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关心中美关系的人,都知道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名字。费正清生前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兼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许多重要学术职务,被誉为“美国汉学界的太上皇”、“西方中国学之父”。他的著作和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月22—23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教研室承办。来自全国六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16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移民与美国、美国历史研究和教学问题",分别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五个方面评述了中国学界对“中关关系与西藏问题”的研究成果: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的历史及美国的西藏政策研究、美国情报机构秘密插手西藏问题、西藏问题国际化、美国媒体与西藏问题、从战略高度分析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的实质等,并综合评介了学界对“中关关系与西藏问题”的专题研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越 《史学理论研究》2020,(2):61-73,158
郭沫若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及走向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在1949年后任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和中国史学会主席,提出史学发展六个方面的转向,规划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前景。他创办并主持的《历史研究》杂志提倡历史研究应史料与理论并重。郭沫若礼待陈寅恪,邀请其出任《历史研究》杂志编委和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郭沫若重启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引发了研究一系列重要历史理论问题的热潮。在郭沫若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努力下,新中国史学初步形成了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6月 1 3日 ,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讲座教授埃里克·方纳 (EricFoner)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作题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的报告 ,内容涉及美国社会史、妇女史、政治史等史学分支学科的现状 ,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等内容 ,并回答了有关学者的问题。报告会后方纳教授还与所领导商谈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等问题。方纳教授 1 943年生于纽约市 ,1 96 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后获英国牛津大学学士学位和哥大博士学位。他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 ,在牛津大学、莫斯科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路撒冷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担任过讲座或客座教授。在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之前 ,还在 1 993— 1 994年间担任过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 ,这是美国史学界两个最高荣誉职务。方纳教授早年师从美国著名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 ,研究 1 9世纪美国史、黑人史、奴隶制、内战与重建和美国政治文化。他最具影响力的专著有 :《自由的土地、自由的劳工和自由人》、《汤姆·潘恩和革命的美国》、《只有自由 :奴隶解放及其遗产》、《重建 :美国未完成的革命》、《自由的法律制定者》、《美国自由史话》(此书中文版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除学术研究外 ,方纳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0年中国的4594篇美国问题文章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该年度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有七个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研究态势进一步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为三大研究热点;军事研究凸现;教育研究引人注目,历史和社会研究相对薄弱;普及文章独占鳌头,学术文章和译文比例减小:中美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借鉴性文章也大幅度增加;某些课题研究亟待充实。但同时也存在着若干明显的不足。今后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应重视普及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跟踪考察和理论创新,全方位、多侧面地关注美国问题,加强学术评论,完善学术规范,加快信息库建设,从而提高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4月 2 5日上午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了数码可视电话会议 ,探讨有关柏凯寺的修缮和该寺收藏文物的整理问题。参加的中方专家来自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暨南大学历史系和华南理工大学 ;美方专家来自美国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会 ,其中有基金会顾问委员会主席、著名建筑师贾德先生 ,基金会西部办事处负责人魏坎柏先生。在会议中 ,美方专家介绍了柏凯寺确认为进行保护的历史遗迹的过程 ,展示了柏凯寺的精美图片 ,讲解了保护工作的进展。并且表示 ,柏凯寺的成功修复 ,将充分体现美国大众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2015年7月,笔者借在芝加哥大学参加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机会,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进行了采访。彭慕兰教授是美国历史学协会前主席(2013—2014)、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其代表作《大分流》在国际史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本次采访主要探讨了彭慕兰的治史理念以及他研究中国历史的心得。采访从彭慕兰治中国史的契机和原因开始,询问他是如何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理解中国的历史问题的,进而探讨了《大分流》核心观点的形成过程。然后谈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转变对彭慕兰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他对当前美国中国学的看法。最后是他对未来研究的规划。  相似文献   

9.
20 0 4年 1月 1 3日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假北京华侨大厦召开迎春茶话会暨纪念《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创刊 1 5周年座谈会。中国侨联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兆枢 ,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祖沛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讲话。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萧岗、彭光涵、何芳川 ,学会副会长朱添华、周南京、丘立本、巫乐华、方雄普以及学会老前辈、在京常务理事、理事、侨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侨联机关的干部共 7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林晓东主持。林兆枢主席发表了热情洋…  相似文献   

