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的一股特殊政治力量,它移植了西方现代国家制度,为中华民族构建奠定了基础性的政治框架。北洋政府延续与维系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其内部多样性,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框架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整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暴露了中华民族构建过程中的深层困境,如民主制度流于表象,民族文化内在冲突等。北洋军阀及其移植的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无力应对这种困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权威性领导主体——集权化政党。这说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道路应该是多元和多样的,应符合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2012年4月21-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系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世界历史上的和平、战争与冲突化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北大学、吉林大学、河南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圣迭戈大学、德国费希塔大学、日本大阪女子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国内外近百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以历史学、政治学为主的跨学科研讨会,"和平学"这一新兴学科受到格外关注.围绕"世界历史上的和平、战争与冲突化解"这一主题,先后有9名中外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与会学者分两个小组进行了多场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理念,并就两岸关系提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从中国梦与台湾前途的关系着手,阐述了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从"坚持"、"尊重"、"共享"、"协商"等方面对如何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进行了多次阐述。习近平关于两岸共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作为新一届政府两岸政策思路和主张的集中阐述,已基本形成比较全面、完备的系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它既对宏观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和掌握两岸主导权有战略指导意义,又对当前如何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有实践推动意义,同时,以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传承、和平发展取向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薛红焰 《攀登》2005,24(5):37-4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重新崛起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养料,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崛起问题的一个有益视角.从国家和平崛起视角重新透视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彰显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创新。政治文化的创新首先是政治观念的创新,以人为本、服务政府、公民社会等观念引领政治文化创新的走向,推进了民主法制等的制度化建设,也使其包容性与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其在21世纪的“文化均势”相辅相成,并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以扭转“西强我弱”的文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颜震 《史学集刊》2013,(3):110-116
英美关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双边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次转折,以和平的方式在美洲完成了权力转移。在国际层面上,英国世界霸权的衰落,欧洲新兴强国的崛起令英国应对不暇,而同为新兴大国的美国所主导的美洲体系的崛起则填补了西半球权力的真空,同时与英国的世界霸权体系互为弥补。在国内层面上,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下滑,美国国力蒸蒸日上,但双方以仲裁、谈判等外交手段不断化解双边关系中的冲突与摩擦,建立起两国间的信任机制。此外,在主要政治人物的引导和参与下,两国相通的文化、意识形态与政策思维成为两国关系的润滑剂。几种合力共同推动英美两国之间以和平方式完成在美洲的权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攀登》2021,(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回望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国情和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对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郁 《黑龙江史志》2008,(22):13-14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主要是回应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公共行政正义与效率的冲突,公共行政中伦理与法律的冲突。和谐与冲突的对应关系结构。如果没有冲突,和谐的价值前提就丧失掉了。通过培育并弘扬现代公共行政的理念,建构一个基于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社会政治事物的平台,建设合伦理化的正义的法律制度规范,从而化解冲突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李扬帆 《神州》2013,(24):264-264
从对抗走向合作,从冲突走向协调,成为当今劳动关系发展的主线。中国劳资矛盾愈加尖锐,利益分歧愈加扩大,工人集体行动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集体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劳资集体协商,是有效化解劳资冲突的手段。集体协商在更多时候则更能发挥平稳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但西方社会的经验是否适用于转型期的中国,则还有待探索。探索适合我国的集体协商发起模式和谈判方法,劳动关系领域师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总结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也为我们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和实践启示。年鉴作为一定地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记录“官修政书”,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共两党曾浴血拼杀了将近10年;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两党仍是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就是在“第二次合作”期间,两党之间也还是矛盾重重,摩擦与冲突不断。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这样,国共为什么要第二次合作呢?回答只有一个:为了抗日。但国共两党怎样才能达成合作,如何才能化解双方之间的积怨和不断出现的对立与矛盾,缓和冲突与摩擦,维系和平与合作,恐怕除了两党高层之间的具体协商和谈判外,别无他途。可以这样说,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国共两党的谈判,就不会有国共两党的合作,有了也不可能维持。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关于这一时期国共两党谈判的绝大部分重要历史事  相似文献   

