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昙石山文化"之界定及其文化内涵 "昙石山文化"因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于闽江下游流域的昙石山遗址而得名.昙石山遗址是闽江下游流域的一处贝丘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进行第一次发掘以来,至今已经进行过八次发掘,总揭露面积约达1800平方米①.  相似文献   

2.
在筹建昙石山文化博物馆过程中,我们重新研读鲁石山遗址7次考古发掘报告以及有关县石山文化的论著,、结合近年考古学界对黄帝时代文明的研究,对昙石山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对昙石山文化主人族属及社会性质,也有了一些新见解。特发表于后,以就教于方家。昙石山贝丘遗址是1954年闽侯县荆溪乡昙石山村农民修水利时发现的。至1974年,先后经过7次科学发掘,共发现墓葬48座、灰坑63个、陶窑5座,出土大批珍贵的文物。经研究,县石山中、下层遗存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考古学界把昙石山中、下层文化命名为“…  相似文献   

3.
昙石山文化是距今约5000~4300年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种文化,而位于福建省的昙石山遗址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该遗址出土文物达2000余件,其中陶器类文物1220余件、20余种,大量的出土文物体现了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这一遗址陶器的一个重要特色[1],在出土陶器中除实用品外,还有不少具有明显艺术造型的器物。这些器物造型复杂、装饰手法丰富,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及人们的艺术审美。本文从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层面上,站在当时历史的平台上,思考昙石山文化陶器的美学价值,得出昙石山文化在功能、工艺、装饰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昙石山文化,是中国东南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类典型文化遗存,以本世纪50年代发现的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而命名.该遗址已先后发掘七次.类似的遗存,先后又在福清东张遗址、闽侯溪头遗址、闽侯庄边山遗址等处得到科学发掘,资料益见丰富.对于昙石山文化的诸多历史问题,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讨和论述,但迄今尚缺乏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本文拟进行再研究.  相似文献   

5.
圜底器和圈足器陶器群是昙石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以釜为代表的圜底器系统下,昙石山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五件陶鼎。本文通过归纳昙石山遗址陶釜和陶鼎数量的悬殊对比,结合陶鼎对陶釜器形的模仿等因素,认定三足器的造型来自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昙石山文化与牛鼻山文化器形相似的陶器群,昙石山文化三足器的文化因素可能来自牛鼻山文化。陶鼎的文化因素体现了昙石山文化与同时期其他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昙石山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代表,昙石山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等物质文化。石锛是石器中的重要品种,也是昙石山人日常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昙石山文化的石锛形制多样,作为一种复合工具,也会有着不同的装柄方式及用途。本文以昙石山文化相关资料入手,力图对昙石山文化石锛及其装柄模式等进行梳理与还原。  相似文献   

7.
“昙石山化”因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于闽江下游流域的昙石山遗址而得名。昙石山遗址是闽江下游流域的一处贝丘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进行第一次发掘以来,至今已经进行过八次发掘,总揭露面积约达18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探讨昙石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从器物类型剖析看有同有异,其相同因素与交流有关,考古发现迹象推测,浙南是它们交融的联结地;其不同特征,体现了各自的土著性,彼此文化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昙石山遗址自1954年初发现以来,已先后经历八次正式考古发掘[1]。2004年,为配合昙石山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省文物局决定组成昙石山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全面考古钻探和部分地段试掘,以便全面了解昙石山遗址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和堆积情况,陈子文  相似文献   

10.
闽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据目前考古研究,主要是以昙石山下层、中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关于这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有关的资料还不多,特别是直接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只是在一些文章中简单地  相似文献   

11.
<正>1954年,福建省闽侯县农民一次偶然的修坝取土工程,使得昙石山遗址露出了神秘的面纱,经过60年的岁月,这个遗址先后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征地和建设,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提升。目前,馆区占地面积达到100多亩,馆舍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1个固定陈列、1个遗址现场展示区和1个临时展厅,成为福建省一个重要的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术科研基地(图一)。  相似文献   

12.
吴卫 《文物春秋》2015,(2):15-2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随葬纺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人口是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了解不同时代的基本人口规模对于阐释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昙石山文化时期人口规模的初步确定可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变迁以及后代的人口规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博物馆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高度的民主化与社区中心化趋势。在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服务理念的要求下,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运作模式必须要能够展现其自我定位、博物馆精神和运营理念,并由此建立起具有文化品牌效应的公众形象。将借鉴了企业CIS并结合自身特点而产生的博物馆CIS引进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一个重要且可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唐希 《福建旅游》2005,(2):20-21
1976年,古学者从昙石山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观测和测量,认定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闽江口的昙石山人接近于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类型,同时又具备了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到了二十世纪最后一、二年,学者们还发现昙石山人的颧骨下有一块骨骼,曾因为它是部分日本人的专有结构,因此被命名为“日本人骨”。这不能不说是考古与人类学上一次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闽江下游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初步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下游史前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密集,虽多经破坏,但从以往发现看,内涵是丰富的.50-60年代的调查发现了一批包括软陶,硬陶、釉陶和磨光石器在内的多种内涵的古文化遗址,曾被笼统地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甚至概之以“昙石山文化”.对史前文化遗存作序列研究和类型考察的基础性工作刚刚起步,本文拟依典型地层关系和内涵作比较分析,初步梳理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基本脉络并进行类型分析,以期在今后田野工作中得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7.
吴卫 《文物春秋》2015,(1):15-20,4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纺轮随葬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2013年3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对闽侯县鸿尾乡坪峰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试掘,出土了一批黄土仑文化时期的遗物。  相似文献   

19.
唐希 《福建旅游》2005,(8):42-43
1976年.人类学者将考古学者从昙石山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观测和测量,认定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闽江口的昙石山人接近于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类型,同时又具备了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能特征。  相似文献   

20.
昙石山墓葬陶器分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闽侯昙石山自1954年发现以来,前后经过八次考古发掘,除灰坑、陶窑、壕沟外,主要是发掘60余座墓葬,并没有发现居住遗址。因此,严格地说,昙石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判断墓葬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的叠压关系和随葬陶器的类型分期。本仅就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内现场保留的墓葬叠压关系区分年代早晚,并对陶器类型进行分期,确定各期的标准器物群,进而分析昙石山化的年代和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