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对清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毋庸置疑。可问题是,此一鼓吹个人主义的学说何以会成为合群保种的思潮?对此,史华兹、冯客等学者都看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与他鼓吹的个人主义有矛盾,正是前者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资源。然而,这一解释仍有未尽之处。从章太炎、严复的论述中能够看到何以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在中国会成为国家竞争的学说,及彼时中国人自由观与斯宾塞自由观之差异所在。应当说,斯宾塞的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是对立的,而在中国,二者则具有同一性,这也决定了斯宾塞学说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近代,由于西学的传入,许多中国学者受到西学的影响。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方志观中也体现了西方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的内容。本文拟就此问题略做分析,从而引发大家对社会学在新方志研究中所起作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日)大谷敏夫近年来,明清史研究者提出了不受以往成说约束的新问题,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一就是岸本美绪发表的一系列研究。岸本于前年发表了《道德经济论和中国社会研究》(《思想》七九二),针对日本战后所提出的共同...  相似文献   

4.
滕星妤 《沧桑》2014,(5):70-72
庄子"逍遥游"传达的自由精神引起许多人的遐想,并由此引发人们对自由的思考与追求。该文从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出发,阐述政治、人性欲念两方面对自由的束缚,进而探寻如何超越外物,在现代社会追寻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1949年胡适等人在台北创办《自由中国》之前,1938年的武汉和1945年的上海已经出现了两份同样以《自由中国》为名的刊物。三份杂志呈现出"自由中国"不同阶段的演变。前者得到左翼文化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主张牺牲个人的自由以争取中国的自由,抗击日寇,保卫国家民族的独立。该刊后在桂林复刊,但左翼色彩有所减褪。太平洋战争前后,"自由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对坚持抗战的中国的尊号。这也使得恢复公开活动的上海国民党组织1945年创办的《自由中国》,在重光声中欢迎自由中国的领袖和将士,却很快就从重庆来人异样的目光中感受到不自由的气息。这与冷战思维下以反共为基调、唯美国主导的自由世界马首是瞻的"自由中国"追求迥异。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就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运行规律、社会自杀问题、马尔萨斯人口论等社会学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提供学术的基础.陈独秀的社会学思想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注重研究中国的社会组织、社会阶级结构、社会阶层等理论课题,这为开创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研究的框架体系.陈独秀是中国马克思主叉社会学的先驱,在中国马克恩主义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娟 《安徽史学》2018,(4):74-79,96
救亡图存语境下,近代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其时社会、政治语境有密切关系.《申报·自由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纸副刊.1932年留法归国的青年黎烈文主编《自由谈》,期间所进行的改革引人注目,构建起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为数不多的公共舆论空间.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对外抗击日军侵略、对内停止内战这一时代主题,《自由谈》的改版恰与时代主题相勾连,使其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成为可能.《自由谈》编辑"兼容并包"的编辑思路集结了当时国内重要的作家,形成多元化的作家群体,而作家群体私人性的杂文写作则成为《自由谈》公共领域的独特话语表述方式.然而,缺乏广泛社会基础的《自由谈》公共空间在国民政府的强力压迫之下难逃"再封建化"的宿命.  相似文献   

8.
公益是一种"礼",共益是一种"俗",一直以来,日本学界认为公益和共益是互为断裂的或者是对立的理念,并认为"共益"是在日本民间独自发生、发展起来的"社会性"传统。但事实并非如此,被看成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民间的"社会性"传统(俗),其实受到了日本近代由国家导入的"社会性"概念(礼)的很大影响。通过对这样的再构成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可知,"共益"是日本明治政府在19世纪以后,为了近代国家建设而向国民普及的"公益"之思想与民间思想相融合的结果,在互为"纠缠"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起来的"社会性"传统。  相似文献   

9.
首先庆贺引领日本宋代史研究前进的近藤一成《宋代中国科举社会的研究》(汲古书院)一书出版。本书从国制、地域、个人三个方面探讨了宋代中国的社会。此外,还有小川快之《传统中国的法和秩序》(汲古书院)、吾妻重二《宋代思想研究》(关西大出版社)、横山伊势雄《宋代文人的诗和诗论》(创文社)、松尾肇子《词论的成立和发展——以张炎为中心》(东方书店)、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松香堂书店)等专著出版,相关介绍可以看专门的书评。  相似文献   

