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围屏石榻的研究是随着北周安伽墓的发现而开始的,笔者写了拙稿《天水出土围屏石榻及相关问题研究》,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积累了一些资料,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加以整理和总结,不足之处请学界师长和同仁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2.
马琳燕 《文物》2013,(7):83-89,97
1982年6月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村的隋唐彩绘围屏石榻[1],现收藏于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1988年曾对石榻进行了修复,但修复材料因年久已老化,加之2008年发生的大地震的影响,急需对  相似文献   

3.
粟特人墓葬的围屏石榻与石椁壁上的雕刻图案,以表现宴饮、狩猎、出行的场面居多,其中一些较为通用的图案如出行图、宴饮图等存在于每一座墓葬中,应该说它们是粟特人墓葬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能够反映入华粟特人宗教信仰、精神与物质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4.
林春  李金梅 《敦煌学辑刊》2010,1(1):127-132
本文运用文献和墓葬壁画的资料,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反复穷搜和比较、分析,界定了"胡腾舞"不同于"胡旋舞",考释了胡腾舞的形态和竞技特征,由此使学界对胡腾舞有个更全面真实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信息之窗     
考古与文物今年5—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清理了一座极为罕见的北周墓,出土一具反映突厥化粟特人风俗的贴金浅浮雕围屏石榻.该墓坐北朝南,为多天井砖砌单室壁画墓,全长40米,有5个天井,壁画位于1-4号天井底部左右两侧,剥落严重,内容基本为拄剑武士像和带明显袄教特征的祭祀图案.围屏石榻位于墓室中部偏后,由屏风及榻构成.屏风为左、右、后三块石板围成,内面刻有出行、狩猎、乐舞等12幅图案,表现方法为减地浅浮雕、彩绘、贴金.画面中的100多个人物多为深目、高鼻、卷发的胡人,人物服饰、舞蹈等带有明显中亚特征,酒器多为粟特风格.画面留白部分均贴金,整个画面构图合理,刻画精细,加上贴金,彩绘更显富丽堂皇.此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袄教徒的葬俗、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突厥化的粟特文化向内地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北朝统治者在实行汉文化统治策略的同时,在其内部仍实行鲜卑族的烧物葬。安伽、康业等粟特贵族因为宦于北朝,其丧葬制度亦被鲜卑化。安伽墓的火焚缘于与烧物葬相似的突厥烧葬仪式;而安伽等石椁墓和围屏石榻墓应是北朝别敕葬,烧物葬有可能是别权葬的一个内容。  相似文献   

7.
"汉故博士常山大(太)傅王君坐?(榻)"是河南省郸城县出土的一件重要文物,学界目前对其年代的判定尚未统一。结合古代文献分析,石坐榻或为西汉常山国遗物,也可能属东汉常山国。石坐榻上铭文的笔画形态与字体结构与东汉中晚期(多为桓灵时期)碑刻文字类似,其家具形制为东汉中晚期样式。综合分析,石坐榻为东汉常山国遗物,其年代属桓灵时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1982年6月,天水市区石马坪发现的隋唐墓中出土一围屏石榻。天水市博物馆以《天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为题于1992年《考古》第12期发表了简报。章对出土情况和屏风图案的内容进行了完整的描述,为我们再探讨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此,我们结合新出土考古材料对屏风图案反映的具体内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不当之处望学界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9.
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北周安伽墓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砖砌甬道和墓室组成。石门额彩绘雕刻袄教祭祀图。墓室中有一围屏石榻,石屏内面有浅浮雕贴金彩绘的图案12幅,内容有出行、狩猎、宴饮、乐舞、家居等,人物、情景等充满异域风情。据出土墓志,安伽为姑藏昌松人,北周时官为同州萨保,卒于大象元年(579年)。安伽墓出土的石刻极为珍贵,为研究祆教的流传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尸床葬是一类人群可能出于信仰而采取的特殊葬式,其典型特征为不用木棺,在墓室内设置生土台或用砖石与土混筑平台以陈尸,后发展为使用石尸床、石围屏石榻,部分有叠葬现象。墓葬主要发现于河西周边地区,从西晋十六国延续至唐代。北朝时期有一部分随着人口流动而扩大至平城、关中及洛阳。尸床葬的墓主推测可能为北方某一不用木棺埋葬的游牧民族,后来主要活动于西域,在嚈哒、粟特、突厥、回鹘中可能都有该类人群存在。中古时期一部分到达河西,与各民族错居日久而形成尸床葬俗,到北朝后期少数使用木棺。中古时期尸床葬的发展演变充分体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死亡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犬视尸毒到事死如生;从善恶二元观到钦瓦特桥审判;圣火与善神崇拜;灵魂不死与天国享乐。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08,(11)
2004年清理的西安北郊炕底寨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康业墓内发现一具石榻[1]。据墓志可知,墓主康业为康居国王后裔,曾任魏大天主等职。同样形制的石榻此前出土过多例,在埋藏地点和年代上与之最接近的是炕底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同州萨保安伽墓石榻[2]。与安伽石榻上空无一物的情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家具制作历史悠久,且有不少传说。据说神农氏发明床、席和裀褥;轩辕氏发明帷帐和几;尧始作毯;夏禹作屏、案;少昊作箦;伊尹制承尘;吕望作梳匣和榻;后夔作衣架;周公作簟、帘和筵坫;召公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传统坐姿进行区分,确认垂脚踞坐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坐姿。胡床由东汉灵帝时传入中国,魏晋渐盛,隋唐在民间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不仅使用地点与床、榻有别,而且取独坐和踞坐为坐姿。1世纪前后胡床传入日本,传入途径可能并非由中国,而是直接通过东胡输入。宋人名胡床为交椅,故推想胡床为交腿折叠椅,初为革面,后改绳面,因而北朝、唐也称绳床,且可能带有靠背。折叠椅早于固定椅子由西方舶来中国,是因为游牧民族尚其便利,并由其传入中国。《补遗》根据胡三省所记元时实物定绳床为固定扶手靠背椅,胡床为折叠马扎,而板制固定椅子后出,仍袭用胡床的旧称——绳床为名。  相似文献   

