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9月18日至19日,由新加坡南洋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五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洲之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学者50余人  相似文献   

2.
1990年11月6日至8日,以“迈向21世纪的海外华人社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这是新加坡南洋学会为纪念该会成立50周年而举办的。南洋学会于1940年3月17日成立,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的研究南洋问题的学术机构。半个世纪以来,该学会以“研究与发扬南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7—8日,"东南亚与冷战:新档案与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印尼、越南等国的学者。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主任龙仕瑞(Joey Long)主持了会议。围绕会议"新档案与新视角"的主题,与会学者的发言分为两类,一类以介绍近年来东南亚冷战档案的收藏、解密、搜集为主,并简要说明研究利  相似文献   

4.
4月的厦门,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新加坡南洋学会联合举办的“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鼓浪屿拉开帷幕。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就战后海外华人变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大会的园满成功,无疑是对海外华人史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结识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其中包括著名的华人史学专家、香港大学历史系主任颜清湟教授。  相似文献   

5.
今年7川,新加坡的五个学术团体组成联合文化活动委员会(“文委会”)。这五个学术团体是:南洋学会、新社、新加坡文化研究会、新加坡亚洲研究会和儒学研究会。数十年来,这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立的学木团体出版了《南洋学报》、《南  相似文献   

6.
该书所收论文,多为新加坡南洋学会举办的“早期东南亚与美国华人移民学术讨论会”的报告,作者均为受过政治学、历史学或社会学专业教育的美国和东南亚的学者。他们从不同学科,不同的角度对19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北美和东南亚英国属  相似文献   

7.
·简讯·     
台湾“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存武先生夫妇于9月28日访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巫乐华等同志接待了他们。新加坡南洋美专魏维贤院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崔贵强讲师于11月3  相似文献   

8.
<正>新移民问题是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1))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也因其特殊性引起不少学者关注,[1]最新出版的《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便是代表作品之一。本书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游俊豪为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居留新加坡,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他不仅深受新马华人文化浸润,又因工作及生活原因接触不少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其研究视角明显不同于中国学者,既有旁观者之冷静客观,又能推己及人、与研究对象同理共情。  相似文献   

9.
《中国钱币》2008,(1):65-65
2007年11月27—29日,由中国钱币学会和新加坡亚洲钱币学会联合主办的“亚洲区域古代货币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召开。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全,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钱币》编辑部主任高聪明,新加坡亚洲钱币学会会长黄汉森,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原主席郭全强,新加坡泰星钱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文虎,越南社会考古院原院长杜文宁,新加坡档案馆原副馆长林源福,菲律宾中央银行博物馆负责人REGINA MERCEDESC.CRUZ,以及国内外钱币界著名的专家、学者50多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照一23日,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举办“东南亚华人文化、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有关东南亚华人问题规模最大的一次研讨会。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东道国的学者近190人(中国大陆有9名)与会。大会共发表论文53篇。兹就会议讨论的问题作一概述。一美于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的经秆关系问题随着近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东南亚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日渐增多,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文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刘文荣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8。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刁5—1959崔贵强著,新加坡南洋学会出版,1989。总会三年柯木林编,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89。陈鑫庚—华侨传奇人物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丛书,杨进发著,李发沉译,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出版, 1990。大英图书馆所藏战前新华报报刊新马华社研究丛书之三,杨松年,新加坡同安会馆,1 988.南洋商报副刊狮声研究新马华社研究丛书之四,杨松年著,新加坡同安会馆199。。奉国华人经济的演变与前瞻李国卿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8.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86。…  相似文献   

12.
黄孟文先生祖籍广东梅县(今梅州市),193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是一位有着华人血统的新加坡公民。他在六七十年代先后获得南洋大学学士,新加坡大学荣誉文学士与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是一位知识渊博、通晓中西文化的学者。现为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亚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新加坡分会会长、新加坡狮城扶轮社创社社长、《新加坡作家》双月刊主编。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2021,(5)
正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礼堂,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宣告成立。南洋各地华侨代表180余人,推举陈嘉庚为主席。汪精卫,时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却在散布对日妥协。陈嘉庚殊为不解,"盖日本野心欲灭我国,虽孩童亦晓然明白,前既侵占东四省,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对《南洋商报》刊载抗战电影传播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梳理了自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新加坡沦陷这段时间内,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过程、接受程度及产生的深刻影响。结果显示,在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一批优秀中国抗战电影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新加坡本地出版的《南洋商报》刊载的相关抗战电影信息,生动纪录了这一段时间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历程。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鲜明呈现了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同仇敌忾、全民族投身抗战的时代景观,同时也积极肯定了华侨对中国抗战胜利所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有关离开祖籍原乡的中国移民如何在移居地的人文环境与时空脉络下重新凝聚与再建家园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面对的困境与各种挑战等课题,一直深受海内外学界的关注。而作为东南亚当地的华裔学者,对上述课题的研究则更多了一份在地情怀与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刻感悟。游俊豪来自马来西亚、现居新加坡,目前任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同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和《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执行编  相似文献   

16.
张清江     
张清江,新加坡新闻工作者、东南亚史研究者。祖籍中国广东潮安。1930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1948年新加坡华侨中学初中毕业后转读英校,1951年英校毕业后曾执教数年。1956年进新加坡南洋大学史地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南洋研究室助理员一年。其后到《星洲日报》工作。现任《南洋·星洲联合早报》执行编辑。业余从事东南亚史地的译著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可耐堂”是南洋画家木化先生的画室。他1936年生于新加坡,自幼习画,1955年毕业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木化先生擅油画、水彩画、素描,兼工水墨画等。其充满南洋乡土风情的绘画作品,长年来深受东南亚藏家的喜爱。刘海粟先生抗战时就曾游历南洋,并在新加坡举办过赈灾义卖,晚年又数次亲临狮城,木化先生由此与海老结缘甚深。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5月20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加拿大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太华商研究中心协办,北戴河新区管委会承办的第七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北戴河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19.
赵曰茂 《纵横》2011,(3):46-47
在新加坡出版的《南洋周刊》1939年7月24日第55期,刊载了夏衍的一篇文章《中国电影到海外去》作者开头说:  相似文献   

20.
邱菽园是新加坡早期华侨政治运动和文化事业的重要领袖及著名诗人,作为近代著名的南洋华侨,其一生都生活在新加坡,在政治、教育、文学领域皆有成就,至今海内外的学者仍然对其十分关注。本文搜集近代以来国内外关于邱菽园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对历年来关于邱氏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合论述,力图在总结当下研究现状的同时,试着展望邱氏研究的趋势与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