10.
砂岸买扑制是南宋中后期明州地方政府为应对财政困境,将买扑制度引入海物采捕场域的一种新机制。地方权势之家以买扑的方式取得明州砂岸承租之权,随即以垄断之势向使用砂岸的民众征收赋税,并随意扩大征税范围,进而任意干涉地方事务,破坏了明州沿海的社会秩序。为此,宋廷、明州地方政府皆有罢砂岸买扑制之举,并据此重构沿海社会秩序,但均遭到赖砂岸租维持日常用度诸司的阻扰,以及私占、承佃砂岸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抗争。由砂岸买扑制引起的沿海社会秩序破坏活动,终南宋一代未能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11.
胡适《说儒》一文除探寻儒之起源外,亦渗透着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关怀。其参照基督教创教史建构孔子为"儒教教主"时涉及的"文士"、"法利赛人"有隐喻学院派学者之意,并借此揭示出知识人、学者的追求与百姓愿望之间的差距,其目的是弥合彼此之间的鸿沟,以便在民族危机之时建立起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心。从篇尾以理性解构自己建构的"教主"形象可知,胡适在此问题上亦充满困惑。但《说儒》提出的儒家及其思想与民间社会、普通百姓疏离和沟通的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自进化论传入中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了一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富强之路。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的经世致用、法家的富国强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中国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狂潮。社会达尔文主义颠覆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礼的秩序,代之以竞争为核心的力的秩序,并产生了以强者为主导的新国民人格。然而,这一去价值、去伦理的力的秩序,在清末民初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它造就了民国,却毁了共和。五四知识分子痛定思痛,重新思考中国的复兴之路,开始了从富强到文明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斯宾塞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创立"斯宾塞十四行诗体"而享有"诗人中的诗人"之美誉。由八十九首十四行诗组成的《爱情小唱》记录了他对伊丽莎白.博伊尔的艰辛求爱之路。本文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追求爱与美的思想入手,阐述了柏拉图理想主义在爱情小唱主题中的体现,即: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赞美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
<正>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按照胡适的观点,"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郁达夫亦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郁达夫:《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5页)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思潮,即这种"个人的解放"和"‘个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一样,也深受《周易》的影响。它不仅以《周易》思想作为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论根据,而且推崇其"顺天应人"说、"物穷则变"说、"变通趋时"说,崇敬并倡导谦卦之德,提倡节俭,重视道德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社会历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潘光旦与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对自由问题都作过许多意蕴深刻、引人深思的论述。在自由的意义、自由与容忍、自由与民主、自由是不是天赋人权等问题上,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看法,但在如何看待个人主义,如何争取个人自由,以及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关系等方面又有着不小的差异。深入比较研究潘光旦和胡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和而不同,并立相容"的自由思想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西欧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社会背景.使得西欧文艺复兴在利用古典文化资源的同时,对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也进行了批判继承。人文主义者以“借神颂人”的形式。借助“上帝”的权威来否定教会的“原罪”说,颂扬个人的自由、尊严与世俗欲望,促激起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诞生.也使得这一思想必然要打上神学传统的烙印。人文主义者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贯穿于学术活动之中.对基督教原典《圣经》及其它教会文件进行重新的翻译与考订,由此而产生了著名的“圣经人文主义”学派。促进了反教廷神权的宗教思想的勃发。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的批判、选择与吸收,有力地显示了文化创新与文化传统关系的客观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发表的金一虹教授的《"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以下简称金文),为近年"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妇女史研究的一大力作。笔者在受益良多的同时,亦发现在若干史实上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石德生 《攀登》2011,30(6):46-51
埃米尔.涂尔干在其研究生涯中,构筑了以人性和社会自然的心物二重性为基础与核心的社会学思想,并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与人性自然之间的联结纽带——社会良知、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担当者与表达者以及社会良知应该以神圣化的仪式和仪轨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规范、社会事实。由此,涂尔干通过"心物二元"的研究路径构建了"精神"与"躯体"、"个人"与"社会"二者都不偏废的二元研究范式,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人性与社会的自然及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