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遗址博物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于6月24日下午举行隆重的开馆典礼。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同志发来贺词。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黄瑞霖、省人大副主任林强、副省长潘心城、省文化厅厅长黄启章,以及福州市、闽侯县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典礼并剪彩。开幕典礼由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欧潭生研究员主持,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宣读张文彬局长的贺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南京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贺信,祝贺开馆的有56家省市县有关单位。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方彦富代表省文管会和省…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儿童作为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对象,开展儿童教育工作成为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以近年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设儿童教育互动区、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等方面着手,进行初步思考和探索,论述如何整合遗址博物馆的有效资源,优化遗址博物馆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探讨的是作为一个普通遗址博物馆的管理者应该如何结合时代特征,规避本馆的劣势、发现本馆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定位,再将这一优势最大化地加以发挥,进而更好地服务广大观众,回馈社会。  相似文献   

4.
与其他类别博物馆相比,史前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有着一些特别之处。它立足于历史时期某一阶段,以遗址本体及其出土文物为中心,向观众进行讲解与宣传,其中遗址本体的讲解是难点。本文在简述了遗址博物馆的优势与独特性的前提下,就遗址类博物馆中讲解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圜底器和圈足器陶器群是昙石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以釜为代表的圜底器系统下,昙石山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五件陶鼎。本文通过归纳昙石山遗址陶釜和陶鼎数量的悬殊对比,结合陶鼎对陶釜器形的模仿等因素,认定三足器的造型来自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昙石山文化与牛鼻山文化器形相似的陶器群,昙石山文化三足器的文化因素可能来自牛鼻山文化。陶鼎的文化因素体现了昙石山文化与同时期其他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正>1954年,福建省闽侯县农民一次偶然的修坝取土工程,使得昙石山遗址露出了神秘的面纱,经过60年的岁月,这个遗址先后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征地和建设,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提升。目前,馆区占地面积达到100多亩,馆舍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1个固定陈列、1个遗址现场展示区和1个临时展厅,成为福建省一个重要的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术科研基地(图一)。  相似文献   

7.
昙石山原始瓷是福建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周时期南方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盛行,昙石山原始青瓷兼受两者影响,但也保留自身特点。该批原始瓷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原始青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探索福建的先秦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却尚无定论。《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灯)错些",这是目前我国古文献中关于"灯"字的最早记载,说明在战国时灯具已经出现,且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但是,战国时灯的结构已相当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显然,在其之  相似文献   

9.
昙石山遗址目前尚保存有10余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和动物骨骼遗骸,为更加全面长久地保护这些骨质文物,在充分了解自身病害原因和骨质组成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新一轮的保护试验,并经对比研究表明:有机硅改性硅丙乳液作为加固剂材料、丙烯酸树脂+羟基磷酸钙作为修复材料,以及有机硅氟作为封护材料,基本适用于昙石山遗址出土骨质文物的现场保护,效果相对较好。该试验结果可为我国南方地区的骨质文物现场保护和进一步研究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0.
<正>昙石山遗址自1954年初发现以来,已先后经历八次正式考古发掘[1]。2004年,为配合昙石山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省文物局决定组成昙石山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全面考古钻探和部分地段试掘,以便全面了解昙石山遗址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和堆积情况,陈子文  相似文献   

11.
吴卫 《文物春秋》2015,(2):15-2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随葬纺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吴卫 《文物春秋》2015,(1):15-20,4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纺轮随葬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1996年福建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形态特殊的陶器,在目前国内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学界对其的认识也较为模糊。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该器物可能是我国古代早期初具冥器性质的原始"魂瓶",或由瓮棺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4.
张健仕 《南方文物》2004,(2):119-119
2003年12月30日,吴城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在江西省樟树市吴城遗址旁举行。参加奠基仪式的有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以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等200余人,王宇信会长在奠基仪式上热情致词。吴城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100多亩,其馆舍主体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结构为四层,总投入经费为400万元,预计2005年4月竣工。它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吴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吴城遗址博物馆奠基@张建仕  相似文献   

15.
遗址博物馆科学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我们来说,尚是一门新兴学科,而遗址性博物馆则更为年青。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距今也只有二十六年的历史。因此,对遗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我想结合秦俑博物馆的情况,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这是借投石而问路,欲引玉而抛砖。文中谬误之处,望方家有以教之。一、问题的提出遗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应该怎样进行?它的性质、任务、方法、机构和队伍如何确定和设置?现在是应该很快地提到我们的议  相似文献   

16.
收藏职能是博物馆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其最古老的职能。受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收藏及博物馆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收藏在博物馆中地位不断受到质疑,甚至有人抛出了博物馆是否还需要实物的问题。无法回避的,遗址博物馆也面临收藏问题,如实物地位的下降问题,及是否有必要扩展其遗址以外的收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土遗址本体保护主要采用的技术有本体化学加固、裂隙灌浆修复、坍塌部位修复、霉菌(微生物)治理、边坡锚固等。这些保护技术的应用,需要对土遗址本体实施各种检测手段并通过一定时段的对比分析之后,才能明了上述技术保护的效果如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检测标准,也很少有相应的检测数据或图形支撑工程效果。昙石山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同样也涉及本体化学加固、裂隙灌浆修复、坍塌部位修复、霉菌(微生物)治理等技术措施。本工程施工过程采用了一定的检测手段,基本能反映出施工的实际效果。通过本文抛砖引玉,以供同行进行讨论,期望获得更好的检测技术应用于文物本体保护施工中。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土遗址保存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一直是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界的难点,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规范可以参考.福建省昙石山遗址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近年来在遗址加固保护过程中,通过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在适用材料的筛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是对我国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历来属于高雅文化的范畴。在我国,从西方移植的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出现,也仅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自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不仅数量增加,且种类增多,规模扩大,分布广泛,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博物馆体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20.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一直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当遗址与其他材质的文物共存时,保护难度更高。为了探讨遗址博物馆内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措施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以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盖棚可以防止雨水对土遗址的破坏,但造成了水和盐的单向迁移,是目前土遗址病害的主要根源。对于室内遗址博物馆,如何解决遗址土体水分单向迁移带来的破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的课题,建议尽快开展室内土遗址补水技术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