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文物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的见证。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社会实践的状况,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资料。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是同类物品的幸存者,所以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给历史以质感,这一作用,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成为不能再生产的无价宝。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育,是民俗博物馆的终极功能,它承担着联系历史与发展、科学文化与公众素质、博物馆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有的文物收藏和研究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教育服务的。社会教育是民俗文物和历史文物的终极价值指向。民俗博物馆正是通过对民俗文物收集、整理、陈列、展览、保护、研究,发掘民俗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物是表现文化、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所具有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多的是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保护文物是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在有效保护文物不受损失、损害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探讨与实践如何不断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与学习经验,分析了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现状,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对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遗存,它的特点是不能再生,唯其如此,一些文物除了本身固有的历史、科学、艺术、经济、鉴赏等价值外,它的珍贵还在于它是“孤品”、“珍稀品”、“罕见品”。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创造的激励。(一)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5.
沈晓洁 《神州》2013,(7):30-3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俗文物作为广大人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着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的巨大的冲击,致使大量民间技术的失传和工艺水平的下降。因此,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刻不容缓。文物主管单位和各地博物馆应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持续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文物概述     
壹、文物的概念、范围与类别文物的概念,包括文物的定义、文物的特征和文物所包括的范围等等。文物,是指留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它是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具有革命意义、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在我国历史上,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雄 《民国档案》2003,(2):84-90
(一 )掠夺中国文物是日本政府的既定政策。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古代人类最高的文明成果 ,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物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遗存物 ,它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反映历史上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给历史以质感 ,从而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 ,就此点而言 ,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故而 ,它是不能再生的物品。同时 ,由于文物的属性 ,它不仅…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一般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传承文化,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有内涵底蕴。民俗文物则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文化,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不同的社会风俗。一件近现代的民俗文物,可能就是几千年前民俗文物的伟承和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及其遗产正在快速流失,抢救征集民俗文物工作刻不容缓。文物主管部门及博物馆应强化抢救保护民俗文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措施,使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合理持续地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神鬼世界”的思维形态及其艺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一多年以来,画像石、画像砖一类文物已成为当代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生产以及民俗的重要实物依据。这当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卡西尔说:“宗教艺术与神话想象给予我们一个远远超出我们人类经验范围的超验世界的诺言和希望,而它本身却始终停留在人间,而且是太人间化了”(《人论》)。从这一角度看问题,应该承认,墓葬中的艺术世界正是现实生活的“加工”、“变形”或“直接反映”。然而,人类思维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阶  相似文献   

10.
曾海萍 《丝绸之路》2012,(6):102-103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保护文物就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经过岁月的风雨洗礼,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很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文物还在消失,所以,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大众考古》2023,(9):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众考古》2023,(6):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众考古》2020,(3):2-3
《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大众考古》2022,(3):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方向和任务考古学是着重根据古代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的一门科学。它与历史学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对象和手段是有区别的。历史学着重于文献史料,也需要结合使用实物史料。考古学则着重于实物史料,也需要结合使用文献史料。从广义说,  相似文献   

16.
《大众考古》2023,(12):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7.
《大众考古》2023,(11):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8.
《大众考古》2023,(10):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9.
《大众考古》2022,(6):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0.
《大众考古》2022,(9):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