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方志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方志的专门性和方志学的独立性,编纂专门的地方志书,建立独立的方志学科体系,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重点谈了如何建设和发展方志学科:一、应深入开展方志学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要和志书编纂结合起来。二、建设一支精干的方志学理论队伍。三、尽快进行方志学学科立项。四、围绕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组织重大项目攻关。最后指出当前方志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续修地方志工作已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并有少量县(市)级续修志书出版面世。认真总结上届修志经验及其教训,深入研究探索续修志书理论,对于丰富完善修志理论,指导续修志工作实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方志续修制度确立后,志书续修代代相传。各级地方长官既为资政之需,又为自己留名千古而热衷于修志。最高统治者鉴于方志确实能起到良好的资治作用而极力倡导。明代比前代更加重视修志。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命儒臣魏俊民等人,汇编天下郡县地理形势为《大明志书》;洪武六年,朝廷令有司上《山川险图》;十七年,修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廿七年,又下令纂修《寰宇通衢书》。一代开国之君,在百废待兴之时,四次下令修纂总志与舆图,可见其重视  相似文献   

4.
传统方志学以方志为研究对象,从方志自身研究方志属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方志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方志以自然、社会客观存在为认知源泉和记述对象,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面意识形态化的"镜子"。据此,本文研究方志的社会属性,给方志以新的定义,提出一个比较宽泛的地方志概念和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希冀以泛地方志概念开拓方志领域,以新地方志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以认知方志学给方志提供一个科学实用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5.
方志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才,应尽快确立方志学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造就高端专门人才。近代学术与学科的发展,方志学学科领域明确,学科体系逐步形成,既是一专门学科,又是一综合学科,它涉及一个较大规模的学科群,诸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人才培养,由高等院校方志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专门人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赵凤 《宁夏史志》2006,(2):16-18
俗话说:事在人为,强调的是人在事物发展、事业成就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志书是由人写出来的,修志人员是修志工作的主体,修志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因此,加强修志队伍建设,应该成为修志工作的重要任务。尤其在续修方志的工作中,方志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精简机构,县以下方志办有些与档案、党史部门合并,工作人员大大减少。而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小部门)人少事多,很难抽调专人从事修志工作;二是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参与首轮修志的人员大多离退休,年轻一代中基本没有专业人才,呈现青黄不接,人才断档;三是人员更换频繁,一方面由于修志工作历时较长,人事变化较多,另一方面因为修志工作清苦,条件艰苦,有的同志不愿干,想方设法“金蝉脱壳”。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开始的第一届新方志编修工作即将全面完成任务。各地各单位根据李铁映同志关于“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的要求,已将续编新方志工作摆到了议事日程。方志界同仁记取第一届修志工作理论滞后的历史教训,以超前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对第一届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对续编新方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当代”,都是具有一定模糊性与动态性的时间词。本文所谓“当代”,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时期,“当代方志”即为这一时期编纂之方志。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新编社会主义方志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0.
王苗 《浙江方志》2002,(1):52-56,69
新一届地方志编修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文化系统工程。通过修志,使各地地情有了一个系统的反映。但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编志书发行量较小,发行范围较窄,真正阅读、使用地方志,使其发挥出本来应该具有的巨大价值的人,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 ,当前方志理论研究和探索的导向应是完善方志学科建设 ,而不是建立新方志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以悠久灿烂的史志文化闻名于世。方志最早产生于何时,已无从考订。《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语:“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九丘》即为九州之志,据此方志距今也有2527年之久。此后,史籍累世不断,方志纂修不绝如缕。可以说续志是中国方志这一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原因之所谓续志,原本是旧方志的一种,明清较多。在前代志书的基础上只记以后一段历史时期的事情,体例基本依照前志,有的只是类目上略有增删。它可以直称为“续志”,如{江都县续志》;也可以冠以“志补”、“补编”等名称,…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编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方志无学"的传统偏见使方志学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相对滞后。方志学定位为历史学(中国史)的二级学科在今天已无意义,可以考虑成为管理学的一级学科,或与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合并为"图书情报与方志档案管理"。无论是否有官方名分,校地协同都是打破目前高校方志学专业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续志与前志的关系及其处理是续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首先分析了目前方志界对续修的不同看法及提出的多种续修模式,并指出应依据前志质量状况来选择续修模式,同时也要考虑前志体例篇目是否容纳发展变化了的地情。指出前后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志书断限、体例篇目、志书内容和行文表述上。最后指出,处理好前后志关系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孙其海 《广东史志》2001,(2):65-72,78
为什么要编修地方志?很多人都会马上回答:为了“用”志才修志。但是,在修志实践中,不少人常常忽略了这个根本目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 ,修志目的是为了“用”志 ,而不少人常常忽略了这个根本目的 ,以致在修志实践中 ,过份看重形式 ,过份强调体例 ,过份承袭传统模式。本文强调“应该多为用志的读者着想 ,用志是硬道理 ,用志是第一位的指导思想” ,主张续修的每一部志书应该是独立成志 ,让读者“一书在手 ,便知一地之今古” ,在续修过程中 ,与其设想很多很难掌握的框框 ,不如放得开一点、宽一点 ,续修一部全新的“一方之今古”的实用志书  相似文献   

17.
曾荣 《沧桑》2014,(5):1-4
梁启超首倡"方志学",其背景是近代方志发生重大转型。本文首先梳理梁启超方志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旨在探索梁氏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考察方志学的研究理路,厘清近代方志转型时期方志学理论构建的历史脉络与渊源流变。以近代方志转型的视角,探析近代方志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对于当今方志学理论建设和方志学学科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中国古史研究面对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史迄今未能在一系列主要和重要问题上建立起公认的解释的基础 ,为此新世纪的古史研究需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内容是 :(1 )在现代研究的水准上寻求建立真正合理和科学的古史史料学基本理论 ;(2 )寻求建立成熟的解释性工作的基础和提高其水准 ;(3)依课题的要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合理的跨学科研究并寻求建立合理的规范。在可能形成的新范式下的中国古史研究将是有坚实的史料学依据的 ,是有深刻说明力和思想性的 ,是因为具有多学科方法的合理支持而真正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方志人物编的体裁有人物传、人物表、人名录。首届新方志中人物传的主要问题是:有的用人物传略代替人物传,有的人物传略和人物传并用,有的增设人物简介,以简介形式为生人立传;人物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将各类人物合列一表,有的表、录混淆,有的未设人物表:人名录的主要问题是:名为人名录,实际上是人物表或人物简介。续修方志应注重规范人物编的体裁。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 ,中国地方志有持续编纂和不断创新两个特点。传统的志书有重修、续修、创修等多种名称 ,除开创之志外 ,主要有两种修法 ,一为别出新裁全部改撰 ,一为因仍前志但纂续编。而单纯继承、简单填补前志 ,不可能修成佳志 ,续修应在前志的基础上因时因事而变。文章联系传统修志经验 ,对下届修志的组织形式、体制格局、名称内容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