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大历元年至二年(766-767),道州刺史元结(字次山,719-772)在任上客游邻郡连州,修筑并命名海阳湖,事载历代《连州志》。"海阳"作为一个地名称谓,东南西北都有;"海阳湖"作为特定称谓,唯独岭南连州才有。连州不但有过海阳湖,还因海阳湖诗文辈出而孕育出连州文脉的海阳湖分支。作为实体的海阳湖虽然早已湮没了,而升华为人文  相似文献   

2.
正唐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成为连州主政官。连州作为刘禹锡人生中的重要"驿站",为他以后成为文学大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当年,刘禹锡从京城长安来蛮荒化外之地的连州已感惊惶,到连州后,对于连州城西方向的瑶山瑶族,心里更是充满了神秘感。为广泛接触瑶族民众,刘禹锡在认真治理政事的同时,注意观察了  相似文献   

3.
<正>《唐大诏令集》载《册虢王凤青州刺史文》云:"泌州刺史、上柱国、虢王凤,履局端严,襟神秀整。"按:"泌州刺史"误,当作"沁州刺史"。《新唐书·地理志》:"泌州淮安郡,上。本昌州舂陵郡,治枣阳……天祐三年,朱全忠徙治泌阳,表更名。"可知"泌州"在唐代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昭宗天祐三年(906)。而《册虢王凤青州刺史文》开篇云:"维麟德元年,岁次甲子。"颁于高宗麟德元年(664),时尚未设泌州,自不  相似文献   

4.
<正> 1.第1382页(中华书局标点本,下版本同):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按“太守并称刺史”,不通。《旧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元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此“太守并称刺史”之“并”字当为“改”之误。  相似文献   

5.
《新唐书·地理志》纠谬吴松弟1.华州(中华书局点校本第964页,下同):义宁元年析京兆郡之郑、华阴置,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太川,宝应元年复故名,乾宁四年日兴德府。《唐会要》卷六八云,“光化元年六月,升为兴德府,刺史为...  相似文献   

6.
鄂西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这里推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元朝开始发展为土司制度,历经明朝,至清雍正13年,鄂西土司全部纳土,改土归流顺利完成。鄂西土司制度的历史沿革鄂西地区山高水深,气候多变,交通闭塞,语言风俗与内地不同,历来就被称为溪峒蛮夷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唐王朝对“溪峒蛮酋归顺者,世授刺史,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为授世职之始”。①唐朝曾在鄂西设立“清化郡”(即清江郡——引者注),辖清江、建始二县。②“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其酋长皆世袭。”③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施州  相似文献   

7.
何财山 《南方文物》2013,(3):185-189
安福古称安成、安平,自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三国时期,一直是二县并存并持续约500年之久。西汉初,设立豫章郡,下辖18县,安福境内的安平县是其之一,但未包括当时长沙郡所辖的安成县。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朝廷将安成、安平、宜春、萍乡、新喻、永新6县合并设立安成郡,首府设在安成县,归属扬州管辖。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除安成郡建置,将安成郡所属大部分领地归属吉州,安成与安平又合并为一县,为安复县,成了日后安福的雏型。唐武德五年(622年),安复县升为颖州,武德七年(624年),废颖州,恢复安复县并改名为安福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安福升为州,至洪武二年(1369年)又复为县。清乾隆九年(1744年),从安福县上西乡划出12个都设置莲花厅。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6)
<正>墓志详记艾演的上三代,即任"将仕郎、守杨州杨子县令"的曾祖父艾钦泰。在《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吏部"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从九品下曰将仕郎。"在《新唐书·地理志五》载:淮南道"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本南兗州江都郡,武德七年曰邗州,以邗沟为名,九年更置扬州,天宝元年更郡名。……县七:……扬子,望。永淳元年析江都置。"在《新唐书·百官  相似文献   

9.
正提及山西古代的"归侨精英",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非东晋高僧法显莫属。他故乡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龚家沟(古属并州上党郡),生于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享年86岁。当时法显出国既不是观光,也不是谋生,而是为了取经。他65岁才从长安出发,历时约15年,在游历了近30个国家之后,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觅得真经戒律,  相似文献   

10.
周中 《广东史志》2003,(3):51-53
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后因避宋英宗旧讳(英宗在未当皇太子时名宗实)改敦颐号濂溪,周敦颐是我国宋代理学开山始祖,后代学者称濂溪先生。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周敦颐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判官,熙宁三年(1070),擢升为提点刑狱。在粤期间,他深入巡视过惠州、春州、连州、端州、德庆府、东莞和其它数郡。在广东各地留下了足迹,对其  相似文献   

