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若峰  阿芳 《旅游》2004,(5):68-72
面花,在我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花馍”、“花馒头”,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中国北方“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花选料考究,制作精巧,用色鲜丽,大多通过气息纯正的乡土语言,巧妙地用面粉和颜料手工组合出令人愉悦的形态和风貌,既有能吃的实用性,又有可看的观赏性。其中“秦艺六绝”之一的“合阳面花”就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在合阳乡村,面花就是村妇们的精神世界,她们靠制作面花来展示风采,更是用面花来寄托感情。几百年来,黄土高坡上的婆姨们就是这样为自己、也为全人类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面花奇葩”。  相似文献   

2.
面花,是用小麦面粉捏制的民间美术品,是黄河流域麦黍文化的代表性民间工艺品。在关中也叫礼馍。在农村,过节或日常节日交往中,走亲访友也都要拿面花互为礼品,相互赠送。  相似文献   

3.
面花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形式,在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各地对面花的叫法不同,制作风格也不尽相同,大荔面花使用发面蒸制,外面不着任何颜色,做好的面花放置数月而不开裂。看阿寿村的面花,如同看民间艺术博览会,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4.
礼馍是一种面食艺术,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也叫“面花”、“花馍”,是黄河流域汉民族民间在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等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样物件,它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不断与其结缘,而面花也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满族剪纸,是古老的满族民间文化之一。它凝聚着满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 满族民间剪纸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那山林狩猎、庭院祭祀、花轿迎娶、日暮樵归……都散放着泥土的芬芳,满族民间剪纸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剪出的人物都是满族的装束、服饰,男人的长辫子,女人的大拉翅、旗袍、马挂,以及头戴“苇莲头”(草帽)、手持长烟袋的典型满族人物形象,画面上刻划的花轿、房屋、供桌等都表现了满族的习俗。(见封三)满族剪纸的应用面广,它不仅作为民间流行的一种室内装饰,而且是民间小品刺绣的花样,如枕头花、鞋花、肚兜花、童帽花和荷包花等,都是以剪纸为底稿的。  相似文献   

6.
武功旗花面     
田云 《陕西史志》2001,(3):61-61
提起武功旗花面,那可是独具风格、名不虚传,别说本地人富有特殊感情,就是外地宾朋食之,也都赞不绝口!往往是吃了一回还想第二回,吃了一碗还想接着吃,少则十多碗,多则二十多碗,民间有“三十碗不过岗”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鞋花属于鞋饰,是供人绣制鞋花的底样。它大多有绘样和剪纸样两种形式,是研究传统鞋饰和鞋俗的重要资料。笔者近年在湖北农村进行民俗采风时,收集到不少有趣的民间鞋花图案,“同偕到老”主题鞋花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梁玉金 《攀登》2009,28(6):119-122
戏剧自元代以来,三起三落,每一次衰落的主要原因都是它从“俗”走向“雅”的过程中形成的“贵族”气息,致使戏剧脱离了趣味凡俗的大众。但在牡丹凋谢的时候,民间的苔花却在遍地开放。在青海民间,“此花落彼花开”的艺术规律也非常明显,秦腔大戏在青海退潮之后,河湟曲艺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9.
《西藏人文地理》2005,(6):158-158
受第四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组委会邀请,西藏自治区文联组团率领由西藏雪巴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参加了本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暨民族之花大选活动。雪巴拉姆藏戏团是在西藏享有盛名的民间藏戏艺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布贴画,据说起源于唐期。这一古老的民间布贴艺术,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民间,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它以布为原料,用袋装涂料或直接利用布的色彩、花纹、质感,剪贴而成。吉林王氏布贴画是吉林市第一批进入吉林省  相似文献   

