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部在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中共要达成自己的政权建设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忠诚且有效的干部支持体系.1940年1月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即开始自己的政权建设努力,试图通过民选方式和平且合法地改造基层政权,实现控制乡村社会、汲取乡村资源、服务抗战的目标.而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则依靠中共支持并借助"选举"渠道进入政权系统,由此构建了以中、贫农为主体结构的基层权力格局.这些新生干部尽管是中共在乡村社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或中共革命事业最主要的承担者,但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行政经验缺乏、革命意识不强,似乎很难真正承担起中共的伟大理想.这亦充分说明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共需要不断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右江农民运动领袖和百色起义、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韦拔群不仅在开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过程中为建立革命政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右江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干部基础.而且积极参与领导右江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机构较为健全、性质十分鲜明的“立法行政合一”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经济和社会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问题,是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发展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它就成了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民族成份和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的地方,民族问题几乎和革命与建设中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交织在一起,在国家建设和政权建设方面,更是这样。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民族纲领中的两项重要原则,两项在国家和政权建设方面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联邦制由于也是国家结构的形式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也和民族问题有联系,因而也是可供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在解决民族问题时选择的一种方案。但是,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在取得政权后,究竟应当怎样在国家和政权建设方面处理民族问题,则必须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历代的行政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区划为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行政区划工作历史悠久。行政区划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在政治方面考虑多,经济方面考虑少。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秦代至解放前,我国的行政区划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州、郡时期,道、路时期和行省时期。探讨其变化规律,是行政区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蔡锷督滇两年,努力加强云南地方新政权建设,积极稳妥地领导和推行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特别是廉政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赞誉。蔡锷与民初云南地方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革,为我们研究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社会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个案,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各个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边区政府建设在中共中央直接关怀下,成为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榜样。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演变与发展陕甘宁边区跨陕西、甘肃、宁夏3省的各一部分,它的前身是陕甘宁苏区。  相似文献   

7.
沈淼 《史学月刊》2024,(4):72-85
民生渠是1928年西北旱灾期间晋绥实力派在华洋义赈会的帮助下修建的水利工程,也是近代绥远规模最大的工程,其政策定位与投入力度,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加强而产生变化。北伐后,在西北旱灾的背景下,晋绥实力派借与华洋义赈会合作之机,实施建设救灾,国民政府尚无力插手义赈团体对地方势力的资源投入。中原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建设与水利事业,在民生渠工程如何发挥效用的问题上引发争论。国民政府公开宣布民生渠失败,实际借由此事打压晋绥实力派,同时成功将华洋义赈会排挤出大型公共建设领域。但中央政府对西北社会的建设思路并不能适用,又限于时局与政局的桎梏,无法填补地方治理与政权建设的真空。从民生渠工程及其纠纷的案例,可以一窥国民政府以国家行政权力作用于地方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资源的基本面貌与成效。  相似文献   

8.
祁彤彤 《福建史志》2022,(4):16-23+71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政权建设不健全、党员干部队伍有限的短期困境,福建省积极开展政权接管与建设,通过赋予农民协会部分政治性权力以执行过渡时期“准基层政权”职能的战略设计,普遍废除了旧保甲制度,助力乡村政治秩序、社会权力结构重建,乡村政权建设工作顺利完成过渡。  相似文献   

9.
1949~1957年,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0年,在新解放区进行了以废除保甲制为中心的接管建政;1950~1953年,以土地改革为中心进行群众建政; 1953~1954年,以普选为中心进行民主建政;1954~1957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实现了农村基层政权的调整与发展。经过这几个阶段,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逐步建立起来。其中蕴含的历史启示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石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1986年9月26日,是新时期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史上值得永远记住的一天。这一天,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即中发[1986]22号文件发布。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的文件。这个文件明确了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的目标和乡镇党委、政府建设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11.
民国前期贾汪矿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秩序,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深入,呈阶段性起伏波动之势。民初对绅权既尊重又约束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矿区的有序发展。1920年代末国家权力全面扩张,政治失意、经济受损的乡村"保护人"即曾为地方利益代言的乡绅投向逐利性基层国家权力,转化为渔利型掮客,导致矿区失序。1933年国家权力重新调整后,新崛起的地方精英与职能强化的地方政府致力于乡村利益和社会公正,修复了矿区秩序。矿区政治和秩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政权建设中制度变革特别是国家权力配置不断调适的结果,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忽视这种阶段性特征,单纯说政权建设成功或失败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2.
刘发国 《沧桑》2008,(4):70-71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根据地所领导的政权建设,是一次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在党政关系、政权建设和民主建设等方面都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掌国家政权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中共执政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党进行政权建设一贯坚持的政治原则。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权建设具有的独特政治优势。一、实行多党派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政治原则早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在“八一”宣言中表明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实行多党派合作的愿望,这是多党派合作思想形成的早期萌芽。但由于当时共产党处于非执政地位,这种多党派合作的思想只是体现在中共所主张…  相似文献   

14.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割断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成为中共明确的政策。通过控诉,反帝爱国运动逐渐与宗教革新运动合流,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分子"成为斗争的目标。在宗教革新运动中,开封华阳中学学生与天主教外籍主教阳霖等人的矛盾日趋激化,"华阳"事件是双方的一次正面冲突。"华阳"事件最终以驱逐阳霖等外籍传教士结局。由于处理仓促和行政执法的不严谨,这种驱逐激起了一部分教徒的抵触情绪。但从政权建设角度视之,这种驱逐契合了民众的社会心理,为新政权赢得了政治认同,也为中共对教会的改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大量档案史料的公开是开展这种研究的原因和动力。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方式以及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农村的政权建设研究较早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涌现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而有关城市政权建设的研究则相对滞  相似文献   

16.
孙海滨 《沧桑》2010,(4):54-55
土地和房屋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是他们用毕生积蓄换来的安身立命的根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旧城区的改造、旧房屋的拆迁已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但由此引发的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之多的纠纷,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行政权的扩张,尤其是行政机关的强制拆迁权的滥用。本文以房屋拆迁为视角,着重探讨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应当如何从立法层面对行政机关强制权的行使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7.
围绕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历史、政治和社会人类学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概念。要在现有基础上取得突破,必须观照建国初期历史的特殊性,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实现从理论、框架到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任吉东 《史学集刊》2012,(2):101-107
科举废除后,近代地方社会精英群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士绅凭借旧时功名,新式精英依靠学堂学历,跻身于地方政权建设中。地方精英养成机制呈现出多元化、过渡化的特征,并伴生劣质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董必武是新中国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席、根据地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最高法院院长,为苏维埃政权的法制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建国后,董必武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在民主建政、司法改革、培养政法干部、健全政法机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法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从事毕北建政工作,为建国初期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董必武对政权建设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建国前夕主持华北建政…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的廉洁政治与民主监督机制李兴福,刘富乾,黄泽元实行廉洁政治,建立廉洁政府,是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切实地实行了这一原则,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一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