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发义《净土信仰与中古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以下简称贾着),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学术专着。全书选取弥陀净土信仰为切人点,讨论佛教净土信仰与中古社会的互动关系。作者试图搭建沟通社会史和宗教史的桥梁,全书结构合理,线索清晰,逻辑严密,旁征博引,观点新颖,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古时期佛教信仰与社会演进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梵净山自来山名众多,独有此名流传至今。本文通过对梵净山一名的字义分析,梵净山弥勒信仰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与复兴历史的梳理,认为梵净山之得名,取"梵天净土"之意,与梵净山弥勒净土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山名中蕴含着芸芸众生对极乐佛国、人间净土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汉字楷体化、纸张的普遍行用、雕刻技术成熟等前提条件之后,雕版印刷最终产生于隋代,经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全面繁荣,明清时期达到历史巅峰.而雕版印刷品又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其中对净土的信仰尤为流行,且历时长久,自五代大量刊刻的阿弥陀、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等版画开始,至宋代雕刻《竺兰陁心文经》等经文,直至明清大规模雕刻《陀罗尼》等经文,在相关的发愿文字中都出现了倾向于净土信仰趋势.由此可见在中国民间,从晚唐五代直至明清,这种净土信仰的热情在雕版印刷术中是一路传承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北凉三窟为中心,从佛教义学及禅法等方面,结合北凉涅槃思想演伸出的法身观和净土观,及北凉佛教所偏重的弥勒系信仰,并以此三窟之莲花化生、莲池世界等背景造像,来探讨敦煌早期净土思想之表现,希望能掌握隋唐以前敦煌净土思想之源流与发展脉络,以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之基础。  相似文献   

5.
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造像是唐代净土造像的一种。净土是佛教宣扬的一种理想投生境界,在那里有天宫楼阁,有各种美妙音乐相伴,佳果成林,粮食自然成熟,所有的生命均从莲花中化生,其主宰是阿弥陀佛,佛教宣称只要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除灭一切罪恶,并转生到西方净土中去。这种信仰的普及,使口称阿弥陀佛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行为。净土信仰在我国出现很早,据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6.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6世纪中期,邺城取代洛阳成为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名僧大德咸聚于邺下,各种佛学思想融会贯通,北方深厚的禅学传统得以进一步发展。邺下禅学可分为瑜伽师宗的跋陀系禅法和楞伽学派的达摩系禅法两大系统,其中跋陀系僧稠禅法独步邺下,引领北朝禅法之风。同时,以慧可为代表的达摩系早期传人长期在邺城及周边区域弘法,历尽艰辛,矢志不渝,最终奠定了后世禅宗的思想基础和谱系传承。结合文献记载和邺城周边的佛教遗迹,文章概要探讨了北朝邺下禅学的发展脉络及史迹遗存。  相似文献   

8.
磁县赵王庙摩崖造像是有明确纪年的隋代佛教造像遗迹,由于地处偏僻,过去鲜为人知。本文作者对赵王庙摩崖造像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并对造像题材、造像题记、造像风格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赵王庙摩崖造像的发现,为研究隋代佛教信仰、佛教组织以及进一步研究邺下佛教和响堂山石窟又补充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邺城考     
一、邺城兴建历史概况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有极悠久的历史。是三国时五大名都之一。前后各朝曾多次建都于此。第一次为曹魏建都(即邺北城),第二次为后赵建都(亦邺北城),第三次为前燕建都(亦邺北城),第四次为东魏建都(邺南城),第五次为北齐建都(亦邺南城)。此举其要者。因此,剖析这一古代封建城市,了解其城市规划及经  相似文献   

