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任重 《神州》2008,(2):45-49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武汉市的水位超过了造成巨大灾难的1931年。解放了的江汉平原人民特别是武汉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这场洪水,但是并未能根本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样严重的水患。应该有一个根治的办法。毛主席、周总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开始酝酿修建长江三峡大  相似文献   

2.
长江在历史上频繁出现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做出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战略决策.人民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妥善处理分洪区移民安置工作、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劳动竞赛运动、加强思想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动员人民解放军发挥主力军作用、吸收苏联专家先进技术和苏联经验等措施,克服了巨大困难使分洪工程提前竣工,保卫了湖北、湖南平原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地降低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的破坏力,充分彰显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增强了荆江两岸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1998年汛期,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和动员数百万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夺取了决战长江特大洪水的全面胜利。笔者为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勾工作人员,对上述情况很了解,现应湖北文史资料编辑部的要求,结合有关资料追忆如下。世纪洪水浊浪滔天1997年冬天以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们湖北省气候反常,出现冬暖春寒,仲春暴雪,内河春汛,春夏暴雨频繁,洪涝灾害接连不断的异常天气。1998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初,长江洪水形成。强降雨…  相似文献   

4.
<正>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乘坐"W506"交通艇检阅武汉市第11届横渡长江游泳大军,并畅游长江。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如今,当年为毛主席开船的战士胡建平回到武警武汉支队船艇大队。那时21岁的小伙子,现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看到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和留下的老照片,老人讲述起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1954年4月至8月间,武汉人民经受了自有水文记录以来的一次最大洪水的严峻考验.当年进入4月以后,长江中游地区阴雨连绵.6月25日,长江洪水已突破武汉关26.30米的警戒水位,比1931年同期的水位高出2米多,武汉市郊的部分农田已被淹没.汉口市区较低之处已开始进水.武汉市政府门口也被积水包围,进出大门都要涉水而过.有少数北方同志看见市政府门口一片汪洋,以为大堤已垮,无法抗拒,顿时吓得晕倒过去.  相似文献   

6.
1976年7月16日,我们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各界人士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的渡江活动,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回忆的日子.在武汉市主管单位的组织下,当年我们这些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年组成了一支思想素质高、组织纪律性强、身体健康、游泳技术好的武汉市台湾同胞渡江方队.这支队伍有二三十人,多数是青年人,其中不乏达到国家运动员标准的健将,也有几位巾帼好手.  相似文献   

7.
魏廷诤 《百年潮》2011,(6):17-21
1952年6月20日,仅仅用了75天,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宣告竣工。这个工程是在国家财力、物力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由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于1950年批准的,标志着新中国全面治理长江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不是没有争议的,不少人心存疑虑,还有一些人明确反对。到1954年,面对20世纪长江最大的一场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以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消除了争论。我当时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会)主任林一山的秘书,亲身参与了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现将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情况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8.
<正>汉口沿江大道江滩边的"毛主席为武汉人民战胜一九五四年洪水题词纪念碑",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庄严,它的建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那是1968年的春节前后,那年的雪下得很大,而且拖沓的时间很长,导致气温也非常低。武汉市区的道路上几乎都结冰了,那长江大桥,汉水铁桥,更因桥身凌空迎风横跨长江、汉水之上,桥面上更是"滴水成冰",所有的车辆行驶起来都是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市政府顺应百万市民的期盼,为开发建设汉阳南岸咀人文资源,组织国际、国内规划建筑专家,提出多种方案,让市民挑选。这是我市第一次开展“规划为人民、人民选规划”的民心大事。不少市民和专家对方案均提  相似文献   

10.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日晨,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湖口,东到江阴,长达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一举摧毁了敌人的长江防线。消息传来,武汉市的地下党员、进步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广大人民引颈相望,期待着武汉早日解放。武汉市的国民党则如热锅上的蚂蚁,纷纷准备各自的后事。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最初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形成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改变为先进工业国,追赶世界先进步伐,在党中央、毛主席直接领导下,开始着手制定和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立足中国实情,学习苏联模式,从1951年开始着手,一...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汉江屡发特大洪水。根据省委和荆州地委的精神。为确保丹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确保汉江550公里干堤和遥堤的安全,保护汉北、汉南广大地区约1000万亩良田和500多万人民及武汉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马良镇邓家湖和姚集乡小江湖干1950年、1954年、1964年和1983年四次蓄洪。荆门人民顾全大局,承担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使邓家湖、小江湖成为未被国家确定而实际当作正式分洪区在运用的地区。这里仅就我所了解的建国后两湖四次蓄洪及1983年两湖人民在省、地、市各级党委关怀和全市人民的大…  相似文献   

