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诚历任第三、第六、第九战区长官,尽管有“三昌将军”(丢失南昌、武昌、宜昌)别称,总算是能够枪口对外。但他出任东北行辕主任之后,率大军进攻解放区直遭惨败,口吐鲜血住进了上海国防医院。正当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惨败时,陈诚陡然从上海消失了。陈诚到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2.
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成立于1937年9月25日。关于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的建立,夏衍回忆说:“八一三”之后,“陈诚从前线派了一个过去认识郭沫若的参谋来访,代表陈诚请郭沫若给他组织三个战地服务队,分别到陈诚总部和张发奎、罗卓英部队负责宣传服务工作”。中共上海党组织认为,“组织一批  相似文献   

3.
1946年内战爆发后,陈诚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忽然传来消息,陈诚扬言“三个月消灭共军”。我听了很不理解,他怎么会说出这样“假大空”的话呢?他不是一向认为,共军是消灭不了的吗?记得曾任五十二师营长的谢尚廉和我谈到新四军驻在皖南泾县时的一段往事:一次,新四军部分干部、战士与五十二师部分官兵开联欢会。江渭清(当时主办新四军干部教育学校)在会上发表讲话,讲到共产党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军民热烈拥护时,说:“早在1935年,红军发表北上抗日宣言,连最反动的陈诚也表示拥护。”他说,陈诚看到宣言时说:“这么多年的剿匪有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有一句名言:“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辞修”即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1948年底,在台湾养病的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省主席”。为了稳定台湾局势,陈诚采取了改革币制、抑制通货膨胀、土改等一系列措施,使台湾成为蒋介石最后的立足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出现了难以弥补的隔阂……陈诚长子陈履安回顾了陈诚在台湾的最后岁月。  相似文献   

5.
朱家骅曾任国民党教育部长,CC重要人物,也是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我们常看到他提个手杖,风度儒雅。据悉,一次有几个客人和陈诚闲谈,说到某些大公馆如何富丽堂皇,宴客一掷千金,茅台酒都不登大雅之堂,非舶来品威士忌、白兰地不可等等。陈诚顿时怒形于色,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如何得了!真是朱门酒肉臭,野有冻死骨啊!”后来有好事者向朱家骅报告说:“这句话是冲你而来的,朱门,不指你指谁?”朱家骅气极败坏,大骂陈诚:“在我头上拉屎,欺人太甚!”扬言要找总裁讲理,又有人向陈诚劝告:“你说话得罪人了,最好解释一下算了。”陈诚说:“他读过杜甫…  相似文献   

6.
17、原来是喜从天降 1931年冬的一天,蒋介石于南京官邸电召江西“前线”的陈诚。陈诚进入蒋宅,室内不仅有神情温和的总司令,还有满面春风的宋美龄。不是“委座”的询问开头,反是蒋夫人的问候:“陈将军近期可佳?”蒋亦笑之。 陈诚自然是一一恭答、请  相似文献   

7.
1947年8月,陈诚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东北行辕主任,北上收拾残局。面对东北国民党军政界贪污腐化成风无心作战的情况,明知国民党大势已去,陈诚仍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经过一番“整顿”,陈诚在1947年的“国庆献辞”中公然宣称:“要趁此机会将整个共匪主力消灭……以便明年今日,东北四千五百万同胞皆能欢欣鼓舞。”然而没过多久,陈诚的豪言壮语便被中共东北野战军秋季攻势的铁拳击得粉碎。1948年1月,国民党精锐新5军在距新民25公里的公主屯全军覆没,宣告了陈诚在东北的失败。10日,蒋介石到达沈阳,追查新5军失败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陈诚暂立“下风”陈诚办了两期军官训练团才下山直奔南昌,通知各地将领,聚赌行茗,召开不谓不大的军事会议,他发表长篇讲话,突出强调一点:领袖领导有方。通过训练,把全国的军队团结起来了,将心归顺,何事不成?陈诚在讲,抱有成见的人在想:看你的吹,看你的擂,一常败将军耳!借钟炮打鬼,借蒋格自己。树过领袖格过自己后,陈诚吹嘘:“一定要在3个月内消灭红军!”下面有了嗡嗡之六,不客气的人还吩咐嘻嘻地发出微笑之声。200人参与的宴会上,陈诚频频举杯祝酒,发祝酒辞:“庐山训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国军人统一到领袖思…  相似文献   

9.
王勇 《文史月刊》2009,(9):35-35
北伐开始,陈诚在二十一师当团长。这个师的师长严重,为人正直,十分欣赏陈诚,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诚来谒,畅谈两小时,将来救中国,必此人也。”不出几年,陈诚果然在火线上接连被提拔为师长、军长和相当于兵团级的中路军总指挥。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是一位爱国名将 ,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为世人熟知。“七七”事变后 ,冯玉祥赠给郭沫若三首诗 ,据查 ,这三首诗在冯玉祥的诗歌选中没有选进去 ,见于郭沫若任社长的《救亡日报》1937年 9月 12日、13日、14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 ,蛰居在日本的郭沫若毅然别妻抛子 ,回国参加抗战。 7月 2 7日 ,郭沫若回到上海后 ,立即由中共长江局为他恢复党籍 ,受周恩来等直接领导 ,以无党派人士的面目开展抗日民主救国的革命活动。9月 7日 ,郭沫若坐车抵达昆山 ,就上海抗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采访陈诚将军 ,恰巧陈诚到前线去了。郭沫若不期遇到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邓演达以组织“第三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闻名,陈诚则以忠诚于蒋介石,并成为蒋的嫡系宠将而著称。然而,这两名奉行截然不同政治路线的风云人物的人生轨迹,竟有一段发生了交叉,甚至是重叠。 生死之交 陈诚与邓演达的交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陈、邓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邓为工科6期,陈为炮科8期,邓是陈的学长。1923年初,陈诚在浙军中当排长时,得同乡杜伟介绍,在上海会见了学长邓演达,并随邓南下,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建国粤军。邓演达在该军任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陈诚就在这个团先后担…  相似文献   