11.
宋初,英德沿用五代南汉建置,为英州,下辖浛洸(曾一度属连州,宋开宝五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浛洭为浛洸)、真阳(为避宋仁宗赵祯讳,改浈阳为真阳)二县。宋宣和二年(1120),英州被赐名为真阳郡,南宋庆元三年(1197),真阳郡被升为英德府(为重要州,属广南东路)。 宋代,历时319年,在此期间,英德的经济和文化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在海南,西汉元封元年(前110)设置珠崖郡、儋耳郡二郡,辖16县,始纳入祖国版图。始元五年(前8),罢儋耳郡,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前46),元帝采纳贾捐之议,罢弃珠崖郡,立珠卢县,入合浦郡。之后今海南境内县级政权机构设置极其不稳定,有时只能在广东省徐闻县境设立政权机构遥领。至南北朝南朝梁大同间(55-546),原西汉儋耳郡千余峒归附洗夫人,设置崖州。政权落地建立,架起海南与中央朝廷的  相似文献   

13.
回眸沧浪     
苏州沧浪区以境内有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沧浪区秦属会稽郡吴县,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境域分属吴县、长洲两县。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县治在十郎巷(今元和路),境域分属元和、长洲、吴县三县。宣统三年(1911)11月,裁撤苏州府和元和、长洲、吴县三县,设苏州,境域属苏州。1912年改苏州为吴县,境域属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4,(11)
<正>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汾阳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唐代曹怡墓,墓中出土的青瓷器十分特殊,墓志记载的内容也很重要,对文献记载有补正和补充作用。下面就曹怡墓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墓志录文的具体内容请参见《山西汾阳唐曹怡墓发掘简报》[1]。一隋末唐初汾阳曾属介州据《汾阳县志》载:汾阳在"秦统一全国后,仍名兹氏县,隶太原郡。汉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朝易名兹同。东汉复为兹氏县,仍属并州刺史部之太原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置并州西河郡,郡治设于兹氏县,县属之。西晋咸宁三年(277  相似文献   

15.
辽代节镇体制与晚唐五代一脉相承,与宋代节度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辽代节镇除本州(治州)外,亦下辖支州(属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史·地理志》关于"节度州"统刺史州的说法不够准确,应为"节度使"统州。辽代节镇在行政、军事、财政上直接隶属于中央。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唐五代节镇体制与辽代地方分权政治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69第914页,正文有“(张)宪初闻有变,出奔沂州。”卷后第923页《校勘记》第二条“出奔沂州”称“殿本、刘本同。《资治通鉴》卷275作‘出奔忻州’。《资治通鉴》注云:《九域志》:太原府东北至忻州二百里。此以宋氏徙府后言也。”但对张宪出奔之地究竟是“忻州”抑或“沂州”,却不予判明,使人读后更不得要领。按,北宋初年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3载:“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该书卷42又载:“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复为忻州”。“沂州”…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由知郴州擢任广东转运判官。是年冬莅任,即到广东各地视察,十二月十六日到粤北连州,游大云岩;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德庆,游三洲岩。接着由德庆经泷水(今罗定)来春州,除夕到了春州之铜陵县。熙宁二年大年初一游春北通真岩,在岩壁上留有题名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卷54《食货志》有如下一段记载: 是时(指唐文宗时——引者注)奉天卤池生水柏,以灰一斛得(盐)十二斤,利倍硷卤。文宗时,采灰一斗,比盐一斤论罪。按:唐代奉天县隶京兆府,位于唐长安城西北160里处,即今陕西省乾县。正如宋人宋敏求在《长安志》卷第十九所云:奉天县,“唐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析礼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寿县地置奉天县,属京兆郡。以县北有唐高宗乾陵所在,因名奉天。”后来,唐德宗被朱泚率领的泾原乱军围困在奉天达一月之久,即此。但是,遍查有关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9.
正《南齐书》卷29《王广之传》载:"延兴元年,以(王)广之为持节、督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军事、平西将军、豫州刺史。预废郁林勋,增封三百户。高宗诛害诸王,遣(王)广之征安陆王(萧)子敬于江阳,给鼓吹一部。"([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29《王广之传》,(北京)中  相似文献   

20.
丹阳郡在西汉至六朝之间的历史时期,逐步成为南方区域发展的中心地区。本文分两汉、六朝两个时期,从郡治迁移、辖县分布、郡县析置、户口增减、侨州郡县分布与设置等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基本釐清了丹阳郡的政区变迁与区域发展的主要情况。研究表明:(1)自汉武帝时改置丹阳郡以来,郡治先徙宛陵、东汉末年再迁建业,从此历六朝不改,丹阳郡成为六朝时期的"京邑首郡";(2)六朝时期是丹阳郡区域发展的重要时期,辖区变动也最为剧烈;一方面,人口增多,新县、新郡的析置频繁,辖区面积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北方侨民的两次大规模南迁,特别是东晋南朝以降,辖区内增置大量的侨州(郡、县),进一步促进了本区的区域开发与繁荣,丹阳郡的区域中心地位也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