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回应西方全球史学对我国世界史教学、研究和编撰工作提出的挑战,本文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及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各民族“普遍联系”论和“社会形态”演进论,可视作其“世界历史”概念及思想体系的两个要点或思路,认为有关“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问题和纵向发展问题它都注意到了。然后,本文就由此产生的五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通过这种探讨来揭示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丰富内涵,论证人类社会的演化而非横向联系才是构成世界历史的主线,“大工业”的发展仅是世界历史中两种趋势发生“交集”的开始,而“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才是两种趋势的“真正交集点”,西方的全球史不是完整的世界史,因而不能取代传统的世界史。  相似文献   

2.
(一)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视为区分马克思主义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的“试金石”。但这并不是说这一学说同历史上先进的政治思想毫无联系,毫无批判继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时段"理论的提出者布罗代尔认为,是马克思"首先从历史长时段出发,制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最强有力的社会分析"。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经济、政治及精神或思想文化等各种结构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诸种结构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这些结构产生、演变的最终动力。而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始终未能说明各种结构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形成这些结构的原动力为何。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非常重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作用,但并不理解马克思关于地理环境首先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科学思想。年鉴学派另一位学者雅克·勒高夫对于唯物史观及其与长时段理论关系的认识,则存在某些误解,逻辑上亦有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三年出生,辛亥革命前两年辞世的张之洞的一生,基本上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一生。因而他一生的政治活动自然也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包括流芳千古者和遗臭万年者——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过:“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梁启超也说过:“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资鉴者也。”本文试图从张之洞与其所处时代的“许多单个的意志互相冲突”以及他的许多特殊生活条件来展示他走过的道路,期望能“为现代人一般人活动之资鉴”。  相似文献   

5.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12,(3):28-47,160
清末民初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皆在退化或循环中。但按照社会进化论,它也就意味着中国处在人类历史“公例”之外,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一批新史家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进步”的迹象。然而,因为传统政治和学术主流皆被视为“专制的”,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梁启超等人为此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把中国历史描述为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一是弱化传统政治史的地位,强调社会史、文明史、民史的重要性。这两种现象皆和社会进化论有密切而曲折的学理关系,结果把一些过去认为非“正统”的现象升格为历史叙述的主线。经过这番改造后,历史的“价值”与“事实”再次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修好用好交通志 促进交通事业发展湖南省交通厅厅长李安认识交通的历史与现状提高修好交通志的自觉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明:“人类之历史,始终是不得不和产业史与交通史关联着而被研究、被整理。”交通与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紧密相关,从一定...  相似文献   

7.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人类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人类交往”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乍看起来,它们之间似乎也毫无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把两者放在“大航海时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有当西欧人要求与东方人进行直接交往时,哥伦布才有可能发现美洲,唯有美洲被发现,才有世界海道大通和全球性人类交往形成。本文循着这一逻辑思路,将哥伦布这个国内外史学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置于人类交往史的位置上,旨在客观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纪念他首航美洲500周年。  相似文献   

8.
西方资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已经是老调了。这些年来,老调又在重弹。有些人喊叫:“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了!”建立新社会的道路,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而是“技术进步”、“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家来说,这是一个尖锐的无法置之不理的问题。本文作者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列举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政治、经济材料,从理论上实践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失敗”了,被“取消”了,“过时”了,没有指导作用了等等谬论,是视界等于零。马克思主义集人类思想精华之大成,在人类智慧发展史上将永远放射光辉。马克思主义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婚、生、病、死。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的研究,自然是以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为对象,这本是十分清楚的问题。然而综览解放以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论著,便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偏向,就是注重于社会阶级斗争和反映阶级斗争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论述。对于社会历史生活;则往往是略而不述或轻描淡写。这种偏向的产生,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片面性理解和教条主义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学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的本意只是说,阶级斗争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历史的始终。然而却被许多史学家错误的理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与“多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出现了“多党政治”的局面。“多党政治”反映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集团政治斗争的激烈,说明革命与反革命、新旧势力的重新组合与角逐。围绕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两种前途、两个命运的大决战,革命党人做了不懈的努力搏斗。“多党政治”对于袁世凯窃国确实起了积极的抵制作用。但是,“多党政治”的消极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当时的革命家所始料不及的。马克思说过:“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  相似文献   

