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3号墓于2001年下半年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虽然该墓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仍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板灰痕、松绿石饰,发现了头坑和足坑并各坑殉狗一只。它是目前盘龙城遗址发掘清理的大型墓葬之一,对研究盘龙城遗址商代墓葬的分布情况、形制与结构、等级制度等提供了重要佐证,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汉代以前用于放置殉葬和随葬品的腰坑不同,唐代墓葬中出现的腰坑,属于道教丧葬仪式的遗存。唐、五代墓葬腰坑中放置的安魂石盒、神怪俑具有安魂镇墓的作用。五代时期,使用腰坑的习俗主要在南方地区,多发现于高等级的墓葬中。腰坑和用于通地气的金井是两种不同的墓葬设施。  相似文献   

3.
关于郑州商城发现的三处商代铜器窖藏坑的性质,学界存在"祭祀说""动乱说"等争议,且论证简略,亟待进行深度辨析。考古发现的古代铜器窖藏坑性质一般可分为动乱类、祭祀类、陪葬类、仓储类等类型。郑州商城铜器窖藏坑性质之"动乱说"疑窦重重,埋藏状态与动乱类窖藏坑的紧急处置态势并不相符。从窖藏坑方位、地势环境、埋藏成因和程序、礼仪活动等方面综合分析,三处窖藏坑与祭祀类窖藏坑的特点颇为符合,应是商王基于尊神和以地通神的思想意识、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之后把青铜礼器瘞埋地下所致。祭祀的对象很可能就是城垣与护城壕,即后代的"城隍"。商王多次举行城隍之祭的原因与商代中期社会动乱、自然灾害频发、国势衰微有关,祭祀的目的是祈求鬼神保佑商都乃至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腰坑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屈家岭文化,商代中期,在中原开始盛行.而在山东地区此时才开始出现,故腰坑墓的数量较少,商代晚期时才开始流行,腰坑墓的数量逐渐增多.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基本消失的腰坑葬俗,在山东却呈现出盛行的趋势.分布区域也几乎遍及今山东全省.这是与商文化在山东地区的传播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5.
商代中期腰坑葬俗在中原逐渐盛行,随着商王朝的统治、征伐及文化交流,流行于关中、海岱、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地区腰坑墓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的大辛庄遗址,此后直至战国中期出现了兴盛、消衰、重新盛行、逐渐消失的曲折的过程。而这些变化是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不同的交流方式带来的。  相似文献   

6.
李志鹏 《南方文物》2022,(4):227-233
本文在讨论商墓随葬动物的不同分类方法及其得失的基础上,对殷墟孝民屯遗址商墓随葬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不同分类的随葬动物性质。本文重新梳理了墓葬不同类别犬牲的年龄,发现如果在腰坑和填土等非腰坑位置均随葬狗,会在可供选择的狗中挑选年龄更小的放置在腰坑中,但腰坑、墓葬的填土等非腰坑位置随葬的狗以及颈系铜铃的狗牲均以未成年个体为主,成年个体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根据是否颈系铜铃与死亡年龄将腰坑和填土中随葬的狗的性质和功用截然区分开来,证据并不充足。对孝民屯晚商墓葬二层台等位置随葬不完整动物的牲体选择的分析,发现商文化的丧葬礼制中当存在牲体礼,而牲体的选择也有其背后的礼制渊源。通过讨论古代墓葬用牲研究的方法,本文进一步提出结合动物考古的鉴定研究与考古背景、历史文献的“文化信息”的分析,对孝民屯等商墓或商系墓葬随葬动物或墓葬用牲进行个案分析或综合研究,是商文化乃至商周、古代丧葬用牲礼俗研究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再论郑州商代青铜器窖藏坑的性质与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4年至1996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郑州商代城垣外侧,清理发掘了3个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器窖藏坑。它们是:1974年9月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约160米处清理发掘的张寨南街商代青铜器窖藏坑(以下简称“张寨南街窖藏坑”)①;1982年7月在郑州商城东城墙南端外侧约54米处清理发掘的向阳食品厂窖藏坑(以下简称“食品厂窖藏坑”)②;1996年2月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南段外侧约50米处清理发掘的南顺城街商代青铜器窖藏坑(以下简称“南顺城街鲁藏坑”)③。从这三个商代窖藏坑的害藏位置、坑的深度与形制、坑内窖藏的主要青铜器品种…  相似文献   

8.
试析三星堆遗址商代一号坑的性质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所发现的商代一坑号出土了三百多件珍贵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这批文物的出土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一号坑的性质问题。有的同志根据一号坑中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金杖等遗物认为一号坑是“墓葬陪葬坑”;有的同志根据1929年燕家院子出土的一坑玉石器和六十年代初在曾家院子出土的一坑石料联系彭县竹瓦街出土的两次窖藏铜器,则认为一号坑是“窖藏”;还有的认为是“宗庙扫庭”的遗物。  相似文献   

