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纵横》杂志编辑部: 承蒙贵刊转来黎辛前辈就拙作《丁玲历史问题结论何以反复——对〈文艺界平反冤假错案的我经我见〉的辩正与补充》所写的善意的意见。这里,我再补充作出几点必要的说明: 一、在我就文艺界的一些材料进行研究和采访的时候,读了有关丁玲的一些著述,我在认为中组部1940年和1984年对丁玲历史问题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有这样的一个困惑:为什么1940年中组部的结论会被漠视?发表在贵刊的文章,就是试着对这一困惑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丁玲艰辛曲折的一生中,宋庆龄曾3次资助她。1936年9月,丁玲在中共的营救下从南京国民党特务魔掌中选出,准备去陕北,当时身无分,处境非常艰难。宋庆龄得悉后,通过冯雪峰送去350块大洋作路费,使丁玲得以顺利到达陕北。后来,丁玲在《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中写道:“面对这350元,我心里感到灼热、温暖,孙夫人赠我的350元,所代表的对我政治上的信任是千万两黄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3.
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冤案,发生在1955年肃反期间。到1956年肃反甄别阶段,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宣部肃反“五人小组”组长张际春负责的审查小组,经过查实,认为“反党小集团”的结论不能成立,重新审定,改写结论。1957年反右开始后,改写的结论被废弃,丁玲、陈企霞反而加码成为文艺界知名的大右派。  相似文献   

4.
徐庆全 《炎黄春秋》2009,(9):35-39,10
问题的提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冤案,发生在1955年肃反期间。到1956年肃反甄别阶段,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宣部肃反“五人小组”组长张际春负责的审查小组,经过查实,认为“反党小集团”的结论不能成立,重新审定,改写结论。1957年反右开始后,改写的结论被废弃,丁玲、陈企霞反而加码成为文艺界知名的大右派。1979年后,这个冤案才彻底平反。从文艺界一些老前辈及当年参与处理此事的当事人的回忆来看,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的发轫,始于作家康濯的一份对丁玲的揭发材料: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多次见到过冯玉祥,其中有三次是聆听他的演讲。 第一次是在1936年秋,冯玉祥亲临南京安徽中学向学生演讲(安徽中学20年代校长是陶行知,30年代校长是姚文采),笔者受校长之命,曾持枪担任警卫。第二次是在1938年夏,冯前往武昌军校演讲。第三次是在1942年春,冯去重庆中央训练团演讲。其中在武汉军校的演讲,冯当众贬蒋,语惊四座。 南京被日军侵占后,沦陷地区的撤退人员大都来到这里,其中文化界人士和大、中学生尤为众多。当时军委会决定在武汉设立军校,校名为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简称“战干团”。并在  相似文献   

6.
王燕虹 《文史春秋》2006,(11):14-15
上世纪30年代初,走红女影星徐来,于抗战前嫁给国民政府军委会中将参议唐生明。1940年,她随同被秘密派往南京打入汪伪政权卧底并收集情报的丈夫常住在南京和上海。期间,爱国心诚且富有正义感的她,凭仗美貌与才智,巧妙地周旋于汪伪权要及其家人之间,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周会会 《文史月刊》2008,(12):59-60
有人说: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大主题。她的人生,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虽然在她一生中三度结婚,但她心中,却始终埋藏着一份崇高的情感。坦率表白:我有了一次伟大的罗曼史1928年初,因为朋友的介绍,冯雪峰开始辅导丁玲学习日语。冯雪峰(1903-1976)是浙江义乌人,原名福春,笔名雪峰、洛扬等。  相似文献   

8.
1993年,《炎黄春秋》第七期上发表了杨桂欣的文章:《“我丁玲就是丁玲”》,披露了丁玲与毛泽东餐后并一起泛舟中南海时的一次谈话。文中转述丁玲的回忆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一侧的和平公园内,现存有一座高约17米的民国风格建筑钟楼,2006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①,2008年又被列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②。关于该楼的建造史,通常流行的说法主要有,汪伪政权1940年3月在南京上台时开始兴建的所谓"还都纪念塔"等。然而笔者在读史中却意外地发现了新的史料证据,并根据相关文献撰写成此文,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10.
丁玲、冯雪峰、陈企霞案件曾是影响和震动文化界的大事,黎辛先生当年曾参与此案的处理,旋即受此牵连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团”成员,70年代末又参与了此案的审查和平反,他在《我所了解的丁玲、冯雪峰、陈企霞案件始末》一文中所披露的可谓内幕中的内幕。  相似文献   

