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国江 《东南文化》2018,(6):64-64,65-68
双山汉墓即甘泉一号墓、二号墓,是扬州地区发现的两座东汉时期高等级墓葬。关于其墓主身份,学界有不同看法:一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广陵王刘荆家族中的某个成员,或认为是刘荆的王后;二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刘荆,或认为是东汉晚期的某一代广陵王。通过对两墓形制、器物的比对,可以确认这是两座东汉早期广陵王侯之墓;再结合文献记载和墓葬形制的细微区别来推测,一号墓、二号墓墓主分别应该是广陵侯刘元寿、广陵王刘荆与王后。  相似文献   

2.
河北临城南孟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孟宾墓"中的M1经发掘后,发现有上墓、下墓两部分,发掘者根据原有认识推测下墓为初唐孟宾墓。但从下墓形制和出土器物看,该论断存在诸多疑点。本文认为下墓的年代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墓主可能是赵郡李安世;上墓大约建于宋代,其墓主与下墓墓主应没有亲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曲阳五代王处直墓中所出十二生肖浮雕是难得的艺术精品,本文分析了这组浮雕的艺术特色,并根据其在墓室中位置的变化及墓主的死因,认为其功用并非保护墓主,而是为了震慑死者的灵魂,是墓葬的营造者——王处直养子王都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进行的特殊设计。  相似文献   

4.
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M1是目前杭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有大幅拼镶龙虎图像的墓葬。本文从墓葬所处位置、规模、形制及画像题材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将其与丹阳和南京发现同类画像的南朝大墓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羽人戏龙虎图与仙人骑龙虎图的关系,认为小横山M1是一座以四神为题材的中等规模的画像砖墓,墓中发现的化生、宝珠、宝轮、宝瓶莲等同佛教有关的画像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该墓在小横山墓地中处于中心和引领的位置,墓主可能同南朝齐梁皇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996年发掘的朱然家族墓是一座与朱然墓同样重要的孙吴墓葬。本文对两墓的形制结构、墓砖、出土遗物及在墓地内的排葬次序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朱然家族墓时代比朱然墓早,墓主可能是朱然养父朱治。文章进而认为包括朱然家族诸墓在内的今马鞍山市采石周围地区发现的其他高等级大型孙吴贵族墓颇疑与葬于牛渚的孙策、孙休二陵有关,是这个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北方文物》1989年第1期发表《“金源故地”发现金齐国王墓》。其墓南距金上京故城40公里,北去松花江约10公里,东距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旧城400米。据《金史》考订,认为墓主人是完颜晏。此墓的发现,自然会引起对完颜晏史事的关注。《金史》卷73《完颜晏传》及《金史》有关晏史事的记述,颇有遗误,兹举数例考辨之,以供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祖州石室位于巴林左旗境内,关于其作用成为千古之谜,有囚室说、辽太祖停尸说、祭祀说、西楼说等众多观点。笔者认为,从辽河流域石棚墓、辽朝初期石椁墓、辽祖州功能及《辽史》有关记载来分析,石室可能是辽德陵,即辽太祖阿保机父亲撒剌的陵墓。  相似文献   

8.
何文竞 《华夏考古》2019,(1):124-128
本文尝试对全国已发掘的明代品官墓与平民纪年墓的分区和特点进行研究。初步将明代品官墓与平民墓分为南京、东北及中原、西北、湖广、西南、东南六个大区域,并认为其有着地域、时间、家族和对前朝墓式的继承与变革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马鞍山地区发现的东晋“建元二年”墓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发掘简报认为是前后室砖墓。结合该地区吴晋墓葬的发展,认为其形制为主室附加侧室,并将其与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全面考虑南方地区(长江中游和下游)平面形制近方形晋墓的时空发展,探讨两晋社会变迁对墓葬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摇钱树为早期道教遗物说质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摇钱树是中国西南地区东汉三国时期丧葬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难解的谜,而其产生与性质更是谜中之谜。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便对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各有道理的说法,如:于豪先生认为摇钱树应当是自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演变而来的①;俞伟超先生认为其应是杜树,墓葬中随葬它,象征墓主人可以通过对它的控制而实现拥有财富的企图②;王永红先生认为它‘唱作为汉人神仙树思想的载体而被随葬在墓内的”③;钟坚先生认为其应为“西王母所居之昆仑神山及神树”④,等等。说法虽众,但尚未有专论其与宗教之…  相似文献   

