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山西开国纪念铜币张培林民国伊始,各省又纷纷铸币,孙中山先生深感铸币事关重大,遂于民国元年3月9日“临时大总统令”中指出,“查币制改良,新民耳目,自属要图……其余通用新币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农务本之规。”所以民国初期,各省所铸开国纪念铜币,其基本图案多为嘉禾图和双族图,最初的“双旗”,为“十八星军旗”和五色国旗,其后改为国民党党旗和国民党政府旗。据史科记载,民初铸造开国纪念铜币的省份主要有:湖北(武昌造币厂)、江苏(南京造币厂)、安徽(安庆造币厂)、湖南(长沙造币厂)、河南(开封造币厂)及山西(太原造币厂)等①。但何为山西所铸开国纪念铜币,却不大清楚。笔者在铜元收集中,偶遇一品(图1),面值为“壹枚”,直径2.78厘米、厚0.15厘米、重6.5克,铜质略黄。虽品相不精,但图文均能清晰,正面中央铸竖读“壹枚”二字,左右嘉禾环绕;背面中央为双旗图,分别为十八星军旗和五色国旗,上缘铸“中华民国”,下缘铸“开国纪念币”,左右两侧为“卷草花”。笔者认为,此币应为山西所铸之开国纪念铜币,是山西机铸铜币的初铸品,铸造时间应在民国七年(1918)以后。理由有三:民初各地所铸开国纪念铜币,目前仅面额十文者  相似文献   

2.
金诚 《中国钱币》2001,(1):63-64
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行金属币品种最多的苏区。铜币有一九三三年大 2 0 0文、一九三四年小 2 0 0文及 50 0文等品种。银币有壹元币 ,其版式有二十余种之多 ,从未见有“角”金属辅币的发行。然近几年来市面上发现有贰角面值的铜芯镀镍的金属币 ,有伍角面值的铜质币与银质币 ,这几种川陕苏区金属币过去未见著录记载。现简介于下 :一、贰角币 (铜芯镀镍 ) :正面、上缘环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间圆珠圈内为“贰角”面值 ,左右有小五角星各一 ,下缘环铸“川陕省造”四字。背面 :上缘环铸“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中间圈…  相似文献   

3.
1991年出版的《简明钱币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刊有一枚山西开国纪念币(图1),文字介绍为“民国元年(191)山西省铸币”。1992年出版的《中国铜元目录)(以下简称《目剥),也刊有此枚铜元(图2),文字介绍为“山西铸开国纪念币壹枚,发行日期为民国元年(1912),是币铸额极少,发行期短暂,故今存世尤为罕见。”1993年(中国钱币》第3期,刊登有《浅谈山西开国纪念铜币)一文(以下简称(浅文》),并附有图(图3),文中介绍为“此币应为山西所铸之开国纪念币,是山西机铸铜币的初铸品,铸造时间应民国七年(1918)以后”。…  相似文献   

4.
铸有汉字的不花刺钱币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币面汉字的解释 在察合台汗国钱币中,打制于不花剌(现今布哈拉)、币面上铸有汉字“不花”和“课”的镀银铜币曾引起钱币学者的极大兴趣。这两种钱币虽早已为泉界所知,但迄今为止涉及钱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5.
最近宿州市发现一枚皖西北革命根据地二十文铜币。该币黄铜质,直径33.1、厚18mm,重11.7g,币面上铸有“皖西北苏维埃造”七个字,楷体,阳文,下缘为阿拉文数字20,中间有空心五角星形图案,正中为“二十”二字,竖排,楷体,阳文,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数千年传统的“范铸钱”转变为新颖的“机制币”,使大小不一,轻重悬殊的方孔圆钱,改变为精美划一的新颖铜币。民国初年,各省及各地区军阀割据一方,由于铸造铜币大有厚利可得,相率设置造币厂铸造铜币,以平均百分之四十多的铸币余利,充作各自的军政经费。为了谋取暴利,提高币值,减重降质的滥铸铜币,造成铜币空前的混乱,劣币充斥,人民受害。1914年(民国三年)财政部呈准祗留天津、奉天、南京、广东、湖北、四川、云南等七厂,其余一律裁撤。但事  相似文献   

7.
楚国货币中有一种面铸■字的铜币。对于此种面文楚币的释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这类楚币的文字特征、出土分布的地域规律以及相关文献的记载,本文认为(?)字币的面文当释读为鄂,其应为先秦时期楚国境内的地名,在今湖北省东南部沿长江地区,楚人曾一度以此为都,后作为地名铸于楚币之上。  相似文献   

8.
楚国货币中有一种面铸(六)字的铜币.对于此种面文楚币的释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这类楚币的文字特征、出土分布的地域规律以及相关文献的记载,本文认为(六)字币的面文当释读为鄂,其应为先秦时期楚国境内的地名,在今湖北省东南部沿长江地区,楚人曾一度以此为都,后作为地名铸于楚币之上.  相似文献   

9.
陈桥 《中国钱币》2018,(1):23-25
在四川钱币学界和收藏界,“边铸”当一百文铜元,俗称“生活过高”铜币。它一直以来皆是众多藏家所追逐的、极具四川特色的重点铜元币品。然而遗憾的是,无论在四川的钱币学界还是金融史学界,有关该币铸造情况,包括铸造背景、铸行目的等问题,都没有确切说法。对此,笔者试着结合自己手中民国时期四川经济、金融、军事等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宋代铜铸币在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货币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铜铸币年铸额高达50余亿枚,较唐代岁铸额增加近20倍,比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岁铸21亿枚还多29亿余枚。数量和版别多、钱质精、钱文书法艺术美等,构成了宋代铜铸币的鲜明特色,反映出其铸钱工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本文拟根据史籍文献中关于宋代铸造铜钱“料例”的记载,对宋代铜钱的金属成分比例及其演变过程,做些探讨。宋代,为整顿五代以来民间私铸轻小劣质钱币严重干扰货币正常流通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铸造了每贯重四斤九两(一说重六斤四两)的“宋通元宝”(或读“宋元通宝”)铜币,诏令“凡诸州轻小  相似文献   

