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87年负责编辑陕西出土北宋钱集。多见来文中有“赤仄乌背”一词,只知是对铸钱的要求,不知什么是“赤仄”和“乌背”,便到处求教,均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2.
传世文献中,关于“羊车”有7种解释.其中, “辇车”的说法得到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遣策的证实,而“驾羊之车”不仅见于《说文解字》,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实物出土.包山楚简中的“羊车”尚难定论.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阿斯塔那一九一号墓出土的唐高宗永隆元年(680)文书中,曾出现了过去唐代史料中较为少见的“签符”、“样人”等名词。对此,我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府兵卫士简点文书的研究》一文中曾试图给以解释。但当时考察史料既不够充分,所得之结论也就未免于草率粗疏。为了能进一步搞清此两词的真正含义以便对文书作出更准确的说明,我重新研读了有关史料,这里补充讨论如下. 一、关于签符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出土文书》包含大量名物,其中既包括西域地区独有的风物,更有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的珍贵物产。这些名物生动地反映了异域文化,并为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物质依据。吐鲁番出土文献涉及范围极广,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等方面,这些内容涵盖大量的名物词,尤以随葬衣物疏为盛。在韩渠妻随葬衣物疏中出现“萩头”一词,文章依据古墓情况断定其为女性头部装饰之物,并对照中原与西域的冠服文化,以及魏晋时期女子(包括西域)很少出现用巾束发的现象,推测“萩头”为女子的假髻。  相似文献   

5.
《中华遗产》2013,(5):158-159
谁是最早的“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出土的何尊铭文:“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即围),自之义民。”何尊为成王追述武王功业所制,可见中国一词最晚于两周前期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6.
丁伟 《神州》2012,(21):15-15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产生,“高富帅”这类新词就是今年长时期以来的流行词。通过对这类词的认知分析,发自“高富帅”的产生经历了范畴化、原型提取、多重转喻等的认知过程,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其风靡网络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释“攒蚖”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下简称《通释》)·释容体》篇有“攒蚖、专颙、巑岏、攒玩”条,解释为: 缩手缩脚、没精打采、倒霉的样子。又《释情貌》篇有“攒沅、囋唸”条,解释为: 奸猾的意思。(同上,216页) 《通释》已经证明了“攒蚖”等四个词是同源词,“攒沅”等两个词是同源词。我以为,上述两组共六个词都是同源词,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词义有所转移、枝分而已。这两组词中,除了“专颙”和“囋唸”(“颙”字和“唸”字都属于韵转)之外,其余都是迭韵联绵词或准迭韵联绵词。“颙”字中古音韵尾为,“唸”字的韵尾为[-m],其余各字的韵尾为[-n]。  相似文献   

8.
《孙子》“作战”解陈学凯《孙子》中“作战”一词的含义不同于现代军事述语中的作战一词,这已取得了人们的共识。但对于“作战”一词的解释却各有不同,甚至于大相径庭。从文字训诂的角度来看,“作战”中的“作”字具有“兴起,发动,开始”的古意蕴于其中,因此,将《...  相似文献   

9.
“横帐”一词在《辽史》一书中出现多达 40余次 ,它既是辽代的一个特殊词汇 ,也是辽史研究中的关键词汇之一。但元人修《辽史》时已不能对这一词汇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解释 ,后世学者亦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这就为深入认识辽代的皇族以及辽代政治史带来诸多不便 ,甚至误解。因此 ,对这一词汇进行考证是十分必要的。一 《辽史》对“横帐”一词的解释与后世学者的诸种解释《辽史》一书不但频频使用“横帐”一词 ,而且还有多处对这一词汇的解释 :1 《辽史》卷 45《百官志一》 :“玄祖伯子麻鲁无后 ,次子岩木之后曰孟父房 ;叔子释鲁曰仲父房 ;季…  相似文献   

10.
针对曹锦炎先生的《“上相邦鑈”考》和李学勤先生的《“腍”字与真山楚官玺》两文,对苏州真山D1号战国墓出土的“上相邦鑈”印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曹锦炎先生对“上相邦鑈”的释读是可信的,但其来源是春申君在公元前241年担任攻秦五国联军的具体负责人时的权力信物,“上相邦”即“总相邦”之意。  相似文献   

