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豪(1910—1980)是我国现代名史学家、天主教神父。他学问精深、治学严谨,精通拉丁、法,尤矢志专治史学,造诣甚高。在中西交通史、宗教史、宋史和台湾史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卓成就,作出了开拓性、奠基性贡献。本主要对其在中西交通史领域的学术成就、特点及其在现代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广西交通史研究是广西区域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地方史资料和论著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西交通史研究呈现深入发展的趋势,成果丰硕。但亦存在较多局限,即研究对象在区位、范围、专题方面的选择失衡,理论建树较为薄弱,资料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3.
张彬 《丝绸之路》2011,(10):41-43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向达先生一生严谨治学,勤于著述。其治史领域广泛,尤精于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主持史料编纂,致力奠基敦煌研究,且旁及考古学、目录学、版本学、民族史、南诏史、佛教美术史。其为人诚直,性格率爽,保有"学统",不屈时势,实为有良知之知识分子。本文试以学术、处世为两大主线展开论述:学术方面以向达治史领域为延展依据;处世方面,从性格入手,略述人际关系、家国情怀下的向达。  相似文献   

4.
杨煦   《中华遗产》2009,(4):108-121
泉州,古称刺桐,因其自身条件与历史的风云际会,成为12—14世纪东亚的航运巾心。它不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枢纽,更为中国文明的进展提供过另一种可能性。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作为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最佳注脚,可以让人们重温对于那片蔚蓝色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梁诸英 《安徽史学》2014,(2):122-127
为了改变徽州地区交通闭塞的局面,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积极发展公路建设,但公路运输并不占主导地位。公路建成后,徽州与区内外的水路运输仍然很重要,徽州境内的传统石板路状况及承担的功能依然如故。这种多元格局的交通网络的状况,使得徽州对外输出商品的运费高昂的状况基本上没有变化。并且,部分囿于徽州山地陡峻的自然特点,徽州地区所修建公路自身也存在质量不佳、易受山水冲击等弱点。此外,徽州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抵御日军进攻,政府多次下令拆毁公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徽州公路建设对徽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宜高估。至于徽州公路建设对徽州本地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对徽州习尚的改变及人员联系加强等方面。伴随着公路的建成,江浙等繁华都市来黄山旅游或经商的人日益增加,也把江浙的习尚带到了徽州地区。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22—23日,由暨南大学、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承办的“国际视野下的中西交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朱杰勤文集》首发式在暨南大学召开。今年时值朱杰勤教授逝世20周年。来自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等地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张星先生是我国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张星对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张星收集整理汉文资料 ,翻译介绍外文文献 ,介绍西方东方学成就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等工作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西交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历代保留下来的西行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深入了解西北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西行文献学术价值、学术潜力巨大,很多方面都有待发掘,利用西行文献不仅可以开拓西北区域史研究的新境界,还可以为中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带来新视野.甘肃是西行路上的重要通道,西行文化资源丰富,发掘西行文化资源,钩织文化景观之网,可以串起甘肃的东部与西部,借助古驿站打造黄金旅游线路,可以更好地展现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路  杨明莉 《神州》2011,(10):94-94
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必须围绕有效开发与均衡配置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建立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的课程保障制度,树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意识和观念。才能更好的立足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优化评价是为了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必须围绕有效开发与均衡配置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建立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的课程保障制度,树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意识和观念。才能更好的立足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优化评价是为了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西历史比较的规范与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5,4(1):97-101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学术规范与理路。“个案”研究是比较考察的基础,只有将所要比较的历史现象都搞清楚,才能进行深入的比较。为了进行高起点的比较,还需全面地批判借鉴有价值的成果。此外,还必须辩证地去分析问题,以求探索历史现象真正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邹浩 《神州》2013,(34):19-21
发生于清朝晚期的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效仿和实施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改良运动。慈禧太后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毫无疑问的成为这场运动的最高领导者,这也就使慈禧太后自然而然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在诸多领域促成了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其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关系密切,本文试从洋务运动的视角切入,略述慈禧太后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沛 《史学月刊》2003,(3):102-108
2002年8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从提交此次会议的论文可以看出近年来民国史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民国政治史在致力于突破,民国外交史因新史料的出现而凸现新意,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日益深化,民国经济史的研究更加细化,民国思想文化与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拓宽,民国史料的不断发掘与学术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Revolution is an event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 was not only imagined in Western historical writing as a radical change of social life, but also perceived as representing a return to the old form of social rule in the end. The Chinese ideas of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was due to the change of mandate. The modern Chinese idea of revolution also incorporated the European idea that revolution would lead to a higher form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im of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a shows that Chinese theorists had a misunderstanding for a long time regarding revolution as representing an ultimate social state and not as a means to achiev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 theoretical rethinking of the concept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s resulted in an advance in China's soci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5.
于沛 《史学集刊》2006,(4):110-117
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译介时期”,是中国世界史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这一译介时期,就没有中国世界史学科后来的迅速发展。以译介时期的俄苏史为例,可以充分展示中国世界史研究始终如一的特点和优点,那就是关注现实,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努力做到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完美结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明确这一点,对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续添 《史学月刊》2003,31(6):52-58
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从主体到内容都是非常确定的。从纵向考察,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两大阶段的地方政治行为既有总体上的共同性,又有各自阶段上的特殊性。从横向考察,则包括内向性的自为地方和外向性的对抗中央两大方面。从政治学审视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可略见其诸种表征。  相似文献   

18.
清末科举出身的梁士诒 ,受维新思想启发 ,积极吸收“实用之学” ,在兴办实业、筹款修建铁路、革新铁路管理方面具有较多建树。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财界的基础。民国初年 ,梁为袁世凯所重用 ,其行政权力仅次于袁 ,政治生涯达到峰巅 ,由于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 ,因而遭到世人的谴责 ,被迫避罪逃亡。日后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 ,一度登上国务总理宝座 ,出现了短暂的“辉煌” ,最终在军阀混战中下野 ,亦无法避免其悲剧式国务总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方国瑜先生是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自 1 93 4年秋开始收集资料 ,到 1 984年《彝族史稿》公开出版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方先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在资料的搜集、整理 ,族别史研究的理论指导 ,彝族史研究的框架体系 ,彝族史上的重大问题如族源、叟人、爨部、乌蛮、南诏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为彝族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方先生提出的理论体系和对重大问题的讨论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上 ,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研究中,国外的相关机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是一个有别于国内学界的研究群体和范围。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他们开展研究的历史背景复杂,研究成果显著,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既有各国研究的个性和特点,也呈现出某些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