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5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队总队,有一个能文能武的红军女战士——她,就是甘棠。春芽出土据《宜宾地区党史人物传》(第四卷)一书记载,甘棠原名阚思颖,又名阚世英、阚士英。1910年9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城一士绅家庭。甘棠7岁进入县城小学读书时,其兄阚思焌(后化名刘鼎)在外读书,每逢节假回家,都要过问妹妹的学业,关心她的思想进步,并给她讲救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出身于教师家庭,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喜爱读书。2020年初,我获得市政协授予成立首个委员工作室的殊荣,地址设在中南路的外文书店五楼。当时市政协贴心地送来了不少图书,有《中国共产党简史》《武汉政协70年大事记》《优秀参政议政文集》《大师们的家风》等各类图书上百册。走进委员工作室,书香绕梁,学风浓厚。我的履职活动与读书是密不可分的,有三句古诗或可一表心迹。  相似文献   

3.
幼承庭训长遇名师1934年9月,我出生于河南开封,按原籍,我是福州人。当时先父王世富(字善赏)为河南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在我刚懂事时,父亲就严肃地对我说:我们家族称西清王氏,在福州算是一个名门世家,又称王贻书堂。之所以给你起名敦书,是因为在王家你这一辈排行“敦”字,而“书”字是希望你好好读书,王家号贻书堂明确说明无产业留给后人,只以书为传家宝。这就是我的名字的来历。父亲对我的影响至关重要。他极重视家庭教 育,对我寄希望最殷,要求亦最严。从我呀呀学语开始,父亲就十五年如一日,手把手地教我认字读书,学古文,背《四书》,…  相似文献   

4.
(一)从我的家庭说起1919年,我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9岁开始在本镇县立完全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毕业后未能升学,想谋生年龄还小,只好在校续读一年。在这期间,我常到本族的一个叔祖父家去玩,他因喜爱评书,家里存有各种小说。诸如:《封神榜》、《济公传》、《七侠五义》、《石头记》、《镜花缘》、《精忠说岳传》、《东、西、南、北四游记》、《聊斋》以及“包公”、“施公”、“彭公”案,征东、征西之类。这些书,对当时粗通文墨,求知旺盛而又好奇的我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如饥似渴地把所有小说全部看完,不辨良美,囫…  相似文献   

5.
1941年,我在长沙东乡鹿芝岭斐光高小读书,那时,日军已占领湘北,依据新墙河与国民党军对峙,形势危急。学校中有位女老师叫魏振立,中等身材,着装朴素,为人热情真诚,在师生中威信很高。她教我们唱《松花江上》、《歌八百壮士》、《长城谣》、《上起刺刀来》、《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极受欢迎。农村学校设备简陋,只有一架小风琴,她把歌词抄在黑板上,先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边弹风琴边教唱。她的嗓音清亮高亢,唱得严肃深沉,把爱国和对敌仇恨的激情点点滴滴地灌注在歌声中,给我们以强烈感染。我想,我这一生的爱国情结大约就是从这里启蒙的。  相似文献   

6.
刘锴 《南京史志》2009,(6):16-16
儿子今年13岁,却已是一名初中生了;儿子生于普通的工薪族家庭,却已是小城惟一的“终身荣誉游客”了;JD子虽然尚在读书,却已拥有了自己的“账户”……每每谈及这些,我和老公最感欣慰的是:我们给儿子安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使他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儿子还没出生时,单位同事和亲友们就抱来了一大撂《育儿手册》,  相似文献   

7.
书中人     
谈到《曙光集》的出版时,翁帆说:"振宁和我结婚后一直有出版他的新文集的想法,可我们总是行程匆匆,没有做成。最近我们才挑选、整理、翻译了部分他在过去二十几年间所写的文章,还包括一些采访。振宁以前的书有《读书教学四十年》和《读书教学  相似文献   

8.
1941年,我在长沙东乡鹿芝岭斐光高小读书,那时,日军已占领湘北,依据新墙河与国民党军对峙,形势危急。学校中有位女老师叫魏振立,中等身材,着装朴素,为人热情真诚,在师生中威信很高。她教我们唱《松花江上》、《歌八百壮士》、《长城谣》、《上起刺刀来》、《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极受欢迎。农村学校设备简陋,只有一架小风琴,她把歌词抄在黑板上,先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边弹风琴边教唱。她的嗓音清亮高亢,唱得严肃深沉,把爱国和对敌仇恨的激情点点滴滴地灌注在歌声中,给我们以强烈感染。我想,我这一生的爱国情结大约就是从这里启蒙的。  相似文献   

