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③”石雅娟,吴京波1939年1月1日重庆戏剧界为纪念全国剧协成立一周年,动员2800余人举行盛大火炬游行,在游行中表演《抗战建国进行曲》,规模宏大,轰动山城。1月1日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漫画队,即日起在七星岩举办为期6天的...  相似文献   

2.
笔者因工作的需要查阅了一些抗战时期的报刊资料,发现鄂北第五战区的进步文化工作很有特点,尤其是抗战中期中华文协第五战区分会(又称鄂北分会或襄樊分会)与战区政治部共同组织的“笔部队”的几次“笔征”活动,在全国战区中独树一帜。所谓“笔部队”,是指抗战时期在各战区内从事救亡的作家团体。“笔征”,则是指作家团体为配合战区的军事行动而有意识有计划组织的作家深入前线的活动。第五战区的文协分会成立于1938年年底。当时,鄂北聚集了相当多的已成名作家和青年作家,中华文协总会批准臧克家、姚雪垠、孙陵等为文协筹备员,当年…  相似文献   

3.
在抗战初期的武汉,著名作家老舍、郁达夫为“文协”的成立,先后各赋了一首七律(附文后),一唱一和,共斥日寇,表达了抗战必胜,凯歌还都的信心,为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⑨〕□石雅娟吴东波1941年4月1日桂林《戏剧春秋》第一卷第六期,发表田汉受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委托而写的《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正式成立。莫文骅兼任校长,王震之任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史行、...  相似文献   

5.
《流火》是荣县抗日战争初期,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成都分会有密切联系,并受到老舍、胡风、常任使、赵清阁、周文等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一个抗战月刊,与当时内江的《文化动员》(不定期的文化综合刊物)为姊妹刊,在川中都办得有声有色,胡风同志认为“在地方能出版这样的杂志,很不容易”。1987年3月,我们在内江拜访了《流火》编委之一的、现任内江市政协副主席的刘石夷同志(即砀叔),他不仅热情地介绍了当时出版杂志的  相似文献   

6.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于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战果辉煌,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这一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关于平型关战斗歼敌数量问题,说法颇不一致。有的说歼敌一千多人。如地图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地图选》(1927—1949)第33页“平型关战斗”一文中称:“这次作战,……歼灭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多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下册第43页称:“八路军指战员英勇奋战,经过一天之激烈搏斗,毙敌一千多人”。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53页称:“——五师在晋北平型关首战告捷,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④]石雅娟,吴京波7月1日由桂林乐群社文化部编辑、出版的《抗战文化》创刊。7月1日晋绥边区七月剧社成立。7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增刊《新华文艺》、《敌后方木刻》创刊。7月1日新四军服务团与抗演六队在青年场联合演出话剧《...  相似文献   

8.
涂光群 《炎黄春秋》2001,(11):61-63
《人民文学》杂志是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当年作为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的机关刊物,文协主席茅盾兼任该刊主编,并为刊物写了发刊词。而《人民文学》刊名,编辑部欲请毛主席题写。毛泽东谦虚地给主编“雁冰兄”写一短简,说他不合适,宜由“沫若兄”书写。于是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慨然允诺给刊物写了刊名。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⑤〕石雅娟,吴京波1940年年初 益阳花鼓戏艺人组成楚剧抗敌宣传队进行救亡活动。1月1日 新音乐社主办的《新音乐》月刊在重庆创刊。李绿永、赵等曾在该刊发表文章,强调新音乐运动必须与抗战结合,与大众结合,批评了“音乐与抗战无关...  相似文献   

10.
《抗战》三日刊介绍陈杏年《抗战》三日刊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创办于上海的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著名刊物。它自1937年8月19日创刊,后因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干扰,从9月9日第7号起至第28号曾易名为《抵抗》三日刊。11月23日第29号又恢复原名,宣布...  相似文献   

11.
席联淦 《炎黄春秋》2004,(12):76-76
本人发表在《炎黄春秋》2004年第10期的《抗战前期的外交战场——(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随想》有两处失误。第39页“柳条沟(沟应为湖)事件”应为“皇姑屯事件”;第42页“八国联军不过万把人而横扫中国如卷席直至火烧圆明园”应删去“直至火烧圆明园”七字。因圆明园是在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英法联军所焚。1900年八国联军虽再度抢掠圆明园,  相似文献   