12.
“研究系”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人们对陈诚所属特务组织的代称。虽然陈诚矢口否认这个机构,这个机构也极力避免社会上把他们当成为一个特务集团。但事实上从抗日战争开始直到大陆解放,以张振国、阮成章、刘庄如为首的一班人,却始终打着陈诚的招牌,从“军统”和“中统”两大特务派系势力的夹缝中,以独树一帜的姿态,立下了自己的门户。他们先后据有九战区、六战区、十一战区长官部及远征军长官部、军政部、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等公密情报特务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还控制了国防部第二厅的人事行政部门。总之,凡是陈诚势力范围所及之地,也就是“研究系…  相似文献   

13.
微博历史     
正国民党将领陈诚(1898—1965)任台湾省长时,孩子想坐他的公车,陈诚问:"你们有脚没有?"孩子答:"有两只脚。"陈诚又问:"脚是干什么用的?"孩子答:"走路用的。"于是陈诚笑着说:"我坐小汽车,是国家给我的一种待遇。你们没有替国家办事,怎能享受这种待遇呢!"  相似文献   

14.
方志语言,前人即甚为重视。明代邢址在《嘉靖邵武府志后叙》中说:“志之失有三,莫大之罪在于失实,其次失体,其次失辞。简陋疏谬之失,不预焉。”实际上,是把不失实、不失体、不失辞作为志书的三项重要质量标准来看待。章学诚也强调:“志中文字,俱关史法,则全书中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  相似文献   

15.
1934年4月初,蒋介石命第三路军总指挥陈诚率11个师分别由河东罗堡、河西白舍圩、辽陂(即瑶陂)地区出发,沿江西吁河两岸向广昌方向“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1月12日,张治中收到蒋介石“于长沙如失陷时,务将全市焚毁”的“文侍参电”,随即令酆悌进行焚城准备。11月13日凌晨,长沙城内突发大火并延烧数日之久。大火发生后,蒋介石为平息社会愤慨、抚慰人心,与俞飞鹏、陈诚、张治中等会商善后办法,进行罪责定调而非真相调查,迅即组织军事委员会高等军法会审,判处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死刑并立即执行,张治中革职留任善后。虽有公开审判,但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内心关于大火罪责另有认定。国民党官方统一定调长沙大火罪责,后虽经高一涵专门调查,但仅为此前定调的注脚,且均未言及蒋介石的“文侍参电”。国民党内各方势力关于大火罪责的博弈与合力,被情感因素主导无法真正底定人心,真相竟成疑案。国民党当局定调大火罪责,于此能观其政治运行逻辑及其主观性。  相似文献   

17.
现时通用的大、中学教科书,都提到最早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发昌”号。中学教科书说:“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  相似文献   

18.
陈诚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指挥战事、主持省政及与蒋关系三个方面,论述陈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在指挥军事方面,着重研究陈诚在策定、践行对日作战战略方针方面的活动,考察其军事指挥的才能与业绩。在主持省政方面,着重论述陈诚在战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省政管理上推出的种种创新举措与取得的成效,从而多角度、完整地认识陈诚为持久抗战所作出的努力。在与蒋关系方面,根据新发现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论述陈诚与蒋介石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陈诚以忠蒋闻名于军中,蒋介石视陈诚为嫡系宠臣。蒋陈之间的特殊关系,保证了陈诚在抗战中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蒋梦麟一生办事高明,堪为“现代中国人的典范”。他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在与第三位夫人结婚前,胡适、张群、陈诚等政学各界好友纷纷予以规劝。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因由,蒋氏的这次婚姻结果如何,请与我们共同品味全文。  相似文献   

20.
陈诚在台湾登上权力的顶峰时,不忘农村。台湾农民在地主的重利盘剥下,生产停滞不前,农民生活困苦,这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有直接关系。在台湾,抗战时,陈诚在恩施主鄂政、曾听从张难先建议并由张主持试行推进过“二五减租”,给试点上的农民带来了一定好处,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惜抗战胜利后,这一作法不仅未能推广,而且“二五减租”的试点随张难先的辞职而“风过也”,但陈诚由此深悉农村土地制度不合理是必须改变的。在台湾,他组织人事,阐明意图,且有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作依据,先不急于实施土地改革,而是推行“三七五减租”办法。具体办法是:规定地主出租给农民的地租额,不得超出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千分之三七五,原约规定地租超过了千分之三七五者,减为千分之三七五;不及此数者,地主不得向租地的农民增加数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