11.
宗教意识产生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并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宗教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对这些影响,国内史学界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相对而言,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较小,或许这可以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这易于使我们忽视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研究。研究世界历史不可缺乏宗教的视角,宗教作为世界一些文明的特征之一,在国际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编辑部约请几位学者笔谈“宗教与世界历史研究”的意义.希望史学同人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自然灾害不属于直观上的社会活动,但它是相对人类社会而言的,而且一直与人类社会的进程相伴随,从而也就不可避免的要作用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①这就提醒我们,考察哪怕是像近代中国社会这样政治意义上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如果把视角从历史的一个方面伸延向另一个方面.对近代自然灾害进行充分的探讨。也十分有益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的系统和准确的把握。一个尚待拓宽的研…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宝库。它体现了恩格斯称之为马克思在历史科学上的两大发现:一个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论。但《资本论》不仅提供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历史,而且也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指的是,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范畴。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人为着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活动过程,这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思想是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认识论原则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从马克思看,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认识论原则,一是从事实出发,即从一个事实与另一个事实的联系中发现历史连续性,并最终发现历史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谈到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时曾说:“哲学家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历史科学,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卽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志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科学,是因为看重历史科学的作用,懂得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忘记历史的联系,都需要汲取有关的历史经验。掌握历史知识对于认识现实有其大的帮助,认识现在必须了解过去,创造历史必须研究历史。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环节,历史,学的作用是不能轻视的。 历史学对于现实社会究竟有什么功能作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并不应该是帝王将相的家史,而应该记录整个人类的历史。单就考古这门学科来说,它研究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考古挖掘的实物更多的是记载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朱泓聚落考古学并不试图简单地列举各种文化特征,作为了解考古学文化组合之间的关系,而是要了解影响这些关系的经济和政治功能系统;聚落形态研究从人类栖居形态的特点和变化来观察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演变的轨迹,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如何从自治村向集中城市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人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①马克思的这句话,让我们想到几个问题.其一,在马克思讲这番话之前,历史研究基本是在政治史范式下进行的,历史为政治服务,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历史体现着一种资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研究的中介方法——对考古学史的简单回顾和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残缺不全的出发点与幽黑的“时空隧道” 考古学研究人、研究人的社会与文化的目标是自始至终的。从西方最早的古物学和中国的金石学开始,其研究的对象——那些古代的遗物便被十分明确地与人联系起来,便被与纯自然之物区别开来。当然,这种联系在程度上和层次上都是较低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即考古学史上的经典阶段,考古遗物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联系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这些遗物重建人类的历史特别是史前史成为绝人多数考古学家竭力追求的学术目标,而且,他们还因此发展并完善了层位学与标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近百年的努力,欧、业、非、美各人洲人类的发展历程和灿烂的史前文化基本上被揭示出来了,并转化为一般群众的基本知识,60年代以来,考古学又发生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20.
我们学习原始社会的历史时,常常遇到什么是“新石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等问题。简要地说。“新石器”就是指古时人类制造、使用的石质磨光生产工具;“新石器对代”即人类使用这种磨光石器进行生产、谋生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类双手所创造的种种精神与物质文明,就是“新石器文化”或“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一切,是和在它前面的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旧石器(即远古人类用石块打制而未曾磨光的石质工具)时代相对而言,虽然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发明并使用磨研、钻孔生产技术.但并未实用于制造生产工具方面,只是在制作装饰、艺术品上应用而已。直到今天,考古、历史学家还把古时人类开始制造并使用磨光石器视为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