10.
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A.Beard 1874—1948)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担任过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及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比尔德在其早期的历史研究中,力图用经济事实来解释政治制度和历史发展,写出了一些有名的著作:《美国宪法之经济解释》(1913年)、《杰弗逊民主制的经济起源》(1915年)《美国文明的兴起》(1927年)等,对美国学术界影响很大。比尔德的经济史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本文拟就此稍加阐释。  相似文献   

11.
盛嘉 《史学月刊》2008,(2):18-23
由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存在着一种厚今薄古的倾向,中国的美国革命史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在中国,关于美国革命历史的研究文章数量十分有限,专著更是寥寥无几.即便是在这些有限的叙述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遗憾的问题.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学术上的反思和讨论,它们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当下的中国美国史研究.本文试图以对这个领域中所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引起学界同人的讨论和批评.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19—20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五邑大学举行。来自美国等七个国家和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张春旺副所长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开展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者对中国妇女研究一贯有使命感。目前,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方兴未艾,其中明清妇女研究成为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拟结合对西方学界的明清妇女史研究经典论著文献分析,从美国明清妇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晚期帝制中国”概念框架下的明清妇女史研究、明清妇女的主体性、性形态与妇女文化研究,以及寡妇贞节与美德研究等方面介绍美国的明清妇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着重探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有关论述。因美国学界的明清妇女史作品包罗万象,本文择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中国边疆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中国的边疆》一书是拉铁摩尔以边疆的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拉铁摩尔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的考察,揭示其在中国边疆史及地缘研究上的独特视角,着重分析他在边疆史研究上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虽短,其历史学研究却很发达,且不断推陈出新。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观察到的那样,"美国人似乎对于‘新'有着特殊的敏感,在历史研究中也是如此。20世纪美国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不断求变和趋新中获得发展,以‘新'为旗帜的学派和思潮层出不穷,一种‘新史学'很快就为新的‘新史学'所取代;一种观点、一种解释,往往不出几年就成为节后黄花"~①。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史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美国史学的许多传统研究领域不断受到挑战,同时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领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亚洲以及澳大利亚有许多研究中国的机构 ,无论是专家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数量 ,美国都占据主导地位。但在 2 0世纪 60年代 ,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由于受到学科领域其他同事的影响 ,过多地关注了中国的特殊性 ,而忽视了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到 70年代研究重心发生了变化 ,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科院系对中国的研究。西方中国研究的学者可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第二代是西方研究高层政治的高潮阶段 ,第三代开始关注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27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之"从全球视角看华侨华人与侨务工作"在中国侨联举行。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丘立本研究员主讲。中国侨联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军,  相似文献   

18.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人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潮龙起所著的《移民、秩序与权势:美国华侨堂会史研究》一书,于2019年12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314页,约40万字,共由六章构成。该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研究视角新颖,语言简洁明析。该书以华人移民与美国侨社的形成为研究背景,在概述美国华侨堂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沿着堂会系统内部的组织要素和运行管理,堂会与侨社内其他侨团的关系,以及堂会与中国的关系这样由内到外的研究路径,详细考察了近代美国华侨堂会形成、发展到衰落的历史脉络,围绕“堂斗”治理而形成的堂会与其他侨团的冲突与合作,以及堂会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及组党参与国内政治的历程。此书的出版不但拓宽了中国会党史研究的范围,也是透视近代美国侨社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发表的文章不含在内)史学理论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俞吾金)历史研究2008.1关于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于沛)历史研究2008.1对当前历史观念的两个问题的分析(李杰)历史研究2008.1唯物史观及其指引的历史学的科学品格(庞卓恒等)历史研究2008.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若干前沿问题(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3.25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傅光明)甘肃社会科学2008.1  相似文献   

20.
应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主席Haun Saussy(苏熙源)教授的邀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于2008年1月21日至31日前往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进行学术交流。这是作为兰州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共建“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交流项目之一。早在2007年6月11—12日美国著名汉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