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反入城斗争"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签订后遭受的惨痛失败,是广州民众用自己的力量坚决抵抗英国人入城并取得胜利的斗争。反观清政府禁不住英国人的威胁,屡屡被迫准许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而广州城里的民众却屡次不畏强暴,坚决反抗,最终竟然靠着不合作态度使得英国人不得进入广州城。整个过程一波三折,时间持续得也比较久,从1845年一直到1849年长达四年的时间,最终使英人不得进入广州城。"反入城斗争"最终以胜利告终。  相似文献   

2.
关于广州反人城斗争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反入城斗争,又称“广州入城问题”,是鸦片战争以后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肇因于1842年8月的《中英南京条约》,以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为结局,历时达15年之久。由于其中有广州各阶层民众不顾清政府官员的压制,坚决反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2021,(4)
正笔者是当年参加解放军成都入城仪式老兵的后代,近年走访了全国多地父亲的战友。采访了当年参加成都入城仪式的老兵,并把收集的老兵口述资料、回忆文章和日记中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进行了整理,再与史料结合,试图拼接出解放军成都入城仪式的原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反排外思想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近代国人处理中外关系时的重要原则.五四运动时期,上海等地民众呼吁和平抗争,并谴责暴力行径,反排外思想初步形成.国民革命初期,中共积极为义和团运动正名,辩证剖析其功过,并号召运用文明科学精神从事反帝运动,反排外思想进一步发展.五卅运动时期,社会各界既驳斥外媒关于中国"排外"谣言,也努力宣传反排外思想,促使五卅运动和平顺利进行,反排外思想达于成熟.国民革命后,"反排外"一语成为了国内与中外政治纷争话语体系里的关键内容,凸显了反排外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肖兮 《环球人物》2012,(24):90-91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连续3年对他进行调查要偶像,还是要真相?美国人选择了后者。北京时间8月24日,美国自行车名将兰斯.阿姆斯特朗发表声明,表示不再与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DA)就有关他使用兴奋剂的问题进行抗争。随后,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宣布,剥夺阿  相似文献   

6.
城市以其各种层面特别是人口的异质性,决定了研究城市民俗与研究乡村民俗应该有所差别。"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重视个体的经验性叙述,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城市研究,比应用于乡村研究还要有优势。民俗研究可以考虑重点关注一类群体,即由乡入城的那些人。由乡入城群体的流动,不仅显示出城市文化传统创造与传承的合理性,同时还有助于理解城市价值以及城乡界限,甚至可以反过来去理解乡村。对由乡入城群体进行研究且注意访谈情境,更能体现民俗学是一门有温度、有"生活气息和人间味道"的学问。温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访谈对象无论是拒绝"共情"还是接受访谈,作为研究者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他们(实际上也是我们)予以主动的、必要的、足够的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了民俗学及其田野作业的温度。  相似文献   

7.
姜毅然 《文史博览》2007,(11):17-21
1966年"文革"爆发时,梁漱溟与许多人一样,对这场政治运动是不理解的。不理解,就要说话,就要抗争。但他的抗争,又是与其他一些人的抗争不同,因为他身份特殊又历来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8.
方万鹏 《文物》2020,(10):64-71+1
《汴河帖》为北宋文彦博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六年(1083年)判河南府期间所作。本文重新对该帖文句进行识断,并考证了作帖时间。元丰二年朝廷主张"导洛通汴"后,文彦博于元丰六年四月书《奏西京漕河事》,以"浚漕"为由申请"引水入城"并得到批准,其后都提举汴河堤岸司要求暂停洛水入城以保障汴河行运,文彦博继而作《汴河帖》以"水磨磨焦"制酒曲一事请求在关闭洛水的同时,保留伊水专用磨焦。文章进而通过季节性河流的特性和磨焦时间,考证《汴河帖》作于元丰六年四月。该帖以元丰新旧党争为背景,体现了洛阳旧党利益与汴京新党利益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首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北京市确定了"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及"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总体方针。发展工业则成为落实新生人民政权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从入城之初接管工业,直至1958年的工业"大跃进",北京的工业布局初步定型。  相似文献   

10.
陈敦德 《文史月刊》2012,(12):66-68
由坦克、装甲车以及大道奇车拖着的加农炮等美式枪械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的入城队伍,像钢铁洪流般从前门入城,经过箭楼检阅台后即转入东交民巷,穿越外国人眼中的"国中之国",真是大快民心和军心!从图1可见,过去华人不得进入的东交民巷,涌进了潮水般的市民.  相似文献   