11.
木制工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是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文化之一,也是新疆木质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疆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对新疆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体系的研究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理解五二五二组传统文化因素及其艺术审美价值,从而对维吾尔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有更深刻的研究。论文以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的相关背景、制作工艺、装饰部位、装饰纹样等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图片资料一级史料,对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和装饰中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因子,进行了逐层深入的研究。通过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得出结论: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是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产物,它的存在于发展与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其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谙合着民族审美取向和文化艺术价值的独特风格。本文期望此研究有助于理解维吾尔族文化艺术价值,提升人们对维吾尔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识,为新疆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系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界首土窑民间三彩釉陶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陶瓷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当然也不能背离民间艺术的一般规律。陶瓷的发明,出于民间,它的服务对象也是普通老百姓,它的作者是民间艺术家,它的生产技术是民间手艺,它的烧制也出于民间匠师,所以,它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笔者在1998年至2002年间,五次考察安徽界首民间土陶工艺,重点考察界首土窑生产的三彩釉陶,这种陶器的表面装饰颇具特点,其刻花、画花的内容,大量表现当地节令时俗和地方戏曲,陶艺艺人的创作,也兼有自娱性和娱他性的特点。在考察中,我们感到影响界首民间陶瓷艺术发展方向的因素主要有三,即地域环境、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城一带的"小花苗"是苗族中的分支,其传统节日"跳花",苗语叫"咕拔",民间统称"跳花场"。原为祈祷平安和求子嗣的仪式,现在则演变成庆丰收,比技艺和青年寻找另一半的聚会。  相似文献   

14.
饽饽磕子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20,(3):F0003-F0003
饽饽磕子,又称点心磕子、面磕子等,是民间制作面点的模具。过去农村,货物流通不便点心都是自家制作,面模也同样出自农民之手。民间用品,多就地取材。饽饽磕子为便于雕刻和长久使用,多选用硬度较高的枣木、梨木的材质。这件饽饽磕子用的是柳木,质地比起枣木、梨木来要软得多,但易于挖凿。在磕子的正反两面,雕凿了8个花样的面模,每面4个,正面4个较深,反面4个较浅。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08,(3):F0004-F0004
在山西,人们不但把面做成花样繁多的食品,还用面塑造成各式各样的“面花”,作为欣赏品和吉祥物,用以喜庆、亲戚间走礼和供神,堪称可以吃的艺术品”。各地的面塑又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可谓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6.
花供会是山东曹县桃源集一带民众为供奉火神而兴起的民间传统庙会,正日子在正月初七。因供品用白面、鸡蛋、萝卜等雕刻或捏塑成人物、动物、建筑物及瓜果、花卉等,造型生动,花样繁多,故有花供会之  相似文献   

17.
光州贡面     
光州贡面文汇光州贡面系河南省潢川县传统手工艺食品,因唐末始于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民间,北宋贡于宫廷而得名。其中的长寿面和雪花面,“风销夏,夺魁九州”,被誉为光州魁面。相传宋仁宗吃了潢川进献的筒装挂面,大赞“美哉,光州贡面!”此后,光州精制的筒装挂...  相似文献   

18.
吕立军 《陕西史志》2001,(1):47-47,49
剪纸是民间一种手工造型艺术,在延川有悠久的历史,表情达意随心所欲,用途可谓广泛,每逢新春婚嫁喜庆之日,家家户户剪贴纸花。70年代始,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剪纸爱好者,所剪作品寓意深刻丰富.使本县民间剪纸艺术大放异彩,至80年代形成其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皮球花瓷器     
正皮球花,是一种不对称、呈散点分布的纹饰,三两成组或单个呈现,多用于瓷器。皮球花在清代雍正官窑瓷器上开始普遍应用,且多出现于粉彩瓷器上;与此同时,宫廷漆器、家具及服饰等诸多类别中,都能见到以皮球花作为主题的装饰。乾隆一朝继续烧造饰有皮球花纹饰的官窑瓷器,其描绘品种除粉彩之外,同时施用于青花瓷器。皮球花瓷器自此从宫廷走入民间。清乾隆及其之后历朝,景德镇开始大量烧造  相似文献   

20.
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采、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为主旨的“第四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华民族之花大选”,10月1日至7日国庆节期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本届民族文化博览会由“民间戏剧大赛”,“民族艺术大展”、“民族之花”大选、“花涌中华世纪坛”文艺演出和“戏剧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