12.
1937年“七七”事变时,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因战事紧张,校里的教员和学生都陆续疏散走了,老舍先生抱着“一个教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到来,把我那点珍宝在了去”的心情,也赶紧出走。11月18日夜,他离别妻子和儿女,自己提着一个小箱,好不容易挤进了人满为患的火车,流亡到当时成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到1938年7月30日,老舍先生在武汉生活了8个月。主办“文协”和《抗战文艺》的工作当时集中在武汉的文艺界人士人数不少,国民党很想罗致这些人为自己所用,但文艺界的人不上这个当,国民党无法把这些…  相似文献   

13.
李妍 《炎黄春秋》2007,(1):46-51
“这是《历史研究》对年轻作者的态度” 《历史研究》与新中国历史学及新中国的历史学者一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先生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就发表在1955年第2期《历史研究》上,那时刊物刚满一周岁,最近的文章是2005年第4期发表的《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前后整整50年。这在刊物作者队伍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上旬,我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台港文学所一行5人应台湾“中国文艺协会”和“文史哲出版社”之邀访问台湾,笔者于9日上午参加“中国文艺协会”和《中央日报》共同主办的“两岸作家台北对话文学”会议。 在主席台就座的有来自祖国大陆的“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团长袁鹰和副团长叶辛,以及东道主“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王吉隆和《中央日报》副刊主编林黛曼。他们先后讲了话,然后两岸作家彼此介绍各自的创作和评论现状。 其中“中国文协”秘书长兼大陆文艺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放的发言最引人瞩目。他说大陆的《文…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身经两朝(清、民国)数代(自光绪、宣统以至蒋介石)的名历史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中,都有他的影响存在。他的平民化与誓死抗倭的精神长存。他的足迹印在巴山蜀水,无论是重庆的旧居,还是川南等地的抗战募捐,乃至都江堰、青城山的碑刻,无不显示了他的抗战历程和意志。至于山东泰山冯玉祥先生之墓的刻记“我,冯玉祥”诗,更是他人生昂扬奋斗大旗的光彩写照。冯玉祥将军多才多艺,善书能会诗通画,特别是他的诗,独具风格,并有时代意义,令人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边塞诗”。他留下的作有《我的生活》(上、下册)、《我的抗战生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打胜仗的方法》、《冯玉祥读春秋左传刻记》、《不忘国耻问答录》、《冯玉祥诗选》、《冯玉祥先生在泰山刻石选》、《青峨游记》等20余部。时值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载“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一,以纪念与中国抗战息息相关和四川息息相关的这位“屹然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冯玉祥将军。  相似文献   

16.
《抗战史上的今天》多媒体光盘面世由著名抗战将领萧克将军题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长地计算机公司联合推出、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多媒体光盘《抗战史上的今天》正式面世。这是中国第一张全面反映抗日战争历程的多媒体光盘,内容包括文字50余万,历史图片1...  相似文献   

17.
史成 《神州》2012,(15):380-380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5期豆艳荣老师的《抗日战争中长沙会战的战术及会战的国际影响》一文(以下简称《豆文》),读了深受启发。近年随着《喋血孤城》、《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等逐渐家喻户晓,对剧中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军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的曲作,曾被毛泽东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不辞辛苦,辗转来到武汉,坚持以音乐为武器,号召和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抗战歌曲,为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孙焕英 《炎黄春秋》2005,(11):56-57
塞克(1906——1988),原名陈秉钧,河北霸县人。中国抗战文艺的领军人物。他是剧作家,其剧作《流民三千万》,是抗战文艺的开山之作;他是表演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表演艺术“体验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诗人,和冼星海、王洛宾、贺绿汀等著名作曲家合作的《救国军歌》等歌曲,在抗战中产生  相似文献   

20.
《广西文史》2010,(1):30-30
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广西文史》原副主编徐君慧,于2009年lO月23日在南宁逝世,享年88岁。 徐君慧,本名李天培,字子英,1921年旧历正月初七日生于四川合江县尧坝场。13岁考人宝元通百货商店当练习生。抗日战争爆发,激于爱国热情,参加志愿义勇壮丁,赴前线作战。南京沦陷后回川。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在奉命转移途中,被拉壮丁,与党失去联系。抗战胜利,在昆明与诗人罗铁鹰合办《真理周报》,反内战,争民主,与民盟曾有接触。参加文协昆明分会。“李、闻事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