10.
邺城考古调查和钻探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魏、后赵、前燕为国都的邺北城和东魏、北齐为国都的邺南城,统称为邺城。其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距县城约18.5公里。南距安阳市约15公里。1976年8月至1977年12月,临漳县文化馆在省、地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对古邺城进行调查和钻探。1979年新成立的文物保管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现将调查和钻探资料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此文利用美术史图像学方法,探讨了维摩诘经变与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指出初唐维摩诘经变与千佛环绕式说法图组合,并演化为与西方净土经变、弥勒下生图像组合形式,强调了净土信仰内涵。至盛唐东方药师经变取代弥勒下生图像,与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经变组合,中唐及其以后这种组合成为主流形式,同时还增加了其他经变配合表现,但维摩诘经变附属净土信仰的构成意涵并未改变。进入五代两宋时期,部分实例形成以维摩诘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为主体的图像构成,应与佛教节斋日等活动关联。  相似文献   

12.
邺下古渠考(二)张之引漳诸渠(甲)、史起渠一一横渠自《吕氏春秋》、《汉书。沟洫志》先后载史起引漳溉邺以来,迄今两千多年未见异议,唯其渠之地望失载已久,寻绎不易耳,今试为追寻。本文第一部论述西门渠引用河水,而非漳水,为考究邺下古渠最关键处,也为寻绎史起...  相似文献   

13.
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发展于中国,大教东来,脱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寄生于陌生的文化环境,自身面临着本土文化挑战,于是,便有了“立宗判教”——这实际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行为。终于,原版的印度佛教“不服水土”而每况愈下甚至消声匿迹。与此相对应,将传统的佛教和佛教的传统扫地出门的掸、净二宗,却进入干家万户,普及到广大的基层阶级。其中,又尤以净土信仰覆盖面最宽,冲击力最强,持续时间最久。何为“净土”?净土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秽上”的一种理想境界。佛教从其基本的理念“苦”出发,给现实世界予以否定,佛经…  相似文献   

14.
贵州之有天台宗佛教自民国始。天曦和尚属天台宗灵峰法系,为近代名天台宗大师谛闲的法弟子,他在贵州盘县丹霞山、贵阳大觉精舍大开天台道场,培养了昌明、果明、超伊等大批弟子。由于教宗天台而行归净土的天台灵峰一系在贵州的传播,对净土信仰在贵州的流行亦造成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之而使近代贵州佛教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全国同步,亦造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局。  相似文献   

15.
邺下古渠考(三)张之五道万金渠万金渠见于记载者有五,今犹存三。(甲),魏武万金渠。此渠见载于《邺都故事》云:魏都邺后,起石塞堰,自安阳,南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东至洹水县。当时,溉田有万金利。都邺之魏,有二,魏武帝与东魏。此处不指东魏。东魏天平间之...  相似文献   

16.
与天空为邻     
悬崖上的东正教中心 印象中的希腊,总是和明信片似的自房子、蓝色爱琴海联系在一起。在朋友的鼓励下,终于对这片绝壁上的宗教净土发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17.
关于邺城古址之讨论答邹逸麟同志张之《殷都学刊》1995年第2期登载邹逸麟同志《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一文,对拙作《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历史地理》第九辑,1990年),及《邺下古渠考》之第一部分(《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提出不同意见。逸麟...  相似文献   

18.
近年在洛阳东南李村出土的《阿弥陀像记》残碑是隋唐之际著名政治家李百药之子李力牧家族建造阿弥陀像的碑记,不但记载了其家族及仕宦情况,而且还是唯一能确认的唐代书法家郑虔的楷书作品。该残碑对了解唐代洛阳地区的净土信仰、郑虔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纠正了此前学者研究中的一些疏误。  相似文献   

19.
邺南城倪辛庄窑址是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经调查新发现的陶瓷窑址。该窑址位于邺南城宫城东墙外约200米,地表可见大量红烧土、草木灰、窑砖、窑具及陶瓷器残片等,分布范围约6万平方米。通过调查,确认窑址时代为东魏北齐,与邺南城始建与废弃时间基本同步。据其位置与时代推测,该窑址窑业生产可能与东魏北齐宫廷用器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古时期,沟通晋阳与邺城的并邺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军事、政治事件曾在此发生.东魏北齐时,高氏执政者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并邺道成为维系霸府政治的交通命脉.由于北朝后期佛教造像活动的盛行及高氏皇族对佛教的推崇,大量石窟寺、摩崖造像选址于此道附近,因此并邺道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带.通过史料的串联,结合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