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民初时期是建水紫陶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本文以建水紫陶在该时期生产的以博古纹为装饰主题的"陶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个案分析,来解读陶斗装饰艺术的文化特征和工艺价值,以期为建水紫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神州》2014,(1):73-73
<正>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看似普普通通的针织玩具,若只有指甲的大小,想必也会让人大吃一惊的。斯洛文尼亚网站"bigpicture"近日就刊载了这样一组令你吃惊的图片,传神的针织玩具在人的指尖立着,似乎在跳舞一般。  相似文献   

3.
刘慧敏 《丝绸之路》2013,(15):62-69
生活在指尖上的人女人像小羊一样蜷着,享受着窝藏自己的幸福。就算一动不动,也可以感觉到她。这个时候,包着自己的沙发,以越来越陈旧的花纹抚摸她,那陈旧里有她的酿造,一些酒一样的梦境和生活。她也在陈旧,像那些粗布花纹。不过,因为那些酿造,这缓慢的陈旧反而让她醉心。是我们的到来打断了她的享用。她跳下沙发,慌乱地抓起地上的裙子,胡乱地套着。  相似文献   

4.
吴若峰 《旅游》2006,(5):60-65
黄清辉拿起一个还没打光的雷公头,手指往里一插,那木偶头上的眼、嘴、耳抖动了起来,真是惹人喜爱。接下又从展示柜里拿出一个龙头,手腕轻轻一动,龙眼立刻突出, 龙嘴张开,使我想起木偶剧里看到的蛟龙腾空喷火的景象。虽然他很忙,也很累,可整天与这些木偶戏曲人物呆在一起,心里仍是乐滋滋的。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是一个对生活器皿十分讲究的民族,除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石器、木器以外,陶器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器皿之一。这些陶器出自西藏民间艺人之手。  相似文献   

6.
<正>穿的是豪华绚烂的京剧行头,秀的是仪态万方的昆曲身段,贵妃醉酒、游园惊梦、霸王别姬、醉打山门……你能想到的戏曲中最美的时刻,都在上面定格。你以为这是梨园子弟在开选秀大会,当你竖起耳朵,试图从唱腔中分辨梅兰芳和俞振飞,却会发现,敲打鼓膜的不是西皮、二黄的声响,也不是缠绵悠  相似文献   

7.
彩绘陶为陶寺文化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陶寺遗址墓地中蟠龙纹盘仅见于一类墓,有较复杂图案的彩绘陶仅见于一类墓和二类墓地甲型和乙型墓.目前对于陶寺墓地出土的壶、瓶、折腹盆等器物上的复杂纹饰尚无深入研究,本文提出这些纹饰均为各种形式的鸟纹.这些鸟纹的形态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崧泽文化.陶寺鸟纹继承了庙底沟类型的传统,也受到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潘彩进 《神州》2021,(1):16-17
坭兴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自清咸丰年间兴盛发展至今,百年间荣誉满载.坭兴陶陶器泥质优越细腻、色彩自然呈现、雕刻精美生动,造型丰富多彩,极具自身特色.新时代下,坭兴陶在传承技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提升审美、建立文化形象等许多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现代陶艺的一个得天独厚的语言就是陶艺的艺术性因素,灵魂与魅力在于人们深层本质与理性观念的"感性等价物",尊重个性精神、注重个性精神的肯定是现代陶艺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穿的是豪华绚烂的京剧行头,秀的是仪态万方的昆曲身段,贵妃醉酒、游园惊梦、霸王别姬、醉打山门……你能想到的戏曲中最美的时刻,都在上面定格。你以为这是梨园子弟在开选秀大会,当你竖起耳朵,试图从唱腔中分辨梅兰芳和俞振飞,却会发现,敲打鼓膜的不是西皮、二黄的声响,也不是缠绵悠  相似文献   

11.
鲍洪玲 《神州》2014,(13):60-63
“一根铅丝做骨架、棉花做肌肤、纱做皮肤”是北京绢人制作的基本要领。绢人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经过精雕细作,“绢人”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曾经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及社会的赞誉。周总理曾说“看绢人是美的享受,能使人轻松、愉快!”。  相似文献   

12.
陶扑满与塔式罐在轮制工艺方面有相同之处,关键在于如何封顶。  相似文献   

13.
正迪庆是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藏族人口较少的一个藏族自治州,过去很多人不知道云南有藏族,有藏族自治州。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媒体资讯的发达,迪庆州早已闻名。如今,迪庆全州总人口有40万,藏族人口13万,占总人口的32%。迪庆的藏汉双语媒体也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相继诞生,不断宣传迪庆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增强云南藏区的知名度。当前,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体面临着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的挑战,迪庆日报社面对这一  相似文献   

14.
董广强 《文博》2009,(6):147-150
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从后秦到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品,通过近期的系统调查,发现除了普通的泥塑工艺以外,还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泥塑烘烤工艺,使泥质塑像的表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陶质化的现象,这对于古代塑像的工艺研究、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倩倩 《南方文物》2022,(1):173-186
龙凤耳陶簋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仿铜陶礼器,沿用到战国时期。簋身为盆、盂或豆形,腹有对称的龙耳、凤耳,耳多形体较大、造型夸张,器身及耳有彩绘。山东地区出土较多,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出土。本文在对此类陶器进行型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空间分布、器物组合等,发现此类仿铜陶礼器在滕国、鲁国、齐国都各有不同,透过不同区域的代表器型,可以窥及背后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6.
陶寺晚期龙山文化与夏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六大明古国之一,但有关中国明的起源问题,迄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或尚无较为一致的意见。对此,过去一些学认为我国明起源较晚,大约是在商代。例如日本贝冢茂树曾说,中国古代明形成的时代,应在商代前期。也有人说:“小屯殷墟化便是中国最早的明,或说便是中国明的诞生”。为此夏鼐先生曾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小屯殷墟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明,如果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17.
黄涛默  卢珊 《神州》2012,(17):219-219
坭兴陶的局部上釉是一大创新。这一创新工艺通过我们的多次实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坭兴陶上局部上釉,既能保持陶土自然淳朴的原貌,又能产生新的变化。这与传统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所以在坭兴陶上局部上釉是一次新的尝试,使传统的坭兴陶焕发新的光彩,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8.
朱歌敏 《文博》2021,(1):36-44
本文对洛阳地区汉墓出土陶明器上书写的谷物文字进行了分类梳理,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滥觞、鼎盛、衰亡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特点加以总结。根据西汉晚期至东汉各种谷物文字数量的统计,可知当时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首要作物的种植农业体系;与此同时随葬谷物及陶仓的广泛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呵气成雾的冬季,暖泉是冲刷寒冰的热流,滑过指尖,清润心田。让人舒缓的情感,也如淙淙的热泉轻轻涤荡着世间繁杂纷乱。我们的生存,不过是占据在两个永恒之间无限短的一瞬。在这刹那间,时间、距离、天命、人事,不过是要我们慢慢体会的滋味。热泉让身心都松弛下来,有温暖相伴,于是微笑就成为好的表情。千锤百炼后的热力滇西腾冲,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剧烈冲撞后形成的独有地理环境,也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被热血沁染的土地。千万年的地壳运动,留下了今天的火山群、地热群,还生成了诸如火山奇观——  相似文献   

20.
沙伲 《黑龙江史志》2012,(14):47-48
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皋陶的贡献体现在皋陶文化中,主要是破天荒地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念,而就是这些思想观念,竟成为千古铸造华夏民族之魂的圣火和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