11.
6-8世纪中叶在中亚草原建立的突厥汗国,是否铸造过铜币,一直没有定论。1987年12月24日,笔者在新疆西部城市、丝绸之路的重镇喀什,发现一枚古代铜币(附拓图)。该币系用红铜浇铸而成。外圆内方,外廓直径27.4钱穿内径7毫米,钱币厚度不均,最厚处为2.1毫米,重量为6.7克。钱币形制属中国五林货币体系。钱币正面:穿右为“五”字,五字非直笔交叉。穿左为“朱”字,清晰可辨。钱穿上部为“。”字。穿下为“晚”字。钱币正面无外廓。穿口的内廓,仅在左上方铸呈“n”形,而右下方缺铸。钱币背面:素背,无文字。有外廓,但已铸偏,仅…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币面汉字的解释在察合台汗国钱币中,打制于不花剌(现今布哈拉)、币面上铸有汉字“不花”和“课”的镀银铜币曾引起钱币学者的极大兴趣。这两种钱币虽早已为泉界所知,但迄今为止涉及钱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铸有汉字“不花”的钱币(图1)。该钱币正面中心打制有(cikka buxara,不花剌钱币),周边有打制信息:(zarp xaza bi-baldatal-faxira sanat sittin wa sittamia,该钱币在光荣的城市打制于660年)。背面中心是汉字“不花”周边的文字与正面相同。研究者一般认为,“不花”这两个汉字是布哈拉城汉语…  相似文献   

13.
清末,政府采用机器自制银铜币,这对于维护本国的货币经济确实起了重大作用。但当时各省纷纷开铸,银元的重量、成色、形制并不统一,而吉林,云南等省的银元成色尤劣,在交纳发放换算过程中常需增加贴水等麻烦。故中央政府竭力想统一全国币制,在光绪丙午、丁未年间(1906—1907),即铸有大清银币两套标准币,欲全国各省仿照铸行,但迄未实施,惟大清铜币已在全国推行。  相似文献   

14.
四川马兰钱     
一、马兰钱概述。“马兰钱”是四川机铸铜币中的特殊品种,自辛亥革命成立民国以后,四川军政府接管造币厂,铸行“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时四川省已经有了省长和督军,但是全省各地的实力派,纷纷割据,在政权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有各自的防区,成为军阀的地盘,在防区内甚至有自己的造币厂,马兰钱就是在这个年代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正> 1987年秋,笔者从一老农手中征集到一枚太平天国大钱,此钱同陕西澄城县发现的太平天国大钱酷似。铜币圆形方孔,直径7.8、穿孔内径1.8、厚0.35厘米,重170余克。钱正面铸有阳父“太平天国”4字,背面铸有繁体的“圣宝”2字,币文皆楷书对读。“天国”的“国”字,既不同繁体的“国”字,又同简化的“国”字有别,“国”字铸成“囯”字,钱币称“圣宝”,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宗教迷信色彩在钱币中的反映(见图)。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辛亥大汉铜币是泉界公认的十大名珍币之一。在已出版的铜元资料中,编著者虽对此币有过拓样及简短介绍,但尚未见到真伪实物彩照的对比。江西辛亥大汉铜币,铸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之前这暂短的80天,当时因"中华民国"国号尚未确定,故称名"大汉",是辛亥最早期的铸币。尽管此币流通领域小,时间短,但传世仍有伪币出现。本人藏此币3枚,经鉴定,真币1枚,假币2枚。现将真伪币实物原大照片及识别所见敬奉给泉友,  相似文献   

17.
由高文、袁愈高编辑的《四川历代铜币图录》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2开本,按实物原拓收录了四川铸行的铜币、压胜币约150种版式,并注明其重量、特征、评极等。定价每册三元、另收邮费三角。订购二十册免收邮费。订购款请邮汇:成都市四道街省中医研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湖北造币厂以其精良的设备,雄厚的实力,造了大量的铜元,制做精美,版式繁杂,尤以当十钱居多。中心“鄂”二文、二十文为试铸币,均系红铜质,存世不多。笔者集得一枚黄铜质中心“鄂’二十文大清铜币。该币铜质精良,铸工精美,直径34.2、边厚2.6毫米,重匕.4克。把它与红铜质中心“鄂”二十文币相比较,文图版式全无差异,红铜币直径34.3、边厚2.3毫米,重14.8克。黄铜币较精美,轮廓深峻,略重,边较厚,为铜元样币的主要特征。湖北发现‘鄂”字二十文大清黄铜币@徐国桥  相似文献   

19.
我在《新疆钱币》1998年第3期看到了唐国兴先生关于“米”字钱的文章。很显然,这种钱不是宇符铜币,而是亚美尼亚第一位国王海屯(Hetoum,1226-1270)时期的铜币(如图)。铜币正面国王坐在宝座上,右边是带有一朵百合花的节杖,左边是带有灌木状十字架的球形物。币周圈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我们曾在《中国钱币》第3期上刊出《也谈所谓“太平天国时期地方代用币”》一,针对该类代用币铸期有郑家相先生的“太平天国时期”及马定祥先生的“民国初期”两说之情况,通过对99枚民间地方代用币的分析研究,认为应是清代至民国初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钱庄、钱号或店铺所铸的可兑换的代用币。其铸期的上限,不会早于太平天国时期:其铸期的下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