11.
汤惠生 《文博》2006,29(4):24-29
英语“类型”(type)一词来自希腊语“typos”,意思是“一击”、“击打留下的痕迹”、“图像”、“模式”等。“类型”(type)一词早期多用于基督教和建筑学,而对该词最早的解释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语建筑史词典中。法国建筑史学家夸特莱梅勒·  相似文献   

12.
牛鹏涛 《神州》2011,(5X):36-36
关于“小品”一词的定义,学术界历来有多种解释。《辞海》解释说,“小品”是一种文体,随笔杂记等短小文章的通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解释“小品”说:“散文品种之一。‘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相似文献   

13.
观音菩萨,在中亚地区出土的5—6世纪《法华经》梵文残片中作Avalokitasvara(“见声者”),而在时间晚於此的梵文写本中作Avalokitesvara。通过对这一菩萨名汉译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其经历了从“阐音”、“见音声”、“光世音”、“观世音”、“观音”等古汉译至“观世自在”、“观自在”等新汉译的变化。但是,Avalokitasvara的语义不甚明了。在犍陀罗语中,“svara”有“声,音”和“念”两种意思,因此,Avalokitasvara在犍陀罗语.中可以理解为“见念者”。但随着svara“念”的意思日渐模糊,後人很可能就按照梵文svara的字面意思把Avalokitasvara解释为“见声者”。漠译《法华经·普门品》韵文部分即把Avalokitasvara这一菩萨名理解为前者,而散文部分则又理解成后者。  相似文献   

14.
闵嘉鹏 《神州》2012,(24):79-80
本文利用出土甲骨文、金文、简册、碑石等文字材料,简明解释了一组和人体构形相关的“人”、“大”、“命”、“令”、“自”、“息”等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同时还结合传世文献材料,分析说明了它们在汉字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基本义项和辞例用法。通过对这些字词的解说,有助于我们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深一步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民国初年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秦公簋铭文中“嚼”、“徵”字训释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参考学者们关于两个字的隶定及解释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并结合古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前者隶定为“嚼”,读为“寻”,训为“用”;后者隶定为“徵”,读为“昭”,训为“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民国初年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秦公簋铭文中“嚼”、“徵”字训释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参考学者们关于两个字的隶定及解释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并结合古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前者隶定为“嚼”,读为“寻”,训为“用”;后者隶定为“徵”,读为“昭”,训为“明”。  相似文献   

17.
吕博 《敦煌学辑刊》2012,(2):118-127
“高台骆驼城前凉墓葬出土衣物疏”中有“紫搔囊”和“早搔囊”两个词.此二词条,一同于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爪囊”或“抓囊”,应当是指装有手脚指甲的袋子,体现了古丧礼中“搔剪”及埋葬发须爪的规定.随身埋葬爪甲,除了官方礼典和传统儒家理念的引导之外,还可能与民间社会自己实践行用的巫俗观念和禁忌有关.这体现了“礼”与“俗”在河西地区的不同张力.而“爪囊”在高昌时期的衣物疏中最终消失,则可能和佛教理念在丧葬层面的不断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18.
针对曹锦炎先生的《“上相邦鉨”考》和李学勤先生的《“桓”字与真山楚官玺》两文,对苏州真山D1号战国墓出土的“上相邦鉨”印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曹锦炎先生对“上相邦鉨”的释读是可信的,但其来源是春申君在公元前241年担任攻秦五国联军的具体负责人时的权力信物,“上相邦”即“总相邦”之意。  相似文献   

19.
金文中有自名“句鑃”的乐器,前人对其名的解释不尽完善,本文利用声韵训诂对“句鑃”一词的内涵意义和音读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左守”一词是西周金文中新发现的,本文结合《三礼》等文献,从青铜礼器的性质、礼仪制度和语法结构、字义训释等方面论证了其含义,并阐明它对研究西周礼器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传释词》是清代用训诂的方法来研究古汉语虚词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影响深远。但是由于时代及其他局限,此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本文列举了《经传释词》中的一些训解错误,涉及虚词“与”“於”“焉”“欤”“邪”“也”“若”“然”“是”9个,及虚词连文结构“然且”,分析了其致误之由,并给予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