11.
红军进宣威     
《百年潮》2016,(4)
正红九军团进占宣威。这里的火腿驰名中外,广大群众生活却非常贫困。红军入城后,打开敌人的监牢,释放了政治犯和无辜的老百姓,处决了一些酷吏,并没收了由官僚资本经营的"宣合公司"等库存的火腿,以及几家土豪劣绅的3000多担谷和许多财物,大部分分给了贫苦的群众。他们兴高采烈地说:"过去我们  相似文献   

12.
1921~1923年间,大连地区出现了一场"金银建"风潮。这次金融风潮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严重影响了当时大连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在金银建风潮期间,大连华商公议会代表本地华商与日本殖民当局展开维护自身权益的抗争。经过各界的抗争与协调,此次风潮最终以日本殖民当局妥协而告终。  相似文献   

13.
在城南地区,秦淮河由东关头入城,在城南蜿蜒十里,再由西关闸出城,其干流、支流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南地区。过去的秦淮河,是城内重要的交通及商业通道,明清以来,河岸两旁民居建筑比邻而建,蜿蜒连绵,高低参差,这类沿河而造的古民居,就是秦淮河房,也叫"河厅"。秦淮河房繁华之时,真有"家家尽枕河"的盛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者们对"压迫问题"的研究逐渐转向更为细致地理解人如何在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内生存。许多研究不再仅仅把底层民众看作是被压迫的受苦人,而是更倾向于考察人们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手中的资源以增强自身力量,并藉以表达自己意见、改善经济处境,或者瓦解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们的企图。受莱拉·阿布·卢格霍特和雪莉·奥特纳的启发,我对学界过分强调"抗争"的问题提出批评,一些学者的研究过分关注寻找抗争者和解释抗争行为,而不是审视权力不公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马拉维政治领域中的表演者为研究焦点,从特定语境出发,对现存的权力网络进行民族志的调查,总结了底层民众应对统治的多种方式:逆来顺受/消极被动、功利性接受、抗争和反叛,并详细分析了民众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藉以讨论权力如何得以协商,尤其是底层民众如何体验和应对统治。  相似文献   

15.
杜华 《世界历史》2023,(1):58-75+161
美国历史上的废奴主义者身处福音派宗教复兴的时代,深受宗教思想影响,其观念和话语具有鲜明的道德特征。18世纪末以来,黑人废奴主义者的持续抗争,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政治话语和抗争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废奴主义者充分调用基督教思想和“自由、平等、权利”等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构建出一套以“道德—权利”为核心的反奴隶制理念和话语。他们还尝试发动“人民”,通过塑造公众意见来切断美国政治体制对奴隶制的保护。在19世纪30年代,奴隶制已经成为一种无比强大的全国性政治权势。从这样的历史语境来看,废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抗争运动。废奴主义者不是单纯的道德改革家或政治行动者,而是试图联合道德和政治的力量,打破奴隶制政治权势对全国政治的控制,以最终消除奴隶制。这种兼具道德感召力和政治策略的理念和话语,是美国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在华北"剿总"机关及军以上人员会议上,宣布了北平城内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开始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相似文献   

17.
齐丽斯 《神州》2013,(7):8-8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复杂的描写。其中,悲剧《奥瑞斯提亚》完成了从抗争"命运"悲剧到自觉遵从"自然法则"的社会化过程,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书林 《攀登》2012,(6):29-35
转型期我国的社会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应予以正视和重视。就其总体形态而言,转型期我国的社会抗争是由思想性抗争、政治性抗争、利益性抗争、心理性抗争等共同构成。转型期我国社会抗争的出现,既是社会矛盾和社会亚健康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渴求。有效治理转型期的社会抗争问题,就应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壮大社会民间组织等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以史学家敏锐的眼光,觉察到了所谓"天道"的虚妄,对天道的不公愤愤不平,并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将重心从"天"转向"人",在历史发展中极力肯定人的能动性,表出他敢于与"天"抗争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赢来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终胜利。这是永垂史册的历史性胜利,是近代以来备受列强欺凌而从未放弃过抗争的中国人民所赢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全面、彻底的胜利。本卷所述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