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的林氏民居(俗称林路厝),系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于清代光绪晚期修建。该建筑由宗祠、正屋、叠楼、书房等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是清代闽南地区华侨建筑的优秀代表,是研究中外建筑艺术交流难得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该建筑的布局与规模、建筑特点、价值意义诸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对于研究福建近代华侨史、华侨建筑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海通以来,留学生与华侨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出洋群体。他们因同处异域,同感弱国孑民的屈辱,在近代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同演着“边际人”与“过渡人”的角色,而与国内同胞具有不同的独特心态,就这一点来说,近代留学生与华侨之间是有认同和毗连的。然而他们又因组合成份不同,出国动因各异,社  相似文献   

3.
近代华侨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现象源远流长。比较完整与正规意义上的华侨 ,乃是近代的产物 ,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华侨是近代中外文明交流与交汇的重要载体。华侨在海外所进行的文明交流 ,是在母国文明与侨居国文明环境双重恶劣的条件下 ,自发而艰难地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黄滋生华侨华人之在菲律宾,已有过千年的历史,但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却是近百年的事。海外华侨社会的形成,应以其自觉地提出自己的正当诉求,有组织地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为标志。基于这一论定,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形成的过程,我以为始...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特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特色”孙兰英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的封建主义绳索紧紧地束缚着,那部曾经广布千年的《礼记》,是如此昭示女性地位的:"妇者,附也,伏于人也。"到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批以李贽、...  相似文献   

6.
近代国内华侨教育的政策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国内的华侨教育政策日渐具体,尽管许多措施还只是一纸空,没能产生买际效果,但已使华侨教育在国内教育系统中有一席之地,有了发展的明确方向和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代海港检疫与东南亚华侨移民连心豪在航海作为华侨移民东南亚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海港检疫史不失为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史、华侨移民史及其相互联系的又一重要途径。而海交史、华侨史研究则对近代中国海港检疫史涉及甚少。笔者藉此初步探讨,希冀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华侨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强烈的宗亲、乡土意识,虽身在异域,却心怀祖国,具有强烈的民族心和爱国心。他们通过吸纳西方先进思潮,引进先进社会风气,改革家乡的陈风陋习,借以推动社会风俗的改良。时至今日,受华侨影响而改良的风俗细则仍体现在晋江地区的村规民约中,直接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本文拟通过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侨批、记事碑刻等文物,浅谈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晋江华侨在推动闽南侨乡移风易俗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略论近代厦门的华侨汇款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近代华侨与家乡的联系在经济上主要是以汇款为纽带的。作为八闽门户的厦门,是福建华侨出入的重要港口,厦门又是福建侨汇的集散中心。据统计,1905—1937年全省侨汇的80—90%是在厦门集中或转汇。①那么,侨汇的存在,对近代厦门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多大  相似文献   

10.
周翠蓉 《南方文物》2013,(2):188-190
清末民初是闽南古建筑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既有闽南典型的建筑符号,并折射出独特的人文意涵,同时融合了大量东南亚和西方建筑元素。这一现象是闽南华侨乡土情结的重要体现。厦门市海沧区莲塘别墅建筑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厦门莲塘别墅建筑群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清朝以推崇传统儒家文化及怀柔边陲少数民族的治国方略绵延了近三百年历史。在此背景下,清帝巡幸成为重要的治国手段。行宫是帝王巡幸途中日常起居与理政的重要保障。涿州是清高宗乾隆帝多条巡幸路线上的必经之地,因此清廷在此兴建行宫。涿州行宫自建成以来数次作为皇帝南巡、西巡及谒泰陵的驻跸之所。其"前宫后苑""宫苑结合"的建筑布局,多角度扩大空间感的构思以及对区域文化内涵的利用,以小见大,反映了紧凑型宫殿扩展空间的经营特色。  相似文献   

12.
烟台福建会馆作为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群,华丽精美的雕饰艺术让人叹为观止。本人通过对其中的木雕、石雕装饰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烟台福建会馆这座艺术宝库,为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保护传承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享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作为一座缜密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关卡,嘉峪关城内有城,楼宇相连,建筑风格融汇了中原和西域共同的特性.许多细节之处建造结构精巧、实用,并且蕴藏了当年大国工匠的聪明智慧和独特思维.今天研究和挖掘嘉峪关关城的建筑特色和智慧对传承长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该...  相似文献   

15.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搜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资料,加以系统地整理,以供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参考,我们曾先后在国内主要侨乡广东、福建两省的五十个市县以及旧中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上海市等地  相似文献   

16.
赵欣 《史学集刊》2007,(4):75-82
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西部各州。随着北美华侨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商业、建筑、科技教育、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文化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和主动传播。被动的传播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化飞地,主动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交叉式的边缘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大批旅美华侨华人陆续返回故乡,他们也把西方文明带回侨乡。它们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冲突、融合,从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侨乡形成了新鲜的、西方式的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以近代中国政府先后颁布的国籍法为纵向坐标,通过对国籍法颁布前后中国政府处理华侨国籍问题的不同状况进行对照,分析了近代中国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经历的逐步法制化的过程。得出结论,国籍法颁布前,中国政府处理华侨国籍问题时无法可依、随机处理,在此类的外交交涉中处于被动地位;国籍法颁布后,中国政府依据成文的国籍法和相关的国际惯例来处理华侨的国籍问题,在此类交涉中占据了比较有利和主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闽南华侨与近代厦门城市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福建南部(即闽南)为我国重点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在鸦片战争后百余年间,有百余万闽南人经由闽南对外交通口岸厦门移居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形成数量可观的海外闽南华侨。这对近代厦门城市经济的发展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此,本文拟详加申论。一闽南华侨出入D岸的形成与近代医门的航运业厦门素来被视为中国沿海最好的港口之一。①早在17世纪后期,厦门“港中舢萨罗列,多至万计”,②已发展成中国东南沿海贸易中心,成为福建南部对外交通之门户。故时人有诗赞美厦门云:“分抱东南接大荒,八闽门户此雄疆。”③鸦片战争后,…  相似文献   

19.
韩强 《岭南文史》2010,(2):17-18
《又一个方唐》两本画集展现给我们一个独特的艺术家形象,并且是与特殊风格的漫画家方唐不同的形象。在我看来,他具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游戏人生,一是“特别作风”。  相似文献   

20.
建功立业的理想一直是曹植追求的目标,但是他所追求的功和业并不是为己的,而是为国,为民的,且贯穿他文学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