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慕尼黑会议前夕在国防军将领中有一个“反对派”。他们与纳粹党及其领袖希特勒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他们坚决反对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制定了逮捕希特勒的计划。这种说法夸大了贝克、哈尔德等人与希特勒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为国防军将领开脱罪行。另一方面,苏联的一些史学著作为了揭露绥靖政策的反动实质,也夸大过这些将领们与希特勒的矛盾。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笔者认为,德军将领与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都是主张扩军备战,发动对外侵略的。但某些将领在战前对形势的估计与希特勒不同,他们担心过早地挑衅会引起英法的干涉,导致德国失败。这就是他们与希特勒的矛盾,但这显然不是根本性的矛盾,而只是策略上的分歧。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希特勒的  相似文献   

2.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给欧洲尤其是东南欧的政治局势带来巨大影响。英法绥靖主义的政策使罗马尼亚政府和国内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感到孤立和无所适从,亲德势力则趁机发展。希特勒德国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向罗马尼亚施加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迫使罗马尼亚政府逐步屈从于它。1940年8月30日,德国法西斯把“维也纳裁决”强加于罗马尼亚,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面积四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五十万的领土划给霍尔蒂匈牙利。罗马尼亚丢失大片领土造成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国王卡罗尔二世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希特勒德国利用这一危机,支持  相似文献   

3.
近日,最后一名刺杀希特勒的幸存“刺客”、原德军中尉埃瓦尔德一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在慕尼黑家中溘然辞世,享年90岁。生前,冯克莱斯特曾说:“刺杀希特勒并不关乎勇气,而是为了不安的良心”  相似文献   

4.
《慕尼黑──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大型德国历史回顾展侧记李兰琴众所周知,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德国法西斯头目阿道夫·希特勒发迹于慕尼黑,在这个城市奠定了其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为了回顾这段与德国乃至人类命运相关的历史,德国慕尼黑市于1993年10月...  相似文献   

5.
是祸水东引吗?——二论欧洲的绥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祸水东引说源长流久,迄今,仍构成为苏联史学的基调。其典型论点是:“与两个资本主义集团之间的战争日趋酝酿成熟的同时,它们组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也增强了”;“英、法反动集团认为,借助它定能摧毁苏联,使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取得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解决”;“这种政策的最高峰就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它殷勤地让希特勒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主权国家,鼓励侵略者向东方推进”,促使“德、意和英、法建立反苏联盟。”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八年英、法、德、意四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已经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一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懊丧地说:“‘绥靖’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字眼。”①正是由于慕尼黑协定彻底暴露了英、法帝国主义纵容侵略战争的阴谋,西方的卫道士为了维护帝国主义统治者的“荣誉”,一直殚思极虑地在为绥靖政策进行辩护,为张伯伦、达拉第之流开脱罪名。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约有130万奥地利成年男子和少年卷入战争,成为希特勒历次对外扩张的参与者。这一结果的发生来源于一战后德国与奥地利许多政治家、军官、经济界人士、工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主张的合并思想。在希特勒的鼓吹下,1938年4月,99.6%的奥地利人以公投的形式支持"奥地利与德意志帝国的再统一",奥地利成为法西斯德国的一部分,许多奥地利人主动投身希特勒的对外侵略,同时,也有不少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对奥地利社会造成了无尽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芬兰在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自决的口号下获得了独立;但是芬兰人民并未能享受独立自由的权利,这完全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把芬兰当作了缓冲地带和反苏前哨基地的缘故。所以从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芬兰在法西斯头子曼纳林为首的反动派统治之下,始终是一个反苏反民主的国家,曼纳林反动政府在希特勒德国的唆使和设计下大量训练侵略部队,并在距苏联最大城市列宁格勒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建筑了进攻性的曼纳林防线。芬兰京城赫尔新基成了反苏阴谋和间谍活动的大本营。一九三九年九月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英法参加了对德战争,世界大战正式开始,希特勒的疯狂侵略行为达到顶点,故更加强了其在芬兰的军事活动。苏联以及全世界和平人民均十分瞭解,苏德间虽有条约限制,但希特勒之侵苏行动  相似文献   

9.
米涛 《纵横》2014,(8):27-31
日军发动侵略。迫使百姓连夜逃亡 1933年,北平故宫的珍宝被伪装起来,悄悄南运。日本人已经步步紧逼,国民政府为了保全华北,在1933年5月的《塘沽协定》中,默认了日本对北平以北所有中国领土的占领,这一协定引发了中国人新一轮的抗议浪潮。  相似文献   

