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静  禹雅慧  李颖 《沧桑》2010,(2):246-247
在电影史上,好莱坞一直是电影人趋之若鹜的巅峰,其"造梦"的制作影片的方式曾经一度引领观众的审美趋向,作为一种双赢的经营模式,也为全球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典范。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空前广泛,假信息充斥的时代应运而生,有人说当今社会"只要一用语言,一说话,就是不同程度地在说谎,只有镜子不会说谎"。于是,人们不想"听"只想"看"。因此,"求真"在新时代下,成为了接受主体一种新的精神追求。从而"造梦"和"写真"成为当下并存的两种大众美学观点。本文将从纪录片的历史渊源入手,对其真实性和纪实性给予充分的剖析,旨在关注纪录片的这两大美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设想纪录片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正每当谈起北平和平解放这段历史,人们都会联想到纪录电影《北平入城式》里那些欢腾雀跃的画面。这段影像不仅成为那个历史时刻最深刻最生动的记忆,而且也倍受电影人推崇,成为业内学习的范本。可是,当时光跨越60多年之后,社会上突然流传出一种说法:这段影  相似文献   

3.
王珺 《神州》2011,(15):58-61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违背了中国的文化观念体系,使得当时的中国观众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误读。本文从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何以不被当时的中国观众接受,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电视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它在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定义之上,总结分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造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双 《神州》2012,(35):199
随着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生态题材的纪录片越来越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本文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范畴出发,对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阐明了当代生态纪录片的中国古典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6.
李姝 《神州》2012,(5):170+172-170,172
《居高临下看英伦》(Britain from Above)是BBC英国广播电视公司播出的六集电视系列纪录片,著名主持人安德鲁·马尔(Andrew Marr)带领观众上演一段"史诗"般的旅行,他由上俯瞰英国的各个角落,探寻古往今来英国的变迁。在宏大叙事之下,以一个引人注目的全新视角,展现给观众这个城市的秘密和暗藏的生活韵律,探索每一个个人和英国的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宪章》颁布50年来指导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实践指导与理论总结过程的作用予以辩证分析,重新对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进行了新的阐释与理解,并将对文化遗产真实性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到更深广的历史层面——活态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钱筱璋 《百年潮》2012,(5):26-30
今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的1942年5月,我的革命伴侣钱筱璋奉党组织的调遣,进入延安电影团。我依照他生前的口述和有关资料,讲一讲在毛泽东《讲话》指引下,革命根据地第一部完整电影纪录片《南泥湾》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感受到了纪录片的魅力。纪录片可以尝试商业电影的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系列的成功让人们意识到纪录片"可视性"的重要。纪录片到底怎样才能具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文学的基本理念,但由于政治环境、思想制度、经济状况的变化,真实性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新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代,作者从文化角度洞察农村,从较为纯粹的文化视角来描绘农民的苦难意识,提高了乡村小说的真实程度。  相似文献   

11.
陈汉元 《百年潮》2009,(4):62-65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地主刘文彩在中国大陆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他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的种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新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收租院>的播映.  相似文献   

12.
牛沛 《沧桑》2014,(4):188-190
随着《汉字英雄》节目的走俏,其节目本身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综艺节目迅速为广大受众所熟悉。文化综艺节目的走俏,在进一步增加电视综艺节目种类、丰富广大受众选择的同时,也刮起了一股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风。文化综艺节目的走俏,不仅仅表现在收视率上,更表现在节目所传递的理念,所传递的文化成功地被广大受众所接收。那么文化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除了种种电视综艺节目相关成功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和存在是有极大的意义的,它丰富了电视综艺节目种类,促进了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上,它还会有更多、更好的路去走,文化综艺节目当下的成功能够带给受众、社会很多的正能量,而这种正能量随着文化综艺节目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会显示出更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张建珍导演的这部纪录片,向人们真实展现了一群“站在生命悬崖边缘”的白衣天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依然为治病救人的理想笃定前行。  相似文献   

14.
舒似莲 《神州》2013,(3):42-43
《非诚勿扰》是我国内地江苏卫视的一个综合性的婚恋交友节目。2010年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播出过程中,《非诚勿扰》吸取了不少国外电视娱乐节目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形成了自己的节目风格,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引起相同类型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纷纷效仿。本文将通过这档节目,对我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周有光对记者说,听我讲话要小心。当然很幽默。我把这句话作为了我的第四本访谈录的名字。谢谢周老师给我灵感。有时访谈难免是闲扯的。因为段位相差太远,未必我能领会那么及时。  相似文献   

16.
李忠杰 《百年潮》2007,(11):39-46
一次成功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创作实践 为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八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  相似文献   

17.
许香荣 《神州》2011,(9):190-190
在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中,《高端访问》填补了中国电视业在国际重量级新闻人物领域的空白,主持人水均益在采访这些高端人物时不卑不亢、独具风格。为中国的电视观众和高端人物搭起了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平台。对水均益采访特点的研究能够对其他电视访谈节目和访谈节目主持人产生借鉴意义,本文选取《高端访问》自开播以来的近七十期节目作为范例进行研究,使电视访谈节目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张倩红 《世界历史》2004,27(6):91-99
本文以《论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 ,探讨青年马克思的犹太观。认为《论犹太人问题》不能作为马克思反对犹太人的檄文 ,相反 ,恰恰体现了马克思对犹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马克思主张从世俗的基础而非宗教角度探讨犹太问题 ,并把对犹太教特性的揭露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 ,从而体现出马克思的蓬勃锐气与深邃的思想境界 ,但由于当时他本人的唯物史观还处于形成时期 ,对犹太问题的看法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上映的《雪花秘扇》讲述了一个关于女书的故事,这让人不禁想起另一部以女性友谊为题材的佳片。2005年,以纪录片闻名的美籍越南裔学院派导演郑明河(Trihn T.Minh-ha)与其搭档让·保罗·鲍迪亚(Jean—Paul Bourdier)制作了首部剧情片《夜间通行》(Night Passage)。该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介于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异次元”世界,闪烁着导演向来热衷的主题——女性、旅行、文化混杂。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岁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曾经长期艰苦的谈判,而现在这事似乎平常而过。引起轰动的,却是一部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播放。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安排在央视一套,也不是在黄金时段,首播就达到很高的收视率,之后又一再重播。与此同时,一套8本的同名系列图书,也成为热销书。媒体和网上对《大国崛起》评论不断。人们有种种猜测,以至纪录片的编导郑重声明,要求大家不要误读,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