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90年代日本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金仁淑中日经济关系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进入90年代后,日本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第三次投资高潮,中国也成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而投资规模、结构、领域、动机和投资地区分布等方面发...  相似文献   

2.
何天义 《民国档案》1998,(1):97-10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强掳中国、朝鲜和美国等同盟国的战俘和人民到日本做苦役。其中强掳中国战俘劳工达4万人。因为种种原因,这一问题在当时没有进行认真追究。在二战胜利51周年后,仍然是一个战后遗留问题。当受害的战俘劳工通过不同途径向日本方面交涉时,日本政府和企业却相互推诿,不肯承担责任。那么到底谁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呢?本文想通过日本强掳中国战俘劳工的具体事实,简要分析一下日本政府、军队、企业及日伪劳工组织的具体责任,以促使此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宋艳秋 《沧桑》2012,(1):70-73
满铁附属地是日本侵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附属地内,日本不但驻有关东军,关东军犯下累累罪行,屠杀中国人民、发动九一八事变、炮制伪满洲国;而且日本在附属地内还开办大量企业,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在附属地内进行殖民统治,建立非法行政机构、变相征税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42年11月,为了补充日本国内劳动力的不足,在日本企业的要求下,日本政府制定了《关于向国内移进华人劳工事项的决定》。自此,日军开始从中国大陆强掳中国人到日本做劳工。至日本战败时,有近4万名中国劳工在日本的矿山、码头、工地做苦工,死亡近7000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30多年的曲折发展,出现过两次高潮,现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和投资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则陷入长期停滞,前景黯淡,日本企业纷纷以中国为中心开展海外事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可望进一步呈现波浪式向前发展的态势。为此,我国要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发现的有关日本虐待被强掳华工情况的资料刘宝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解决劳力严重匮乏问题,1942年11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中国战俘及平民强行押运到日本充当“劳工。”从1943年开始,日本先后从中国强掳去约4万人,分配到35家企业的135个事业所...  相似文献   

7.
著名经济学家陈小洪早在12年前就开始近距离观察TCL了,他常在企业国际化问题研讨中以TCL为例,剖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出路和命运。2011年9月8日,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转型升级,创新未来——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上,陈小洪以TCL为特例,做了经典发言:第一,他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任务艰巨,但是意义重大。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中国在海外投资大概有2000多亿美元,比美国、日本都少,美国大概是4万亿左右,日本有9000亿美元左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困难还很多。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中日经贸活动持续发展,经贸与投资再跃新台阶并屡创历史新高,双方贸易额达1680亿美元.往来人员达到435万人,中日之间缔结的友好城市达到262对,双方每周有500班次各种飞机对飞。在华投资日本各种企业包括办事处合计2.48万家,在华常住日本人有7.3万人.仅上海一地就有日本企业4500家,常住日本人3.4万人。在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超过60万人.中国已经成为向日本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万多名中日婚姻的国际婴孩诞生。上述经贸及民间交流使中日关系即使在部分日本政要否认历史导致中国国内发生连续及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时也没有受到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9.
日韩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日本和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文化,日韩现代企业的权威管理模式,恰恰是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扬弃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从而形成了日韩现代管理思想。在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其崛起的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要提高认识,保护东亚地区的“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其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多青壮年投入侵略战场,国内劳动力更加枯竭。为此,日本政府应各大企业的要求,作出了大量抓捕中国人当劳工的决定。1943—1945年,约4万中国男性被劫运到日本,为35家企业135个作业场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前不久,笔者采访过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某解放区一区抗日队长,后被抓往日本充当劳工的孟昭恩老人。孟昭恩老人在日本遭受的惨绝人寰的迫害,是日本侵华罪行的有力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正林 《世界》2005,(8):44-46
中国企业正在经历学习、借鉴、赶超发达国家企业的过程,而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思想、氛围和环境,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的……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日本生活了10年。其间我在从事电气和通讯工程的协和株式会社海外事业部工作了3年,对这家年销售额在5000亿日元的日本中型企业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因为国内对日本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报道得不多,在此我将自己经历的几件小事记录下来,希望能给国内中小企业的朋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1944-1945年间曾被强掳到日本国内为日本大型建筑企业鹿岛组(现鹿岛建设公司)做苦工,遭受该企业野蛮杀害和残酷虐待的986名中国战俘劳工幸存者和遗属,对鹿岛建设公司的索赔案,经过长达11年的斗争,至2000年11月29日,由东京高等法院审判长新村正人以职权名义劝说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2,(45):16-16
今年9月发生在青岛的抗议日本购买钓鱼岛的游行和打砸抢,单是日资永旺商场的损失就达7亿日元左右。日本政府估计,当月中国的反日骚乱给日本企业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l00亿日元。代价更加高昂的是,中国人呼吁抵制日货,这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汽车和消费晶生产商,也打击了为这些制造商提供刹车板和发动机润滑剂等各种产品的日本供应商。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为了支付战争经费,支撑伪政权的财政而在中国沦陷区发行了大量的公债。这些公债有日元公债,是由日本政府当时在日本发行,而后又在中国的沦陷区内进行强制推销的;也有的是日本的一些机构或民间组织、企业在中国发行的日元公债;但更多的是日本指使伪政权发行的各种公债。所有这些公债大多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即日本国内财政困难之时发行的,期限长,标榜利率高。这些公债发行后不久战争就结束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日本在那个时代发行的公债仅以日元计值的竟然还有约26亿元残留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始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从最初就显得特别活跃,但其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20余年里,投资数目及其投资金额都是起起伏伏,并不平稳,其原因何在?本文将通过对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背景分析,尝试对此做出回答,本文还通过考察日资企业的个案,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问题的具体举措,来分析,展望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很多人主张以西方的现代管理模式为基础。这种观点忽视了传统文化对经营者的现代意义。本文以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为例,从传统的商业模式、日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对于经营者提高心性、管理企业的意义。同时,本文建议,中国当代的企业家要避免在经商与做人两个方面都忽视传统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一直禁止私人创办新式企业。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像日本那样发展民族私营企业才是强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始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从最初就显得特别活跃.但其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20余年里,投资数目及其投资金额都是起起伏伏,并不平稳.其原因何在?本文将通过对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背景分析,尝试对此做出回答.本文还通过考察日资企业的个案,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问题的具体举措,来分析、展望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9.
雷颐 《湖南文史》2009,(5):63-65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一直禁止私人创办新式企业。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像日本那样发展民族私营企业才是强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日本东京大学的“东洋史学”和京都大学的“支那学”为中心的“日本近代中国学”盛极一时,取代传统日本汉学占据了日本中国学的主流。与日本传统的中国学研究相比,日本近代中国学研究褪去了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敬畏,带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烙印。本文以日本“支那学”的创始人内藤湖南对中国的认识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考察知识分子与近代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关系,反思今日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