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佛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稽山区域佛教历史悠久,佛教现实影响力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憾,其原因在于以钱为纲的宗教建设价值取向。在以个例分析会稽山佛教的现状的同时,提出了理顺职能管理、以人为本的资源整合、重视佛教投资、强化佛教文化重建、建立医疗慈善机构、注重利用佛教心理疏导功能等构建和谐佛教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和谐佛教的目标检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王慧慧 《敦煌学辑刊》2007,54(4):217-221
传统宗教学往往立足于各大宗教与政权建设的关系及宗教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忽视宗教在民间的发展状况,佛教也不例外,但随着官方主宰下的大传统佛教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间佛教信仰及边缘化佛教信仰的研究.因为在关于中国佛教分类方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其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佛教进行了或细致或粗略的分类,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看法:许理和先生把中国佛教分为"王室佛教"、"士大夫佛教"、"民众佛教",顾伟康先生把中国的佛教分为雅文化层次的"经典佛教"和俗文化层次的"民俗佛教",李四龙先生认为中国的佛教可分为学理型佛教和民俗佛教.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尽管对佛教没有作过专门的研究,但他对佛教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佛教的教义、佛教的功用等有相当的了解,他从佛教中获得了一些有助于国民革命的启发,对佛教"灵境"也有亲身的感受.孙中山在处理有关佛教事务时,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不仅在法律上确立佛教的平等地位,而且积极支持佛教的革新和佛教团体的建立,对蒙藏活佛、寺产等佛教事务的处理,提出了较为稳妥的办法.孙中山对佛教的认同和对佛教事务的妥善处理,赢得了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生前,佛教徒给了孙中山以有力支持;死后,佛教徒给了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随着佛教发展,掀起了一个佛教经典创作的高潮。宋代佛教史籍上承魏晋隋唐佛教史籍编撰传统,下启明清佛教史籍之撰述,数量多、体例完备,在中国佛教史籍编撰史上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这一时期佛教史籍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入理解宋代佛教乃至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然而,由于这个题目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使得这个领域多年来涉足者虽众,  相似文献   

5.
王宏涛 《黑龙江史志》2013,(13):152+154
佛教在安息帝国(帕提亚)曾广泛传播,第一批来华传播佛教的就是安息国僧人。帝国前期、中期主要是小乘佛教,晚期则大乘佛教也占有一定地位,大乘佛教以华严类、般若类、净土类经典的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6.
林尚斌 《收藏家》2008,(6):23-27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为在中国的生存不断地修改、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并成功地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汉末至东晋,佛教在汉朝依附于方术,在魏晋时依附于玄学,东晋以后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引发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之间的冲突;隋唐以后,佛教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并出现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朝以后,佛教完全融于中国文化之中,形成宋明理学[1]。依照汤一介的观点,佛教能成功地溶入中国文化,是由于中国文化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外传佛教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浙江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吴先生所著《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一书,全书以近30万字和30多帧图版的篇幅,紧紧扣住“佛教艺术”这一主题,遵循佛教产生、演变、东传以及最终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主线展开论述,并阐介了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印度佛教思想和艺术流派的形成、中国佛教及佛教艺术与印度及佛教传播线上其他外来文化的联系.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重点论述佛教在印度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代佛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界对辽代佛教宗派、佛教艺术、《契丹藏》的版本与雕印年代、佛教与辽代衰亡的内在关联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但是,近70年来的辽代佛教研究也存在着佛教史料的整理与出版进展缓慢、研究成果与辽代佛教的地位远未相称、议题枯竭、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等缺陷。今后的辽代佛教研究应该在佛教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议题和视角的拓展、多学科合作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时期的敦煌佛教虽趋衰微 ,但也有所发展 ,明代对敦煌无有效管理 ,其佛教发展几为空白 ,本文主要是探讨元、清两代敦煌佛教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元清两代 ,由于统治阶级热心倡佛 ,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继续在敦煌开凿、重修洞窟。由于佛教的发展 ,吸引了大批佛教信士来敦煌礼佛、进香许愿 ,做佛教功德 ,使敦煌佛教日益渗入中下层民众的生活 ,大大加深了其世俗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7,(6)
<正>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作为在中国成长起来的陶瓷艺术,特别是在东汉晚期创烧成功的瓷器中,有没有佛教的内容呢?有的话,佛教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在中国古陶瓷中佛教题材的内容自然是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在陶瓷上,但陶瓷上的佛教题材、特别是佛教造像的内容并没有与佛教传入中国而同时出现,而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10,(2):36-36
佛教是印度本土产生的宗教,10世纪前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但后来佛教因其严苛的戒律阻止了其在普通人而非社会上层中的广泛传播。佛教鼎盛时,印度比较安定,但衰败后就先后被伊斯兰教徒、蒙古人、莫卧儿帝国(创始于中亚)先后统治,国家始终动乱不堪,佛教的理念在乱世难以授信,在安定时统治者又不崇尚佛教。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印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也使大量佛教典籍及事件失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宋代瓷器铭文中有关佛教内容的分析,结合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历史过程,阐述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尽管目前所知的与佛教有关的宋代瓷器铭文资料十分有限,难以全面解答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问题,但铭文中的内容却无可非议地昭示着佛教进入普通平民的生活后,那种大众化、实用化、民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之一的藏传佛教是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由印度引进的大乘显宗佛教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体系。作为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小乘佛教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于阗佛教的传入与兴衰,是史学界十分重视而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本文就于阗佛教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对中原佛教的影响,以及于阗佛教文化的成就等问题,作点粗浅的探索,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前辈。 一、佛教最初传入于 阗的时间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北  相似文献   

18.
佛教自汉代入传中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期间,佛教弘法者针对不同阶层的受众采取了"分众传播"的策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传布佛法的"宣传案例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原貌、见证了佛教的传播过程。因此,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为核心分析佛教的传播技巧,或可有益于中国佛教传播史的研究,并有助于宗教传播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偏颇及其矫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宝明 《旅游科学》2003,17(4):11-14
佛教是人类化的最初源泉之一。我国的佛教旅游资源风格独具,佛教旅游历史悠久。旅游使佛教走向世俗化,使中外游客了解到佛教化的真谛。但是旅游也使佛教化在普及中鱼龙混杂、真伪参半。应以入世度生的精神,整合佛教化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佛学初传与中国佛教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学初传与中国佛教的建立唐玉田印度佛教,何时传入我国?从来众说纷坛。要深入研究中国教史,必需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二是中国佛教何时建立。下面拟分别进行讨论。一、佛教在战国、秦时已传入中国关于佛教初传的年代问题,学界看法不一。一说汉明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