10.
正1938年,欧洲形势紧张,战争的爆发迫在眉睫。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面对希特勒的侵略野心,采取绥靖政策,不断退让。9月15日,年近70的张伯伦不顾年老体弱,生平第一次乘飞机,屈尊降贵前往希特勒的一处高山别墅,会见希特勒。令张伯伦大感惊奇的是,这位德国元首的客厅里居然挂着一幅他非常熟悉的画作。画的主角是号称"英国最勇敢的士兵"的亨利·坦迪。亨利·坦迪1891年生于英国沃里克郡利明顿。1910年,19岁的坦迪入伍。1918年,坦迪因在一战中作战英勇被授予"杰出战斗勋章";  相似文献   

11.
徐成 《史学集刊》2021,(1):134-144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实施的绥靖政策,一般被认为是鼓励希特勒侵略胆量和野心、最终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日后甚至发展成了国际政治中软弱无能、胆怯和丧失原则的无益让步的代名词,即所谓"慕尼黑类比"。在"慕尼黑类比"的阴影下,"绥靖"一词被严重污名化,沦为政治攻击的工具,用以反对任何正常和必要的国家间谈判、妥协和友好交往,为强硬外交乃至战争铺路,产生了严重的国际政治后果。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绥靖可以是一种通过向对方做出不对等的利益让步来化解危机、避免战争的理性手段,它是一国在面临他国直接威胁挑战或危机情形下,当相互妥协、威慑与强制外交等其他手段都失败或不可行,从而使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基于成本收益计算和利害权衡,为了避免战争而做出的最后努力。未来研究中应摒弃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发掘更多绥靖案例,对诸如绥靖政策何以成败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于国际政治中的绥靖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918年春,日本帝国主义趁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之际,打着防德奥为名,与段祺瑞政府秘密谈判《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以使中国军队充当反对苏联的附庸军,并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地位。日本政府的侵略图谋,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首先激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美国对德绥靖政策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于“史汀生主义”的性质、30年代的孤立主义及“中立法”、美国与慕尼黑阴谋的关系、以及珍珠港事件的原因等方面。但事实上在1938年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之前,美国也曾酝酿过对德绥靖方案,甚至由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罗斯福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签订是北京政府内政与外交政策结合的产物,外交方针的背后有深刻的国内政治背景。出兵西伯利亚是北京政府困境中的主动作为,目的在于争取外交上的主动及战后和会上较有利的地位。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签订后,日本政府并未邀请北京政府参与筹划中的出兵西伯利亚的计划,甚至予以阻挠。日本擅自出兵满洲里,随意解释中日军事协定,这些事实均表明,签订协定只不过是日本借以扩大在华侵略利益,控制北京政府的既定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望厦条约》是清朝政府在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之后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也是中美之间自1784年开始交往以来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提起这个条约,人们愤慨的往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  相似文献   

16.
新书微讯     
正《日本帝国衰亡史》内容简介在这部"二战"史经典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至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最后被迫投降的历程。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  相似文献   

17.
试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英美对日妥协倾向——关于“远东慕尼黑”的考察之二王建朗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美的远东政策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对日妥协的倾向,1939年有田—克莱琪协定、1940年滇缅路禁运以及1941年的美日谈判皆是这一倾向的具体表现;一是...  相似文献   

18.
1945年英国大选,保守党胜出的原因有四点。20世纪上半叶保,守党执政期间恰好是英国明显衰败的日子,保守党与衰落无形地联系起来。保守党制定了"慕尼黑协定"出乎意料地直接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大大增强了政府的权力,为战后实行主要经济部门国有化提供经验和可能。工党能够顺应世界潮流,依靠政府调节,实现追求财富和追求平等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隆隆炮声揭开了反对日本侵略、全民奋起抗战的序幕,这时我正在北平外交部街大同中学读书。由于日寇先后占我东北,吞我满蒙,签订《何梅协定》,成立冀东殷汝耕伪政权,亡我之心暴露无遗,早已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义愤,尤其青年学生,更是顿足捶胸,誓与日寇不共戴  相似文献   

20.
吴凡 《黑龙江史志》2013,(15):20-22
本文以1933年希特勒上台和1938年慕尼黑阴谋两件事作为分界点,将1930年代分为三个阶段来阐述苏德关系;并始终围绕国内政治形势、国际外交局势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展开论述。《拉巴洛条约》建立的良好关系持续到国社党上台正式结束,苏德相互视对方为不能避免的敌人,却又都极力避免成为对方的首要目标以赢得充裕的战备时间。为此纳粹开始了对凡尔赛体系的渐进式破坏;而苏联则在英法和德国间反复权衡,力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与德国妥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