9.
正年近不惑的我越发感觉到镜子里的那个人面容憔悴,于是不屑于在镜子前跟一个小痘痘死磕,不愿为了某件衣服在街上逡巡,更不想为了某种时尚饰品在淘宝上犹豫不决。渐渐地发现,年龄越大,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反而越多了。我是一个妈妈、一位老师,双重身份的叠加让自己必须读好多的书,当然也享受到了其中别样的乐趣。每天晚上,我都要给上幼儿园的小儿子讲睡前故事。动物故事、民间故事,一个一个地来。这几天讲的是《格林童话》,刚讲到第三天,才开了个头,儿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00,(7)
我在19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吴组缃先生教古代文学,我听过他讲明清文学史、“《红楼梦》研究”专题和“《聊斋志异》研究”专题。他以现代著名小说家的眼力剖析古代文学,时发新见,十分精彩,深受同学欢迎。当时我不了解吴先生,把他当成是专门教古代文学的教授,后来一位高年级学长告诉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从清华调到北大后,一直教的是现代文学,直到1955年才转教古代文学。我深以无缘聆听他讲解现代文学为憾。1959年,讲现代文学史的王瑶先生因为他的《新文学史稿》正  相似文献   

11.
正胡适是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著名思想家、学问家,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文化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思想观点的意义缺乏了解。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胡适,我们编选了这个书系。包括:《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  相似文献   

12.
杨晓春 《旅游》2001,(7):26-27
很久之前看过安东尼·霍普金斯演 的《The Shadowland》里面有一 句话至今言犹在耳。一个向偷书的牛津“坏学生”抛去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读书?” 那个惶恐的青年说,他爸爸告诉他:“我们读书,好知道我们不是孤独的。” 这是个很好的、已经足够的理由,对于旅行来说也是。 人为什么旅行?有着千千万万的个人理由。但是很多习惯的养成是毫无道理可讲的,只和个人有关。从小我就热爱读地图,热爱和父亲曾经的工作(地质勘探)有关的野外的一切。这是天生的,没有道理 可以讲的。 那时看着中国和世界地 图,就想着自己什么时…  相似文献   

13.
北齐黄门侍郎、隋学士颜之推,一生坎坷,历官南北朝,宦海浮沉,“三为亡国之人”(《观我生赋》自注),对于风俗时尚、官场内幕,了解甚深。《颜氏家训》是他留给子弟的庭训、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勉学篇》专讲读书学习,其中对贵游子弟的批评及学以致用的主张,今日读来,仍有新鲜之感。  相似文献   

14.
学院研究生处要我和新入学的研究生谈谈做学问的道理,这个题目范围比较大,不容易讲好。同学们大概读过《劝学篇》、《劝学诗》一类诗,听说过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锥股、负薪挂角这些动人的读书典故,它们或是寄托着前人对后学恳切劝告和真诚鼓励,或是蕴含着前人勤学求知、战胜困难的优良精神。同学们也许寻访过一些名人的读书史迹,听到过中外名人的读书以及他们做学问的名言精论,产生景仰向往的心情……。  相似文献   

15.
李丹 《古今谈》2005,(3):41-41,37
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2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风度》、《读书与求学》。版权页上印有“印数:113000册,ISBN7—80656—060—2/G416,定价:赠送”。  相似文献   

16.
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拜读了李克明、黄顺荣主编的《理家庄村志》。李克明是我在平定师范读书时的学友,黄顺荣是近年与我常有交往的熟人。他们主编的大作,我自然爱不释手。为《理家庄村志》撰写序言的刘松青书记,是当年的平定县委书记。刘松青书记的序言,勾起了我在平定时的许多回忆。1949年刘松青书记给我们做报告时神采奕奕的情景,不时地在我脑海里闪现。所以,读起《理家庄村志》来,特别亲切。当我读到理家庄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翻身解放,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做出重大牺牲时,缅怀之情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那些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位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太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读书识字。看来他和这里多数战士处得很融洽。”海伦·斯诺这里讲的藏族红军战士叫扎喜旺徐,他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最早一批藏族干部之一,离休前曾任青海省副省长、省政协主席、省人大主任。在红军和藏民之间搭桥扎喜旺徐于1913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瞻化)一个贫苦牧民家庭,从小给牧主放…  相似文献   

18.
我读初小     
1943年秋,我年满七周岁,开始入学读书。到1947年秋家乡解放,先后历经五所学校和一处私塾,读来读去,仅读到初小五册。个中缘由,就是经常辍学。入学前的启蒙老师,是母亲和祖父。母亲虽不曾读书识字,却能口诵《三字经》教我,还讲得其中的许多故事,很能引人...  相似文献   

19.
袁克桓谈其父袁世凯我那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父亲,记忆力明显衰退;我儿子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告诉他多少遍,再问,他总是说“我孙子在北京大学”。然而他奶奶——也就是我曾祖奶奶——给他讲的往事他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20.
李丹 《文史天地》2006,(9):54-55
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九十二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