11.
1975年3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清查,系一墓所出。共出铜器18件,其中有铭文的11件,涉及的人名有残、父乙、父和伯雍父等。此墓无论是器物组合、器形、纹饰还是兵器种类都是很有特色的,因此引起学术界关注。罗西章、吴镇烽等先生根据器形、花纹及铭文字体,把此墓定为穆王时期,认为载是墓主。本文在上文基础上,对墓主家庭、族属及伯雍父其人作一探讨,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12.
1975年3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清查,系一墓所出。共出铜器18件,其中有铭文的11件,涉及的人名有 、父乙、 父和伯雍父等。此墓无论是器物组合、器形、纹饰还是兵器种类都是很有特色的,因此引起学术界关注。罗西章、吴镇烽等先生根据器形、花纹及铭文字体,把此墓定为穆王时期,认为 是墓主①。本文在上文基础上,对墓主家庭、族属及伯雍父其人作一探讨,以求教大方。 伯雍父其人 墓出土一盘,腹底有铭文7字,曰:“伯雍父自作用器。”伯雍父用器出自 墓,是很有趣的现象。 …  相似文献   

13.
周波  刘聪  周黎 《四川文物》2020,(3):60-65
殉人现象在西汉诸侯王墓葬中时有发现,如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墓、广州的南越王墓等。狮子山楚王陵墓墓道内发现陪葬墓1座,墓室内2座。其中位于墓道内陪葬墓未被盗扰,出土印文为"食官监印"的铜印一方。据此,发掘者及相关研究学者多将其称为"食官监"陪葬墓,认为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食官监。该陪葬墓出土铜鼎、铜印、玉枕、玉璧、玉璜、铁剑、无字玉印等随葬品,出土器物数量及组合说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等级地位,与"食官监"一职不甚相符。因此,墓主生前当有更高的职位。墓葬内出土一方无字玉印,玉印原应朱书或墨书官职名称,此印或能代表墓主生前最高身份。  相似文献   

14.
江苏宜兴周墓墩M4出土的青瓷神兽尊,一般认为是宜兴均山窑所产。通过对神兽尊铭文"东州"二字的仔细考证,可以推断其产地为浙江越窑。关于其造型,"辟邪"旧说被否定,而被认为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嫦娥化身之蟾蜍;其用途并非镇墓、辟邪,而是盛放美食、供墓主人于冥界享用。  相似文献   

15.
风篷岭M1是近年来长沙地区所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大型汉墓。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侧重从历史学角度对该墓的墓主身份、墓葬年代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该墓下葬年代当在西汉元、成帝之际,其上限为墓中出土铭文所云之长沙元年。此长沙元年当是孝王刘宗元年,即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或四年(前45年)。墓主张姬最有可能是孝王刘宗之王后,且与长汤M1墓主张端君可能均出自富平侯张安世家族。  相似文献   

16.
风陵渡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是黄河中游的一处重要津渡,其地以风陵而名。风陵得名,明清以来则素有"女娲墓"与"风后(或称"风伯")墓"两说。其与此地相接三省的地方志中关于风陵得名的记述不尽相同。笔者考察风陵得名之由来及嬗变过程,认为其地名在魏晋时有由"封陵"变为"风陵"之过程。此后,风陵也有"伏羲墓"→"女娲墓"→"风伯墓"之嬗变。风陵地名的嬗变与得名缘由的变化反映了千百年来地方文化的变迁、地域文化的相异,同时又与上古至中古的汉语语音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泰州学派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存比较丰厚,就泰州"淮南三王"而言,其文化遗存、主要表现为墓祠遗存、文献遗存、旧迹遗存三个方面。一、墓祠遗存王艮及王氏墓群东台市安丰镇九桥村古时有王氏家族八座墓,按东西顺序排列,中间是王艮父亲王守庵的墓,右边为王艮的墓,其余是王艮兄弟的墓。墓的后面有长约30米、高20余米弧形小土山,人称"贤人山"。八座墓的墓前立有两块碑,一块是王氏家族墓  相似文献   

18.
安宁河谷的大石墓长期被认为墓门前竖有立石.经细致田野调查,并结合考古发掘所获信息,可知大石墓的立石是竖立在墓冢尾部的.立石也不是大石墓的普遍特征,而只是出现在个别大型的大石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邵磊 《东南文化》2011,(1):54-59
南京市博物馆于1979年在南京南郊将军山南麓发掘了编号为79JJSM4的明代沐氏家族墓,其墓主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黔宁王沐英九世孙沐昌祚夫妇.释读墓中出土残存墓志文字.可发现79JJSM4的墓主应是沐英八世孙沐朝辅及其夫人陈氏.由于沐朝辅妻陈氏在沐氏家族盛极而衰的沧桑巨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故对残存墓志文字中有关陈...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的石棺墓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棺墓遗存,分布较广,并在文化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对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作了分析,对其分期与文化特征作了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汉代活动在岷江上游石棺墓分布区域的民族为“冉驡夷”,岷江上游石棺墓即为“冉驡夷”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