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华遗产》2013,(11):78-81
“乡”、“县”、“州”这些今天还在沿用的行政单位,在诞生之初与“家”的概念息息相关。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便于政令的实施,完善赋税的管理,把一定数量的“户”固定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之内,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得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在我们班上,也有这样两个人,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被人们称为"动静"二人组。首先来说说"动"者吧。此人姓杨名旻,乃安徽滁州人也。他的"动"主要表现在下课。别看他上课眯着眼睛,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可是一旦听到下课铃,他就像蛰伏的马驹听到号角一样,立刻"精神焕发",时刻准备着冲出教室。真是"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啊!记得有一次,他带领"部下",一边喊着"冲啊,杀呀",一  相似文献   

3.
张静 《文史月刊》2010,(12):80-80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人信誓旦旦地说:"我用人格担保",也常常谴责某些人"丧失了人格";我们常常说某人"名誉很好",也常常指责某些人"不顾廉耻"。那么,"人格"与"廉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罗马法律对它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焦姣 《文博》2022,(3):62-67+112
汉代铜镜铭文中涉及“酒”的文句体现了当时的饮酒风习已经对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镜铭所见“宜酒食”“饮澧泉”等表达了汉代日常生活中酒的重要性。“酒如河”“酒而河”希求体现了“酒”的社会需求程度。镜铭中“醉”“酲”“醒”生动体现出饮酒后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5.
韩江苏 《中原文物》2020,(1):131-139
甲骨文■、■、■三种形体不同之字,前辈学者考释其为卣字的繁简之异。然三字所从文字偏旁有异,在甲骨卜辞中的语境和用法完全不同,说明这是三个有相互关联、而字义完全不同之字。把三字所从■偏旁与自然界实物对比后发现,■尽管形态有异,但它是匏(匏、葫芦)的象形文字。从瓠从皿的■字,是葫芦瓢漂在盛水器皿中之形,它是瓢的会意字。从瓠从倒立庐形的■字,殷商时期其材质由木质转变为青铜,盛放专用鬯酒,是为卣字。对瓠、瓢、卣三字的考订,证实了文字形体的细微差异与甲骨文字义关系密切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9月2日,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王文韶上奏卢汉铁路官督商办事,请设卢汉铁路招商公司,并保荐盛宣怀任公司总理。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人是在春晚的小品节目里认识他的。他从东北那旮旯走到了北京,走向了全国,成了众所周知的范儿。范儿不好当,群众喜闻乐见的范儿更难。字里行间看得出范伟上道之后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8.
正"皇亲国戚",其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皇亲"是和皇帝同一宗族的人。为了加强对皇亲的管理,清王朝就设立了"宗人府",各个朝代也都有类似的机构。这是皇家的私人家族管理机构,由皇帝任命专人管理。"皇亲"也就是"宗人",譬如李白,总是自称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虽然后来这位被李白反复念叨的凉武昭王李暠经皇上特批准隶于宗正寺,并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但皇帝并没有因此就将李白纳入皇亲系列。  相似文献   

9.
<正>时下,"电视相亲"节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亲"这种具有深厚民族传统和中国特色的求偶婚配形式,在被植入大众电视之后,经过"电视红娘"主持人的时尚演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而难以找寻其传统的意义,8分钟约会、转  相似文献   

10.
陈敏 《文史月刊》2010,(7):73-73
南北朝时,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梁时代负有盛名的作家江淹离开宣城太守的职务后,回家途中,夜宿冶亭,梦见一个美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枝五色笔,在你这儿很多年了,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就从怀里拿出五色笔还给了他。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萧条”宋玉《风赋》中“萧条众芳”一句的“萧条”一词,注家多释作“寂寥”、“雕零”。这与安适富丽的楚王宫中景象和“宁体便人”的清爽大王雄风颇为不叶。“萧条”一词在这里应该解作“动”。它与“萧萧”、“骚骚”、“萧骚”、“搜搜”等词是同义语。  相似文献   

12.
侯曙光 《神州》2012,(17):146-146
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词语、成语等误用的情况。很多作家的作品或者从外国作品翻译过来的文章偶尔亦或经常有词语混用、误用的例子。在这里,主要讨论"飞跃"和"飞越"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各自的用法。从而规范这两个词的使用情况,减少误用。  相似文献   

13.
公众面对官员提拔的时候形成了固定思维:先看年龄,后找爹。与其说公众怀疑这些新晋官员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不如说人们对历来被视为敏感、神秘、甚至禁忌的官员选拔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同形词。在这些同形词中必然存在异义词。本文所讨论的"绿"字,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同时存在,其基本义相近,引申义有所不同。本文将从"绿"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的解释和分析出发,试比较"绿"在现代中日两国语言中异同。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09,(5):72-72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宦官”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相似文献   

16.
周秀光  韩艳 《神州》2012,(7):28-32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中最稳定的因素。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整个民族也就消失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就是一个文化物种,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结晶,它包含了民族的思想和感情,有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流传最为悠久,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语言,如今却正  相似文献   

17.
甄静 《神州》2011,(7S):99-1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自从《课标》颁布以来,很多老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课堂的现场生成,开始追求生成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不牺牲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创造了许多“难以预约的精彩”。但是,很多老师过于迷信“重视生成必然精彩”的观点,在生成这件华美“外衣”的遮罩下,闯入了新的误区,跌入了由生成造成的“陷阱”。我想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18.
<正>7月16日,黑龙江省志办应邀参加中国当代研究所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级研修班(第三期)。这也是有史以来黑龙江省志办第一次率全体业务同仁参加国史研修课程的学习,这对我们认知国史是一次很大的帮助。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19.
先秦古籍中提到之"三危山"实际并非今敦煌地区之三危山,原因在于迟至汉武帝时中原王朝才领有敦煌之地,以古籍中之"三危山"附会敦煌地区三座高耸的山峰。东汉杜林认为《左传》中"瓜州"为今敦煌地区,此说长久盛行,正史多加采信;其实今之瓜州上古史与《左传》所言"瓜州"无关,是汉人"政治需要"及"自矜乡土"而附会之结果。"敦煌"地名在汉建敦煌郡之前已经存在,实为《山海经》中之"敦薨","敦薨"地名属月氏语,张骞因"薨"字不吉而改。  相似文献   

20.
第一个向林彪“顶峰论”挑战的人 1966年1月,林彪提出“顶峰论”,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大肆制造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和崇拜。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李达却惊愕地说:“顶峰?难道说不发展了吗?”有人提醒李达:“这是林彪讲的啊!,,李达愤慨地回答:“我知道是他讲的。不管是哪个讲的,不合平辩证法我都不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