12.
关于边疆跨国民族地缘冲突的动因与和平跨居条件的思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首先重点归纳了处在独立运动中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和西方现代明国家中的三类国际民族地缘冲突,并取典型的个案进行了研究,论证了中国跨国民族能和平跨居与其主流明底蕴的关系,指出发展跨国民族和平跨居必须在不同明碰撞中吸收一切人类明之长,如美国的民族自然淡化政策,中越边境的民间主导型跨国民族自由交往模式等;同时必须争取地缘和平与明共存,建立综合安全体系,特别是“化安全保障”,遏制政治亚化的变异,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稳定。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钱穆先生认为特点有三:第一,历史的"悠久";第二,发展的"无间断";第三,记载的"详密"。A但是,应该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从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到西周的"普天之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到秦汉大一统,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民族融合到隋唐大一统,从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对峙到元明清大一统,经民国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民族不断融合、国家不断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与发展的过程。回顾这一过程,每个时代都以各自的方式作出了不同贡献,并且积累了诸多制度建设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在所有的经验与教训中,民生关乎国运,成为古今之共识。汉、唐重民生而兴,秦、隋残民生而亡,明朝更以其276年的历史,演  相似文献   

14.
洪梦 《文史博览》2013,(3):5-10
1949年以来,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绝,两岸民间交往衍生出的诸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化解恩怨,达成共融,两岸涌现出一批怀有家国情怀、报国理想的有识之士,为国家统一、同胞福祉而努力奔走。时至今日,当我们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之时,国家的统一比任何时候更加迫切,前人的勇气和智慧更令人肃然起敬。其中,20年前两位老者的握手便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弦。  相似文献   

15.
中东政治暴力的历史考察孟庆顺自从人类开始有了政治活动以来,以政治为目的的暴力活动就逐渐演化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中东作为一个动乱、冲突连绵不绝的地区,其政治暴力也源远流长。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现代中东政治暴力的根源。一在世界历史上,中东是一个充满神...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时代是实现整个中国的大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清初,在中央王朝内部,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由于地域、族源和文化等因素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并确立了宗主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赏赐、编设八旗等政策不断强化东北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外部,清王朝和东北各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正是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东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激发,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塑造着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自觉发展”,近代中国疆域意识和领土意识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7.
赵毅 《史学月刊》2006,6(12):95-100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分裂的代价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统一的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肯定。传统的古代社会,以战争方式谋求统一,几乎成为不二铁律。在当代世界,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成为人们更理性更睿智的选择,但这只是寻求国家统一方式的发展趋势,能否成为不二铁律尚待人类历史实践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正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受教育者树立道德观念、提高道德修养,最终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需求的公德与私德。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教育向来是社会教育过程中的主线和重要内容。清末以降,西方办学理念传入我国;到民国时期,我国基本接受以教学班制为特征的近代教育制度。根据外国教学经验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教育在新式学校教育体系内继续坐拥显要位置,这不仅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上,更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 根据最初的“血缘”关系来说,历史与政治是近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修正史的传统,这种史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资治”,也就是通过研究历史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的经验。西方国家虽没有官修正史的传统,但是,历史学家的视野也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以马基雅弗利为首的“政治学派”人文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20.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的"文明范式",用新的世界性政治思维框架来分析世界政治的全新理论。然而,亨廷顿的"文明范式"更多的关注了世界政治的关系而忽略了"文明"的本质和进化的历史逻辑,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提出了"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在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进化的历史逻辑时,很容易发现"文明冲突论"有悖于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重新构架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的文明改型的分析框架,用新中国70年文明进步的历程去总结5000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逻辑,诠释中华文明范式重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理论诠释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