15.
<正> 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陈设着一套紫檀木雕刻的五扇大型围屏,包括宝座、地坪、围屏。围屏的正反面均为农耕图案,整个画面从浸种直至入仓祭神,情景细腻,场面形象生动逼真,不愧为一副浓墨重彩的田园耕作图景。本文通过对耕图围屏的分析,试对康熙帝的重农思想及在山庄的农耕活动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6.
史料证明,先有跳舞实践,后有胡旋舞名称。胡旋舞本为女性专业舞蹈,安禄山以肥胖老男之身跳胡旋舞,意在制造笑话。安史之乱后,由于事件的新闻效应和内容的戏剧化色彩,因而胡旋舞广为传播。学者们围绕敦煌壁画的乐舞图像是否为胡旋舞展开的研究,并未涉及胡旋舞的含义。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分布规律也证明,胡旋舞极盛时期,不是盛唐而是中唐后。即使是讲化生童子的变文,也不曾使用"胡旋舞"之称。所谓胡旋舞在历史上根本就是一个误会。它是北朝汉人对胡人舞蹈,或者是今人对敦煌壁画说法图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7.
《太平广记》中的唐代胡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广记》是唐宋时期一部重要小说史料,它为我们提供丰富详实的唐朝社会史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所记唐代胡商资料的钩沉整理,一方面勾勒出唐代胡商活动概况,分析唐代胡商现象背后的异域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太平广记》在研究唐代社会史上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传伦 《收藏家》2002,(12):59-62
“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居室厅堂的风雅绝俗,端赖千奇石的点缀,古人的这一番话,说尽了“室无石不雅的道理”。从古至今,国人于园林的构筑、居室的调停,无不以能体现自然之美为最高追求,大自然中自然的物质形态,最可恒久直观的是奇石,洼泓易尽,而一峰一石  相似文献   

19.
<正>胡旋舞石门(见图1),唐代,1985年出土于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中,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门扇上的线刻图案形象地体现了北朝至隋唐间流行于中亚一带的胡旋舞,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舞姿形态优美,是弥足珍贵的胡旋舞图像资料,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石门,两扇,高88厘米,宽42.5厘米。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伎。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2004年美国纽约"Ritual objects and Early Buddhist Art"展览所见画像石榻的形制规范、画像内容、图像程序、制作年代及葬具主属作了初步研究。无论形制规范,还是图像题材,抑或艺术风格,纽约石榻均具明显北魏遗风,为北魏画像石葬具典型作品,而且是北魏画像石葬具制作盛期——宣武至孝明年间(500~528年)"东园"遗物,其规格极高,应为北魏后期魏廷诏赐"东园秘器"中之金饰葬具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