11.
李风白,原名李泽鑫,中共党员,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部秘书,翻译家、艺术家、诗人.1903年4月出生于湖南芷江,1984年4月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为毛泽东当报童 李风白的父亲李高泳从日本警官学校毕业回国后,被当局安排在南京创办警务学堂,因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李高泳很快被提升为南京警务督察长兼区局局长.李风白4岁时被父亲...  相似文献   

12.
闻章 《文史精华》2009,(2):39-43
河北省文联原主席,《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解放之初,创作出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随后进入丁玲主办的中央文学讲习所深造。在1955年底.徐光耀的老师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反党小集团”,在陈企霞过不去冬时,徐光耀曾先后两次资助过这位老师共700块钱。1956年底,中国作协党组重新调查丁玲问题.并给徐光耀发来调查信。徐光耀按照党性要求,认真、如实、逐条地回答了作协党组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夏志清(1921—2013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第一次见到钱钟书是在1940年代的上海。1943年的秋季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  相似文献   

14.
金光群 《炎黄春秋》2004,(12):34-37
1946年夏天,报上登出冯玉祥即将出国考察的消息之后,南京安徽旅京人士联谊会举行欢送茶会,我闻讯前往参加。散会后冯将军站起来同一些与会者一一握手告别,等人们走得差不多了,我走到冯将军面前,递上一张名片。我与冯将军原先就认识。他一看是我,就问:“你在南京《新民报》工作?  相似文献   

15.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权,自任伪政府首脑,周围聚集了大批亲日分子。汪伪政权统治下的国民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被剥夺了民族和人格的尊严,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汪精卫投靠日本人,为  相似文献   

16.
李家骔先生是解放军外语学院(现为国际关系学院)的英文教员,2002年病故于上海。李鸿章之重孙。李家骔是在军队大批吸收地方知识分子时,和一大群曾经在国外留过学的外语人才一起,从上海被选聘到解放军外语学院担任教员的。李家骔的太太刘明珍女士是旧上海大资本家刘鸿生的妹妹,她在英国留学时学的是家政专业,其时与李家骔相识、相爱而结婚。夫妇俩有两个儿子,长子李道夔,约1940年生,次子李道华,1944年生。李家骔约于1910年前后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居住生活多年,刘明珍也是上海人。刘女士在学院图书馆管理期刊杂志,大儿子李道夔是学医的,在军…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老右派冯自由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过去讲到开除冯的时间常常有误,认为在国民党“一大”或梢后一点就开除了。据笔者见到的材料,正式把冯开除出党的时间是1925年3月27日。  相似文献   

18.
龙飞 《名人传记》2018,(5):74-79
李德伦1917年生于北京一个官宦家庭。母亲爱弹风琴,教他唱儿歌,他自幼受到音乐熏陶。1936年春.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苏联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到北平举行独唱音乐会,他去看了,被大师的艺术所折服。1940年他毅然从辅仁大学历史系退学.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起,开始了抗日战争。那时我正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8月13日敌机炸上海,14日炸杭州,15日炸南京。19日我就随着史语所,从南京迁长沙,在长沙住在韭菜园圣经学校。半年后,1938年3月从长沙经桂林绕越南迁昆明。在昆明先住在拓东路,后迁青云街靛花巷,后又迁北郊龙泉镇棕皮营。在昆明住三年,1940年冬,史语所从昆明迁四川南溪李庄。我在这时就转到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职,并在中文系和历史社会系教课。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的工作被迫停止。本地的地富反坏,与敌伪汉奸,相互勾结,乘机盗掘,听说颇有发现。象北平的辅仁大学、上海的孔德研究所,以及各  相似文献   

20.
《神州民俗》2007,(7):118-118
蒋义海,1940生于南京,1961年大学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江苏省文联专业书画家,南京国际梅花书画院院长,《世界名人录》、《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等编委,被海内外数十家书画院、协会、研究会等聘为名誉院长、主席、会长与高级艺术顾问等,应邀在宜兴、南京、台湾、香港、泰国、日本、菲律宾等地区、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与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