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邦光、许祖父子是清代泉州历史名人。文章就分散在泉州各地的有关许邦光父子的10件文物(包括书法、石刻、匾额等)作一考析。这对研究许邦光父子事迹,以及许邦光与福州林则徐、李彦章,莆田郭尚先的交游会有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楹联、匾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集辞赋、诗文、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为一体,是具东方风韵的艺术珍品。本文作者参考、学习了相关文献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晋祠特有的楹联、匾额艺术格局及晋祠楹联、匾额不仅是晋祠胜境艺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珍奇部分,也是晋祠山水胜迹最恰切的释注。  相似文献   

3.
<正>禁烟是林则徐一生最突出的政绩,也是他一生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光辉篇章。但是生在福州、长在福州、最终灵柩也归葬福州的林则徐,时时刻刻都心系着福州这座抚育了他、培养了他的"福地宝城"。因此林则徐对福州乡亲也是至情至义的,为家乡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本文列举三例略为阐述。  相似文献   

4.
这是来新夏教授为《林则徐书札手迹选》一书写的前言。全书共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林则徐书札七十通,由书法鉴定专家刘九庵编选,肖燕翼同志释文,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曾发表过林则徐手札十则,本期再从书中选发五通,及其中一通的手迹,以飨读者。林则徐的这些书札,内容涉及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主持禁烟、抗英活动及其后充军伊犁、转任陕西巡抚等经历,以及他与朋僚问的交往、诗文唱和等方面的资料,是我们研究近代史以及林则徐一生生活、经历、思想的宝贵资料。林则徐还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可以从本期发表的他的书札手迹看出他的翰墨风貌。  相似文献   

5.
刘存善 《文史月刊》2004,(10):59-62
六、网罗人才赏罚分明做官,执政,非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不可。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之忠于自己的事业,阎锡山认为,须“待人以君子”,“接人须礼貌”。首先,他把革命看作头等大事,他要为革命罗致头等人才,而且认为“只有头等主张才能网罗头等人才”。我们且看他在几个关键时刻是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是思想开放的劲吏,同时也是近代史上颇有造诣的书法家,在朝野之间亦以雅善书法而闻名。世人敬重其道德文章,因而也珍视其书法。新发现的林则徐行书四条屏,功底深厚,清劲秀博,柔中含刚,宽博疏朗,一如人品,实为行书四条屏难得精品。  相似文献   

7.
史学精粹     
正李建:《赵汸〈春秋〉"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说论析》(《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例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例"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例说。其《春秋》义例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例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从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例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生前曾想来广东,但没有实现。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龚自珍有《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提出“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共十点意见。林则徐到广东后,曾有一覆札给龚自珍。其中有:“至阁下有南游之意,弟非敢沮止旌旆之南,而事势有难言者,曾嘱敝本家岵瞻主政代述一切,想蒙清听。①”因“事势有难言者”,林则徐不同意龚南下,终于使龚未能实现南来广东的愿望。然而龚自珍生前与广东友人的情谊,身后对广东文人的影响,以及广东学者对他的研究,却是值得书上一笔的。一、对前代广东文人的敬仰以及与广东文人的交往龚自珍于…  相似文献   

9.
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例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例"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例说。其《春秋》义例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例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在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例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到《春秋》、由考证史法而辨析经义的治经理路,以及力纠唐宋以来舍传求经、虚辞说经、附会穿凿之弊端的经学理念,是其《春秋》义例学说的主要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择取福建博物院馆藏林则徐的对联、扇面、四条屏、信札等六件书迹精品,试从内容、书法风格等角度分析林则徐的生平事迹、做事风格和对书道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内涵广博,彰显着挂匾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品位。匾额文化质朴精深,其短小精湛的内容中囊括了文学、书法、艺术、美术、雕刻等文化,在古建筑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匾额的历史发展、制作手法、文化内涵以及在古建筑中的地位、传承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匾额文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飞 《湖南文史》2014,(1):30-31
生活中的罗荣桓性格内向,爱读书、喜书法,不抽烟,也不喝酒,不题词,不爱照相,生活严谨,宽厚待人,他教育孩子讲得最多的话是“不能忘本”。其长子罗东进曾回忆说,  相似文献   

13.
杨锐(1857~1898),初字退之,后易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祖籍江西,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的著名“六君子”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改革志士,而且博学多才,善于古文词赋,工书法。他的诗词清新,隽永,意境豪迈,可以看出他的深厚功力。他的《剑阁赋》、《浣花草堂赋》等文赋,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堪称上乘之作。他在历史学方面,也造诣精深,曾辑注  相似文献   

14.
蓬山留翰     
光绪皇帝16岁到亲政年龄,慈禧太后没有借口再垂帘听政,不得已“退居二线”。为“归政”后有地方享乐,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筑路筹款数千万两白银修复被英法联军毁坏的清漪园。经十年建成,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颐和园”。颇通文墨的慈禧太后为题此匾额,“遍召京师善书者皆不称意。”这时,有人向慈禧举荐了一名小小七品京官。慈禧“与其备论书法,并出示碑帖,与之评骘鉴别”,亲自考察后很赏识这名小小京官的书法造诣,便选定他题写“颐和园”匾额,并赐“宸赏”等章二方。“颐和园”匾额至今仍悬于颐和园正门———东宫门。字体…  相似文献   

15.
秦汉之际强调"义"的公共性,认为对其理论阐释、规则制定应由深知人之为人、人之能群的君子来完成。《淮南子》提出的"君子制义",强化了士阶层对政治行为和社会事务进行评骘的话语权。以此为理论基点,两汉朝野不断强化"行义"者的示范性,将之作为理想人格进行褒扬。东汉朝野冲突,正是士人坚守行义传统,以守义的精神对抗皇室意志,形成了朝野之间的意见冲突。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匾额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自产生以来,匾额就和书法密不可分、联系紧密。匾额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河西走廊的许多古建筑中被普遍使用。匾额文字凝练简洁、文采斐然,有很强的寓意和写意抒情的特点。匾额文字蕴含的书法艺术通过历史的不断积累,表现出形式美、章法美、传统文化的价值美,拥有众多社会功能,反映了河西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信仰追求、祈福心理方面的审美追求,呈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匾额,是指悬挂在或嵌入建筑物的门额或厅堂上,以木、石、砖或金属制作的有题字的长方形板牌。匾额,它综合了文化、书法、诗歌、建筑等艺术的精华于一身,集字、印、雕刻的大成,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是美的结晶。匾额的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韵味无穷,是我们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其特有的魅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夏同龢在广州的题字及与此有关的人与事。我们可以从匾额、瓷器、对联上,看到晚清状元书法的功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匾额是独特的民俗文化.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寄托着主人的志向情趣,记录着时代的文明和社会价值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在山西晋中的古民居建筑中现存众多的匾额,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地方民俗、艺术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英国侵华先锋对林则徐的推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存宽 《文史精华》2001,(10):14-16
《英国侵华先锋对林则徐的推崇》一文,为作者在大英图书馆查阅档案研究所得。包令系英国著名的外交籽,1849年任驻广州领事兼驻商务监督,1854年升任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祸首。他在任期间撰文《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生平及著作》,对林备加称颂,奠为“圣中之圣”。这说明林则徐不仅深受世代中国人民的普遍爱戴,就连敌人也丝毫不怀疑他的伟大并对他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