9.
引言 根据考古资料获知,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与中原商王畿地区相比没有区别,都为长方形腰坑,大墓腰坑内殉人和狗,中小型墓腰坑内多殉一狗。周王朝建立以后,山东和其他地区一样,腰坑葬俗出现消衰。然而,西周晚期以后,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又重新盛行,并表现出新的形式,直到战国中期以后,才逐渐消失。这是与研究者历来认为腰坑葬俗随商王朝的灭亡而消失的传统观点是相左的。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为何延续如此长的时间?其延传的轨迹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0.
陕西地区腰坑葬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亮 《东南文化》2007,(5):24-32
现有资料表明,陕西地区腰坑葬俗最早发现在耀县北村,时代约在商代早期偏晚阶段。同一时期,河南地区的腰坑葬俗已经开始由中原向黄河东西两岸地区伸展,传统的殷商文化借助渭河之便进入陕西,并把腰坑墓这一葬俗带给关中地区,乃至甘肃陇东地区。由此,全面了解腰坑葬俗在陕西关中、河南豫中、甘肃陇东的联系与发展,对揭开当时社会的真实历史面貌以及民族的变迁演变提供了某些线索和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车马坑陪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马坑是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坑,依据坑内埋葬内容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车葬坑、马葬坑和车马合葬坑三种类型,本文讨论的车马坑主要是指车马合葬坑。车马坑随葬的丧葬习俗,始自商代晚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直到西汉初期许多诸侯王墓仍然设置车马坑。用车马坑随葬是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车马坑见证了中国古代礼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腰坑墓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学者们多把对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这一葬俗文化起源问题的讨论上,并较一致地认为该葬俗最早起源于河南地区。本文对发现的有关材料进行梳理,围绕中原地区先秦时期腰坑墓的起源、用途、性质、发展演变等进行了分析,以澄清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认为,腰坑墓的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其起源亦非河南地区。  相似文献   

13.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北邻山东省,共计发现西周墓葬71座,兽坑12座,其中马坑10个,牛坑、狗坑各1个。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以东西向为主,有的可能有葬具,有一定数量的腰坑;有21座墓葬出土了典型陶器,随葬品的组合以单鬲或鬲、簋、豆、罐(罍)的组合为主,不见鬲、罐组合或单罐组合,还出土有典型的周式鬲。墓葬的形制与随葬品特征揭示,这批西周墓葬应该是殷遗民墓葬,直接来源为殷墟文化。  相似文献   

14.
1928年至193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的小屯村及侯家庄等地进行过多次发掘,取得了不少重要收获。粗略统计,1949年以前在殷墟出土的玉器有1200多件。新中国成立后,殷墟考古发掘取得了更大成就,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商代前期,青铜工具的普遍运用,使商代玉器很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郑州铭功路、湖北黄破盘龙城商代前期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球、戈、刀等玉器,充分显示了当时开料、琢磨、钻孔、抛光等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商代前期虽然玉器出土范围较为广泛,数量也不少,但缺乏大型墓葬的出土资料,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商代前期的玉…  相似文献   

15.
马全 《文物》1956,(10)
今年三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在郑州市西北铭功路西侧进行去年尚未清理结束的收尾工作中,发现了商代墓葬八座,大型基址一处,小型基址三处和灰坑两个。它们的相互关系非常明确(图一、二)。大型基址与墓葬中之火葬墓在郑州还是首次发现。经文物工作队研究,决定暂时保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商代高等级墓葬的墓上建筑遗存,文章认为这些墓上建筑就是陵寝制度中"寝"的起源,同时也可能兼备"堂"的功能,从而确认陵寝制度的渊源可上溯至商文化时期。另外,文章认为,殷墟西北岗发现的大批祭祀坑,虽然是商王室的公共祭祀场所,但也应该是针对墓主的,因此可以确认商代时期应该已经存在墓祭。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荥阳市小胡村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商代晚期墓葬58座,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具多为一棺一椁,人骨保存较差。在出土的多件铜器上发现铭文"舌"字,这里应是一处商代晚期的"舌"族墓地。此墓地的完整揭露所获资料,对研究商代晚期丧葬习俗、族属及相关历史地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州观音山石室土墩墓D1M1墓葬结构为打破基岩的岩坑墓,常见于长江下游沿太湖周边山区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形式,特别是在东周时期比较常见。器物坑所出土器物均为春秋时期常见的器形,印纹陶纹饰也流行于春秋时期,因此D1M1年代可推断为东周。另墓室底部清理出的少量玉器具有秦汉时期的特点,据此推测D1M1在秦汉时期被破坏,并利用了春秋时期构筑的岩坑墓穴进行再次埋葬。  相似文献   

19.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灵石县位于山西晋中盆地南端 ,南邻霍州 ,东依太岳山脉 ,西靠吕梁山脉。旌介村位于灵石县东北部 ,太岳山山麓 ,与介休县毗邻。1985年在这里发掘了商代墓葬[1],1986年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对灵石旌介商代遗址再次进行了勘探 ,钻探面积4万平方米。发现从商代至汉代的土坑竖穴墓54座 ,其中不规则墓葬14座 ,砖室墓5座。当年冬季 ,钻探区域内发生墓葬被盗事件。1987年4~6月对钻探的墓葬区内部分墓葬和遗迹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西周时期粮仓钻探资料表明在墓葬区的东南部 ,距1985年发掘商代墓葬东南150米处40米见方的范围内 ,分布有6座圆形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