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中国先秦时期铸铜遗址的发现情况,讨论了铸铜作坊各生产环节遗存在作坊内部的空间布局问题。从堆积的判断到各类生产遗存的时空关系,探讨了铸铜作坊中各种遗迹现象的时间关系与生产操作链条的逻辑关系,以此讨论铸铜作坊功能分区的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2.
3.
马强 《大众考古》2023,(11):14-17
<正>姚河塬城址位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地处陇山东麓泾水流域上游的李儿河、大河、小河汇流切割而成的三角形台塬地上。城址系2017年4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彭阳县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经过考古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小型墓地、宫殿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区、道路、水网等遗迹,出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骨角器、象牙器、蚌贝饰、原始瓷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取得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1923年,山西省北部浑源县李峪村有一处铜器窖藏被发现,数十件青铜器先后入藏海内外博物馆。1957年,浑源铜器的可能产地在田野考古中发现,它就是南距浑源500公里,位于山西省南部侯马市的侯马铸铜遗址。1957年至1965年,侯马铸铜遗址共清理发掘了数千件带有精美花纹的泥质铸铜用具残件,其中包括陶范(图1)和其他铸具。相同的纹样把浑源铜器和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铜器同侯马铸铜遗址联系起来。侯马在公元前六、五世纪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都城所在地,而浑源铜器之为前五世纪的晋国产品几乎是无疑的。本文论及的青铜器大都出自浑源,其中有…  相似文献   

5.
6.
2013年适值偃师商城遗址发现3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偃师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主办的“夏商都邑考古暨纪念偃师商城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28—29日在河南偃师举行,来自日本、美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60余篇,议题涉及夏商考古研究史与夏商文化分界、中原早期国家文明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夏商都邑布局以及中国早期铜玉礼器等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夏商时期的环境与动植物利用、三代王朝与周边青铜文化的互动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早期都邑     
都邑的出现,是王权创立的物化形式,是国家文明诞生的标志。研究没有发现文字的早期文明社会,对早期都邑的考察十分重要。本文从考古学视角观察,将早期都邑的出现作为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一关于“文明”一词的含义,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采纳夏鼐先生的定义,即“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1]笔者概括为国家文明。国家文明的诞生必然是王权的创立,都邑则是王权的物化形式的集中体现。关于“都邑”一词的含义,学术界有众多解说。本文从考古学视角观察,以为研究中国早期都…  相似文献   

8.
<正>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考古队在配合陇海路电气化工程中,在偃师塔庄附近发现一座商代城,保存很好,规模不小。这是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经过30年的发掘,在城垣规模、城门结构、内部布局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在大城墙内发现还包裹一个小城,工作之仔细与认真给人留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30年来,中国史学界一定程度上存在淡化甚至回避"五种社会形态"等理论研究的倾向,诸如奴隶社会的相关理论认识一直未能得到实质性推进(陈民镇《奴隶社会之辩——重审中国奴隶社会阶段论争》,《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然而"逃避社会形态理论的辩论终究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王彦辉、薛洪波《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7页)。因此,在当前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持续深入的学术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5月,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庄李村西谷场发掘一处西周晚期铸铜遗址,获得了大量与铸铜相关的遗物,这些遗物包括泥芯、范、模以及支脚、炉壁等残片,经初步研究,确定该处铸铜遗址以铸造车马器、牌饰、兵器等小件器物为主。我们对该遗址所出铸铜遗物选取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分  相似文献   

11.
要写好一部令人满意的《夏商史稿》,难度是相当大的。首先是文献记载缺乏,必须采取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和综合研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作者必需具备驾驭和熟练运用文献、考古资料、甲骨文、金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历,以及具备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12.
都邑作为古代文明的表征之一,是古代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都邑居民共同体、上古时代国家结构、社会形态都有重要的史学意义。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商代都邑遗址的新发现不断,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较多。  相似文献   

13.
夏商文化断代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夏商文化断代研究,是夏商考古和夏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核心,则是夏、商之交(或商汤代桀)之年代的判定。众所周知,西周共和元年以前没有准确纪年可循,推断夏商绝对年代,历来是以武王伐纣年代为基础的。然而,由于在夏商周三代积年方面自古有歧说,因而在武王伐纣和夏、商起讫年代上也就众说不一。目前,关于商汤伐桀或曰夏商之交的年代主要有5说,一为1800 B.C左右,二为公元前18世纪中叶,三为1800—1700 B.C,四为1700—1600 B.C间,五为1600 B.C前后,可合并为公元前18  相似文献   

14.
夏商西周金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近50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夏、商、西周金器从用途上可分为人体装饰、其他材质器物上的装饰、祭祀用器、腰带饰四大类。京津冀辽蒙、豫鲁、陕晋、甘肃和四川等地区的金器,各有区域特点并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河南夏商考古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夏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代是奴隶制度的发展时期。夏商两代是研究我国国家起源和文明史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原及其周围地区的某些部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已逐步发展到了奴隶制萌芽或进入奴隶制社会阶段。当时的夏族即是最早地通过部落联盟形式,建立在黄河中下游之间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嗣后,商朝推翻了夏朝的统治,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在我国建立了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从此中原地区进入了奴隶制的上升时期。由于夏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夏商文化,为此后中华民族文化的勃兴开辟了光辉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杨敏 《文物世界》2009,(5):21-22
距今四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创造了很多令人耳熟能详的奇迹,诸如夏九鼎、商司母戊鼎、周原窖穴青铜器等,但更多的奇迹出自春秋晚期晋国都城新田。新田即今侯马。晋都新田也被考古工作者称为侯马晋国遗址。其中发掘的侯马铸铜遗址,其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青铜时代的巅峰。  相似文献   

17.
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秦不仅多次迁徙其都邑 ,而且迁徙的相近之处颇多。二者都是从关中以外迁都于周原以后才强盛起来的 ,而作为其逐鹿中原夺取天下的重要步骤 ,周秦又都向东迁都。周人迁于丰 ,定于镐 ,秦人先居泾阳、栎阳 ,定于咸阳 ,最后选择的区域非常接近。当然 ,周秦都邑的迁徙与选址仍存在不少具体的差异 ,如迁往周原选择都城时 ,周人是一踯而就 ,建立了岐周 ,而秦人却是经过多次临时选择 ,多年后才定鼎雍城 ;向东迁都的具体路线也不一致 ,周人偏于渭水南岸 ,而秦人则在渭北经营很久  相似文献   

18.
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次一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的技术特征及铸造工艺二二里头遗址出土陶范考察三二里头遗址出土浇勺考察四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初论二里头遗址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遗址(图一)。铸铜遗物在第三、四、五区都有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主要位于四区,总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1〕。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  相似文献   

19.
<正>三峡地区地跨渝、鄂两省市,西接川东丘陵地区,东临江汉平原,北接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的北部。夏商时期,三峡地区活动的族群主要是巴人。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巴"的记载,或作"巴",或作"巴方"。这些记载表明至迟在殷墟文  相似文献   

20.
成都金沙遗址惊人的考古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这里究竟是一处什么性质的遗址呢?现已成了备受世人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