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立新著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出版于2007年9月。该书所讨论的话题虽并不鲜见,但所选取的角度却很有个性。正如作者所说,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话题(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后记"。以下凡引用该书,仅标注页码)。显然,作者不是要用厚重的篇幅来解决这个相对明白的问题。那  相似文献   

2.
旅华美侨与20年代中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年代的中国社会大变动冲击着在华美国人,1 万多名美侨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传教界、商界、新闻界是在华美侨中影响最大的群体。传教界中,多数传教士基于宗教牺牲心理对中国人民废除外国在华特权的正义要求持同情态度,其呼声影响着美国国会、国务院、新闻媒体及美国国内公众;新闻界在南京事件前也倾向于同情中国;而近利的商界却呼吁炮舰政策,在南京事件后同美国在华报刊《密勒氏评论报》发生冲突,震及美国国内新闻媒体。意见尖锐分歧的美侨不可能在影响美国对华政策上采取一致行动,美国政府则从更长远的角度制定对华政策,将武力护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美关系史研究取得了不小进展。 最近出版的资中筠同志的《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中美关系史丛书专著第一种,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连附录40万字)堪称一部力作,作者搜集了大量中英文资料,尤其是美国档案资料,积几十年研究国际问题的心得,对从大战末期到朝鲜战争爆发前的美国对华政策作了详尽的系统的阐述。这是近年来中美关系史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由于缺乏对中国局势的了解,美国没有制定明确的对华政策。随着对太平天国的深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而倾太平天国转向中立而倾清政府。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受美国在华传教士和美国驻华公使的主张及美国自身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前后(1948.7—1950.6)的美国对华政策,不仅为中美两国在一个长时期内的对抗和隔绝准备了舞台,而且也拉开了战后美国在亚洲外交悲剧的帷幕。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于我们追寻三十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认识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继承性,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从世界全局的高度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赵鸿昌,姜桂石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各种论著颇丰,但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其争论所在,是如何评价问题。因此,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评价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仍然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7.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于 50年代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而对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深入。美国学者对这一段外交史的研究带有较大的缺陷 ,其主流观点也经历了三次偏摆 ;相比之下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当滞后 ,零星的成果也是相当粗糙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部分学者只关注这一时期的主要事态———越南战争 ,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上承继了 5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遗产 ;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 ,决定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外交档案———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美国外交文件集”于年前刚刚解密。本文试图依据已获得的这部分档案材料对 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次综述性探索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同仁对这一主题的重视 ,并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8.
3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史学界正在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须对这时期的美国外交有宏观的了解,而这正是我们过去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本文试图以美国外交为背景,对抗日战争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9.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尼克松改变对华政策是对当时国际环境以及国家利益的综合分析,但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尼克松政府曾控制《纽约时报》的报道方向,借助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为其访华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梁志 《世界历史》2012,(4):111-119
中国的冷战史研究大约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最初主要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探究"二战"后十年间的美国对华政策。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冷战随苏东剧变戛然而止,加之在此前后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档案的大量开放,中国冷战史学界首次有机会探察"铁幕"的另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战胜利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目前学术界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片面.本文首先界定了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美国整体世界战略、远东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由此,分析论述学术界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尤其是主流观点的片面之处,指出抗战胜利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促进国共合作,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44年春至1946年3月.  相似文献   

12.
孙君健 《史学月刊》2000,(4):102-109
美国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冷战结束期间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布什当政的四年是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四年,这一调整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调整中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过程前起后伏;二是目标为演变和遏制中国;三是出发点着眼于长期性和全面性;四是政策的矛盾性;五是突出了人权政策;六是表现出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布什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六·四”风波,但是,冷战的结束及因此而造成的美国战略利益的转变,才是布什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3.
张宏毅教授等著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政策》一书已于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特别是研究中美意识形态斗争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变化的优秀著作。在过去中国的学术研究中,虽然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对苏政策和对华政策分别都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将这两方面的研究密切结合并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48-1950年中美关系处于模糊状态,美国对华政策也极其不稳定。由于国际因素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使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等待尘埃落定"的现实政策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唐小松 《史学集刊》2001,38(2):79-84
研究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先考察决定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理念,即“观念”,学术界似乎没有涉及这方面的讨论。1961—1968年间,美国民主党政府形成了对中国的四个基本观念:确认中国的现实存在;中国共产党敌视美国,富有侵略性,威胁美国的利益;中国经济危机导致粮食紧缺,社会动荡;中共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当权派受到挑战,政局混乱。承认中国的“现实存在”,表明美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尝试新的对华政策出路。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期望中国的“混乱”局面能推翻现行“敌视”美国的领导层,催生新一代“务实派”领导。然而,整个60年代,一片骚乱过后,中国并没有出现美国想要的结局,最终美国排除了对中国改变政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罗宣 《史学月刊》2004,(9):72-77
在现代中美关系史中,美国“新闻大王”鲁斯以“扶蒋反共”著称。从1936年起,在30余年的时间里,鲁斯通过其掌握的《时代》周刊、《生活》画报、《财富》杂志等媒体,将蒋介石描述为“坚强”、“民主”的中国领袖和领导中国走向美国式现代化的基督战士,力图通过操纵公众舆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鲁斯扶助蒋介石,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出生于中国的身世背景密切相关。从表面上看,其目的是为中国寻求现代化发展之路,实现美国化中国的梦想;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则是为实现“美国世纪”构想而采取的重要步骤,表现出强烈的“美国至上”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围绕对“冷战”起源的讨论和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美国史学界对战后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发表了不少专著和文章。台湾学术界对此也有专论。有的认为当时美国并无一个明确的对华政策;有的则说美国政府帮了中国共产党的忙。 究竟应该如何来反映和评定这一段历史?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对战后中国和远东形势有什么影响?本文拟通过对1947年底、1948年初发生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辩论的分析,对上述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所以要分析这场辩论,是因为它几乎囊括了当时美国各派势力的政策思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力量一方。作为共同抗日的盟国,一段时间内中美两国关系曾获极大改善,罗斯福总统推行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受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欢迎。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在即,美国政府逐步推行反共反中国人民革命的对华政策,终于成为中国革命的头号敌人。那么,抗战胜利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的这种转折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特朗普完成了所谓中国是‘竞争者’,的定位,拜登没有修改这个定位。>实际上,2009年左右,美国就开始对华乃至全世界战略的重新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告诉《环球人物》记者。10多年间,美国对华政策是动态的、多元的、复杂的,但从奥巴马执政时期,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从未改变,那就是寻求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0.
反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现实考虑,使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既表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也表现出明显的现实利益因素。单从意识形态或现实利益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美国对华政策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应该说它是美国在中国历史发生巨大转折的情况下,逡巡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之间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