ,否则就不算数 ,也不会有!这就到了绝对化的程度。而后世人们恰恰是从这一点出发作比喻 ,把善于发现、举荐和选拔出色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并极力宣扬他们的极端高明和极端重要性 ,似乎没有他们…  相似文献   

13.
孙絮  高翔  韩丹 《神州》2013,(21):158-158
一般情况下,名词和副词各有自己的特点,泾渭分明,但在表示时间意义上就很容易相混。例如“方才”与“才”我们就不容易辨别它们,“才”是副词,“方才”则是一个兼类词。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时间名词。在表示时间较迟是“方才”则是副词。“才”与“方才”无论是在语法方面还是语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个大题目,本该由大学者去做;这也是个老题目,似无再言说的必要。但学习、披阅、研究了20多年的历史,亲眼目睹、亲耳所闻历史学界(此处“历史学界”乃泛指,包括一切与历史、历史研究有关的人和事及有关著述)种种光怪陆离之“奇谈怪论”,在困惑、不解之余,在振聋发聩之际,自己也有一些肤浅之见,也很想给大家谈一谈,共同探讨探讨,如有不妥和冒犯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教。近年来,历史学界掀起了一股“翻案风”、“重写风”(包括文学史、思想史等)。我们应当承认,随着一些新的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一些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释义     
随着改革开放,哈尔滨在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声誉日隆,对哈尔滨历史的研究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档案资料的陆续清理,也为推进哈尔滨历史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例如特指今哈尔滨市地域而言的哈尔滨这一名称,见于记载的时间就不断提前,据清同治五年(1866年)档案记载:“查哈尔滨民人傅成德有渡船一只,此渡于乾隆四十二年发给印票为证。”表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哈尔滨这一名称可能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对哈尔滨这一名称的来源及其语义,却众说纷纭,如有女真语“阿勒锦”说,满语“扁”说,蒙语“平地”说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6.
赫治清研究员最近辑了一本集子,名为《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①,近日问世,有幸拜读,不禁感慨系之。首先想到的,倒不是对此书学术水平的评论,而是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读了《研究》之后,依然让我掩卷深思。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问题在一部分人中间似乎丧失了思考价值的时候,我想费点笔墨说一下也并非多余。中国的历史学,自古以来就有“资治”、“经世致治”的传统。不管别人怎样想,我从来就认为它是一个好传统。历史研究并非与现实距离越远才是真学问。中国的历史学萌芽于史官的记事,史官秉笔直书,对现实政治的记录和干预就是一种“资治”。孔子笔削《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更是将历史学作为政治斗争和巩固政权的工具。后世多少儒生和士大夫孜孜于发掘《春秋》的微言大义,或警时世,或为己谋,以为帝王师,成治平之业,更成为一种传统。被后人视为“资治”扛鼎之作的《资治通鉴》,就是这种史学传统的弘扬。前近代思想家和学者提出并身体力行的“经世致用”,蔚然成风,更扩展了“资治”的内涵,对“资治”的史学传统和学术传统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资治”、“经世致用”是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17.
7月10日,新浪网体育频道刊发了一篇文章,对2006焦的德国世界杯决赛进行了报道,题目是《决战柏林:意大利问鼎成也齐祖败也齐祖》。本来意大利已经夺冠,偏偏用了“问鼎”一词,显然这是错误的。要是按照作者写的那样,很容易让人犯嘀咕:莫非意大利和法国的决赛还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8.
秋辞 《中华遗产》2023,(10):66-69
纺是丝织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指的是将丝纤维合并加抢成丝线。转动的纺轮,也化为了“弄瓦之喜”的典故,寄托了父母对女儿的殷切期望。“纺织”,在今天是个很常见的词。它指的是将丝、麻、毛等纤维材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而在古代,“纺”与“织”分别有不同的内涵,对应着两道紧密相连的生产工序。  相似文献   

19.
老班怪传     
郭冬仙 《南京史志》2009,(11):28-29
我们的老班个头不高,戴着一副秀朗眼镜,头发成四六开,常穿西装,嘴一抿,眼睛半眯,就成了笑佛,你可要看仔细哦!老班这一副模样,常常使人忍俊不禁,也因为老班是我们的“同志”加“兄弟”,言行非常随和,才有了下面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20.
摆龙门阵     
《湖南文史》2009,(1):35-35
“摆龙门阵”一词是四川土语,含有讲故事、聊天、侃大山、谈山海经之类的意思。原来旧时四川民居院落的大门称“龙门”,门前空地是院内居民茶余饭后聚会交谈的场所。到时,或一人主讲,或自由交谈,煞是热闹。那场面,从远处望去,很像兵书上摆的什么阵势。什么“阵”呢?既然摆在“龙门”下,于是就叫“龙门阵”了。这样,“摆龙门阵”就成了讲故事、聊天之类的同义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