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宝印 《神州》2012,(12):43-4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用而生的综合课程。它肩负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品德教学中,“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提高品德课课堂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使儿童在获取真实的内心体验中,作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邵赛英  徐立明 《神州》2013,(14):83-83
《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促使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支燕丽 《神州》2012,(5):53+55-53,55
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鲜活、最肥沃的土壤永远是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儿童正是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感受、体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确立生活信念,逐渐形成自身的品德;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充实。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王鑫 《神州》2013,(18):115-115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此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了解,参与。适应社会,做好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现就本人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浅谈一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5.
王宁 《神州》2013,(34):119-119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发展的源泉,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做法说出来。教师如何提问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很关键。教师把握激发学生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钱慧娟 《南京史志》2022,(27):72-73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为导向,注重儿童的多感官参与。我园地处扬中,四面环江,浓郁的江岛文化滋润着幼儿园和每个儿童。在幼儿园“生活小镇”环境创设过程中,我园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将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作为环境创设的依据,使儿童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获取知识、经验、技能,成为一个乐分享、会体验、能创造的“小镇公民”。  相似文献   

7.
周小平 《南京史志》2023,(26):30-31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游戏分享和交流活动是完整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展开游戏分享活动,引导幼儿自发交流,积极表达,共同解决问题,共享快乐时光,从而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德。  相似文献   

8.
王欢 《南京史志》2023,(13):52-53
<正>课程资源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质、社会文化以及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实施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直接因素来源和必要直接条件。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课程资源的互动实现的,儿童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任何活动从来都不应该是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儿童的学习特点决定了课程资源需要更加直观地帮助他们建立对事物和现象的认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现场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孔亮 《神州》2011,(9):58-58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把学生培养好作为目的。使学生品德、观念、价值观全面发展,而不是紧紧满足考试的需要。正是因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关注课程学习考试的需要,导致其缺乏自主胜和本真性,产生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或教学宗旨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人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道德发展倾向。而有着强烈功利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只是停留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层次,满足于对人的技术与知识获得的层次,忽视了人内心的精神需求,忽视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充满人文关怀和完满道德的现实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彦红 《神州》2011,(5S):64-6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它主要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将德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它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具亮点的综合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1.
潘启忠 《神州》2013,(15):98-98
传统的德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和自主。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习得的。本文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儿童不是一个缩小的成人,也不是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他们正处在自身基础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其中有些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儿童,我们教师更要多加关注、精心呵护,让爱的泉水流进幼苗的心田,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和自卑儿童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学生群体中总有一些比较自卑的学生。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严重的自卑感对学生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13.
<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一生中重要的衔接时期,是开启儿童系统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我们要关注到对幼儿这一个体主体意识的尊重,关注到课程与多方资源的整合效应,支持幼儿在感受、体验和经历中丰富对小学生活的认知和向往,以此激发幼儿成长的内在动力。本文将聚焦课程资源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帮助幼儿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促进幼儿有准备、有能力、循序渐进地朝着小学生活迈步。  相似文献   

14.
郭苗 《南京史志》2023,(31):12-14
<正>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重要成长阶段,对幼儿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品德启蒙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然而,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将运用核心素养理念,探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一、运用核心素养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王志云 《神州》2020,(4):166-166
国家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培智教育课程设置要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各个功能障碍,设定了培智生的生活适应课。现实生活中智力低下的儿童生活的能力比较低。在日常生活中,生活质量也不高等实际问题,如何让智障儿童立足社会,为了让智力低下的学生立足于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自身的言语障碍,学生残疾的情况进行研究,摸索和生活适应相结合,慢慢的融入生活适应课中,并合理的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适应技能,矫正和改善他们的语言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6.
吴艳 《南京史志》2023,(26):22-23
<正>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儿园课程建构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师努力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生成儿童需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项目课程。其中,以项目学习方式开展的微项目活动应运而生。微项目活动充分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聚焦一日生活中某个感兴趣的小问题或小现象。幼儿在教师的陪伴、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从中获得经验。  相似文献   

17.
徐蓓 《南京史志》2023,(10):24-26
<正>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注重幼儿的生活、指向幼儿自主能力提升的生活课程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基本理念,《纲要》在总则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中关于利用环境、利用生活的思想涉及五大领域,强调吸收生活、利用生活、服务生活和实践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特别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教育,幼儿的教育就是幼儿的生活。生活就是通过占有、享受、  相似文献   

18.
情感在青少年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情感教育迫在眉睫。体验、角色模拟、道德叙事等方法的恰当运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发展情感调节能力,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从而使情感教育达到道德教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倡导让儿童在大自然、大社会中直接去经历,直接去体验,直接去收获,在亲历中获取经验与成长。教师要和幼儿共同经历生活过程,深入审视幼儿一日生活的价值,和幼儿一起观察、分析、探究、反思,促进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本文以大班生活课程“抬床记”为例,谈谈如何亲历生活过程、促进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王璐 《南京史志》2022,(21):67-69
<正>道德教育指的是对人的德行培养的教育,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版)》指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但是,以往的道德教育脱离了其他各育,以空洞的说教为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难让学生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无法做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童谣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童谣以其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篇幅简短、富于音韵、朗朗上口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