13.
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溪口遗址位于长江西陵峡的北岸,其东为小溪口,南临长江,西距太平溪镇约1000米左右,隶属宜昌县太平溪镇西湾村柑桔厂,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1984年6月和1986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湖北宜昌中堡岛发现原始社会群体器物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宜昌中堡岛发现原始社会群体器物坑卢德佩一九九三年四月至十二月,宜昌博物馆为配合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建设,抢救国家文物,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一中堡岛上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面积一千九百余平...  相似文献   

15.
我1922年出生于武汉市,1942年毕业于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土木科后,先后在江汉工程局、湖北省水利局监(利)石(首)办事处、湖北省荆州地区长江修防处监利县管理总段等处工作.从助理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在1949年至1994年8月的45年里,我经历了1954年、1964年、1968年、1980年、1983年、1989年、1991年等典型洪水年.我在监利县45年,长江监利城南超过35.5米危险水位以上的有15年,其中超过36米最危险的水位以上的有8年.监利城南有水文记载以来,建国前最高洪水位是1931年的35.9米,其次是1949年的35.39米.建国后1954年在超过1931年洪水位0.67米的情况下,保住了长江干堤没有溃口.这特大洪水年的抗洪斗争,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6.
李强 《文史月刊》2009,(6):28-29
我小时候在武汉市的解放小学上学。这所学校原来叫友好宫小学,因靠近武汉市中苏友好宫而得名。中苏友好宫是由苏联专家设计,1950年建成的,和苏联断交后,中苏友好宫改名为武汉展览馆,学校也更名为解放小学。  相似文献   

17.
杨华 《东南文化》2007,(6):6-13
通过对三峡地区长江沿岸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居住遗址的所处位置、海拔高度,尤其是遗址地层堆积中往往还叠压有洪水过后的淤积,根据这些洪水淤沙层的位置以及其上、下堆积层中包含物的年代,我们可推测出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发生洪水的大致年代,洪水水位的海拔高度,看看那时的河床究竟是比现在高、还是低,从而为当今人们治理长江、开发长江提供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宜昌覃家沱两处周代遗址的发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配合长江三峡大坝动土工程,做好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我们于1984年六月派员组成考古发掘队,对鄂西峡江北岸的宜昌县太平溪区龙潭坪乡覃家沱附近的两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宜昌县文化局、宜昌县黄陵庙文物管理处对这次工作给予了支持,并派员参加发掘,协助工作。发掘工作于六月中旬开始,下旬结束,历时半月,共开探方三个,探沟五条,计发掘面积七十二平方米,获得一批实物资料。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覃家沱遗址覃家沱遗址东距宜昌市三十余公里,与三斗坪镇隔江相对(图一),处于覃家沱大队第三生产队的范围内,在长江北岸的第二  相似文献   

19.
正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黄浦路口西北角,有一座不过五层高的梯形楼房,它低调的外表不会引起过往行人的特别注意,可就是这栋在此矗立了六十余年的小楼,见证了共和国几代领导人对水利事业的重视与关怀,见证了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见证了水利科研工作与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这就是长江科学院院部大楼。1954年,新中国遇上江淮特大洪水,不少堤坝和水闸失事、被冲垮,长江中游洪水水位持续高涨,中央准备下令启用荆江分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划建设"新北京"、打造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是中央与北京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所聘请的中国建筑与规划专家一开始即与苏联专家在规划思路上产生了分歧。由于新政权缺乏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除启用原有的技术人员之外,邀请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学习苏联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成为当时的现实性选择。从1953年的规划草案到1958年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莫斯科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和苏联专家的建议是其重要的借鉴与参照。尽管北京城市规划方案的最终出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苏联因素是影响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突出因素,其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